zhaoxuefeng_126 发表于 2011-6-16 16:39:00

柔软剂的检测

1. 含固量
先称空称量瓶(W0),然后用称量瓶称取样品约1g,记录湿料瓶质量(W1)。置于105℃烘箱内烘至恒重(约3-4h)后放入干燥器。20-30min后称干料瓶质量(W2)。计算含固量:
含固量=(W2-W0)/(W1-W0)*100%
2. PH值
3. 手感效果测试
工艺流程及条件:织物→浸轧(30-35℃,二浸二轧,轧余率70%-75%)→预烘(80-90℃,5min)→焙烘(120℃,2min, 若为氨基改性硅油则160℃,40s)
按处方配置整理液,其中氨基硅类柔软整理液以乙酸调PH值为5.0-6.0后备用,将织物投入整理液中,均匀浸透(约2min)后,在小轧车上轧去多余的溶液,再浸轧一次,然后烘干。将织物绷在针框上,放入焙烘小样机中处理规定时间,冷却后比较整理效果。
4. 黄变性(将处理好的测试布平均分成两块,一块阴干,一块在120℃下烘干2min,目测两块效果差异。)
5. 织物色牢度的影响(测试处理前后的摩擦色牢度和沾色牢度)
6. 耐洗涤性
将整理后的织物用洗衣粉(
浓度为2 g / L)浸泡5 min,揉洗、漂洗各2 min,然后烘干,作为一次洗涤,分别测试洗涤5 次、10 次后的手感、白度、吸水时间(用滴水法测定,即用标准滴管(25 滴/ mL)从离织物2 cm 高处向水平铺展的织物表面滴1 滴水,静态下测定织物吸收完1 滴水所用的时间。)和折皱回复角(或用柔软度仪测试柔软度值)。
7. 热稳定性
配制20g/L的工作液,分别于50℃,60℃,80℃,98℃下恒温振荡10 min,再静置30 min,观察其在各种温度下有无分层,漂油,絮状物或沉淀物生成。
8. 耐酸碱性
取同样大小的烧杯数个,分别加入5g/L的被测样品100mL,然后以10mL为增加量依次向烧杯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均匀,观察有无浑浊或分层现象,发生浑浊或分层的烧杯中的烧碱浓度即为耐碱量。
取同样大小的烧杯数个,分别加入5g/L的被测样品100mL,然后以1mL为增加量依次向烧杯中加入冰醋酸并搅拌均匀,观察有无浑浊或分层现象,发生浑浊或分层的烧杯中的醋酸加入量即为耐酸量。
9. 离子性及强弱
取亚甲基蓝试液8ml于25ml具塞试管中,加5ml氯仿,逐滴加入0.05%磺化琥珀酸辛酯钠盐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直至上下两层同一深度色调为止(约10-12滴),然后加入2ml 0.1%待测样品溶液,摇动,静置分层。若氯仿层色泽深,水层几乎无色,则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若水层色泽深,则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若两层色泽大致相同,且水层呈乳液状,说明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上为水层,下为氯仿层)
如果属于有机硅类柔软剂,还需进行如下测试:
1. 粘度(用粘度仪测试)
2. 氨值
(1)溶液:C(HCl)=0.1mol/L标准溶液,用干燥(120℃,10h)的碳酸钠标定(精确至0.0001g);
溴酚蓝指示剂:称取0.10g溴酚蓝,溶于250mL乙醇中。
(2)测定步骤:准确称取试样lg(精确至0.0001g)于250mL锥形瓶中,用30mL甲苯(分析纯)和15mL异丙醇(分析纯)溶解,滴人3—4滴溴酚蓝指示剂。用C(HCI)二0.1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以溶液由蓝色突变为淡黄色为终点,记录所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V。另需做空白试验。计算试样的氨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一般在O.3一O.9之间)。
(3)计算:
氨值(A,mmol/g)=C(HCl)·(V1-V0)/m
式中:C(HCl)一一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1一一试样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一一试样的质量,g.
3. 粘缸性模拟实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柔软剂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