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元茂测试仪器美邦测试仪器◆玛莎百货M&S标准免费下载◆加拿大CAN标准免费下载
◆JC.PENNEY全套测试方法◆澳大利亚AS标准免费下载您的位置,联系cnfzjc#126.com▲耐日晒色牢度试验专区
查看: 1093|回复: 1

[化学分析] 化学员讲义之仪器分析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3-17 10:47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4-5 1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 A5 A9 G' L# s* p9 b
    仪器分析法

    ' G6 ~. U) A2 \1 f: M+ L5 c0 g" L
    第一章( `& x6 z4 n& J; K- k% ^$ a2 o
    紫外分光光度法
    . C3 ~& p$ s6 z
    一、原理
    5 v' f$ g: M! V8 ?! @( V/ E+ F, {( T. j; p8 L
    可见光、紫外线照射某些物质,主要是由于物质分子中价电子能级跃迁对辐射的吸收,而产生化合物的可见紫外吸收光谱。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分光光度法或称吸收光谱法的分析方法。它是以朗伯──比耳定律为基础。

    3 d* r9 a) w" v: L1 T0 \2 W0 ~" C1  朗伯—比耳定律; r, n$ E8 N% Q- K: s
    " V$ @" V- |& h' B. L
    A = lg—- = ECL$ `2 [* ]4 R+ {" d
              T
    ' D1 Y3 m7 N/ k) x* V3 B式中& j. M/ Z9 V/ D
    A为吸收度;

    ! c) N) _( Q  }: gT为透光率;
    & Z& b$ u! f6 _- ?  [9 U; B
    E为吸收系数,采用的表示方法是(E1%1cm),其物理意义为当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收度数值;

    / A! M; \; l. E2 ?+ ?C为100ml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重量(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g;

    ' P, ?! O/ ~& J- z, eL为液层厚度,cm。
    . |1 |# B* V( z) L' u# l+ Y' B

    : G; z1 O2 }  o9 s# J9 v( S二、使用范围
    - R: V, C1 W+ S% ?
    凡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在特定吸收波长处所测得的吸收度,可用于药品的鉴别、纯度检查及含量测定。
      Q( w! }' z3 K; P" ?% A) P
    $ d% X4 ~9 o; _三、仪器+ v- {( z7 i3 ]: ]: o$ E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其应用波长范围为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检测系统、吸收池、数据处理机、自动记录器及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 H& F0 G0 R& N+ Q7 a1 s本仪器是根据相对测量的原理工作的,即先选定某一溶剂(或空气、试样)作为标准(空白或称参比)溶液,并认为它的透光率为100%(或吸收度为0),而被测的试样透光率(或吸收度)是相对于标准溶液而言,实际上就是由出射狭缝射出的单色光,分别通过被测试样和标准溶液,这两个光能量之比值,就是在一定波长下对于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或吸收度)。3 r+ \/ Q3 j9 J. J/ l
    本仪器可精密测定具有芳香环或共轭双键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有色物质或在适当条件下能与某些试剂作用生成有色物的物质。
    8 `+ Q: T8 Q1 w- S% X( A. }3 F使用前应校正测定波长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9 q- k) n5 N  W5 E0 a& I# g, W

    + E& L) `2 P7 D2 }四、仪器的校正6 M5 e: ]5 ?4 L( P

    2 x0 \& v/ x3 l4 a# g" W, [1.
    波长的准确度试验. j* k# a5 w( n9 f- Z; U9 O
    以仪器显示的波长数值与单色光的实际波长值之间误差表示,应在±1.0nm范围内。
    . d* M2 o/ @* n* d
    可用仪器中氘灯的486.02nm与656.10nm谱线进行校正。0 E$ e8 ^2 z- i7 V) c, V% w
    / V. u1 }5 e* B. |8 H/ V- F
    2.
    吸收度的准确度试验& ~* N6 e  E2 W" B
    0 N( p' d# a6 A# \" h9 B# F, U0 W# c. g
    3.
    杂散光的试验! v$ p$ F. A) ^& Y

    5 _  ]7 g* X9 L4.
    波长重现性试验" R/ a+ P7 C# v+ z3 E

    $ Z/ b$ o: A' Y( Q- ~1 s6 Z5.
    分辨率试验4 V; ]: A# V0 @4 ~6 c2 D8 Z

    : {& L$ V/ i" m' V: K: C五、测定方法: j3 c( A8 v; G. ?' Z+ I
    % I% ?; e+ B; b; t( V& n' c; H0 ~) W
    1.
    对照品比较法
    . F0 d2 ~) i2 A: b% h6 {! q: r2 y7 C# R
    (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的100±10%,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后,按下式计算含量,即得。
    * K& ~( ?( p- ~3 f+ e4 z, y/ E, A. i/ A/ w: _+ R5 [
    (2)计算式
    ' r  G- O1 t  r$ n2 I6 \% k' K
    2 w2 `3 k; N9 [- T9 L            A
    ×G对/稀释倍数×100×1
    ' g- s6 ?3 _% }# z4 E  Z$ V& k含量(%)= ————————————-- ×100%& V  v0 B2 T+ X
                A×G样/稀释倍数×100×1
    ' x7 S) \9 d5 d# z: F1 B. q1 ]! u: a+ C/ @' }# G: y( M+ d+ S- g
    2.
    吸收系数法" K, X2 U+ w( v1 Z8 l

    % W  f% q4 r" `5 u0 |4 W+ e
    (1)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吸收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法测定时,应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定。
    6 t0 x0 S# g- w0 Z! Q8 C* s" H
    (2)计算式
    2 ~4 Y5 Y: C, V; F% }
    & ~- q1 z& w' [                       A
    2 @4 x) E5 c; n: l, M- G
    含量(%)= ——————————————- ×100%5 o( A  D& ~  H/ N1 _! [# R# j
              G/稀释倍数×(E1%1cm)×100×1
    9 H: n! C% y# t
    $ h2 Z' i& q2 R9 R3.
    计算分光光度法
    ' ]3 I/ R6 a# N2 p0 L( ?8 d  n( H/ a; c& t4 q
    采用计算分光光度法应慎重。本法有多种,使用时均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行。当吸收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试品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若测定时不用对照品,如维生素A测定法,则应在测定时对仪器作仔细的校正和检定。
    8 X+ p- b% B5 z( y六、注意事项/ x" {0 x# m) f5 F, b
    8 P8 _% a6 Z" Z
    1.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澄清,不得有浑浊。如有浑浊,应预先过滤,并弃去初滤液。
    , o, b" {6 p0 ?4 X

    ; D) [9 g% @& M& r, K2.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应以配制供试品溶液的同瓶溶剂为空白对照,采用1cm的石英吸收池。

    4 C. B' `' w) T! _! E, k! h1 p; Z' p) @) }" R- v* F. j: i7 C
    3.在规定的吸收峰波长±2nm以内测试几个点的吸收度,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波长位置是否正确,除另有规定外,吸收峰波长应在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考虑该试样的真伪、纯度以及仪器波长的准确度,并以吸收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3 r4 \# f, A6 p" v7 O8 t8 r8 U7 y

    ! _+ b2 _3 t- w" {8 |5 Q' ]& U$ d4.一般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读数,以在0.3~0.7之间的误差较小。

    1 U9 N- m7 s8 |/ s5 T( v; Q
    % c/ G' @! R1 v% O* H6 h5.吸收池应选择配对,否则要引入测定误差。在规定波长下两个吸收池的透光率相差小于0.5%的吸收池作配对,在必要的情况时,须在最终测量扣除吸收池间的误差修正值。
    + _$ X& Q  h2 F/ ]
    & p( r2 e! n1 x
    6.由于吸收池和溶剂本身可能有空白吸收,因此测定供试品的吸收度后应减去空白读数,再计算含量。
    1 V% G5 X6 Z% _1 y9 k
    5 L; G7 S4 u* j
    7.仪器的接地必须良好,一切裸露的零件对地电位不得超过24伏(测电笔的氖管不得发亮)。

    8 X8 A, J: n, F0 W$ z4 v# [- F2 R
    3 c6 E0 L4 k' B+ g( m1 h  y( C3 @1 J8.在使用过程中,如需开启试样室盖时或暂时停止测试时,必须及时推入光门钮杆(使光电管前光门关闭),保护光电管,以防止光电管受强光或长时间照射而损坏。
    % m1 R5 R* T" i! s

      u" f, j0 S4 P$ A# _3 O9.在测定时或改测其它检品时,应用待测溶液冲洗吸收池3~4次,用干净绸布或擦镜纸擦净吸收池的透光面至不留斑痕(切忌把透光面磨损)。

    1 r; L, \0 e+ E" Q) ]% @
    6 k/ B$ T6 G" q4 z2 n10.取吸收池时,应拿毛玻璃两面,切忌用手拿捏透光面,以免粘上油污。使用完后及时用测定溶剂冲净,再用纯化水冲净,用干净绸布或擦镜纸擦干,晾干后,放入吸收池盒中,防尘保存。

    ' Q  U; }9 X5 J9 Q
    $ R) j9 [6 E1 R8 y11.若吸收池内外壁沾污,两池差较大的处理。

    9 T/ F/ X4 I" a: W( o! w
    7 B2 O5 @8 \  h+ B# H7 T) ]. K0 m" R(1)可用绸布缠在扁竹条外或用脱脂棉缠在细玻璃棒上蘸上乙醇,轻轻摩擦,再用纯化水冲净。

    # z$ d* @/ A, ^* \6 }) v, E0 [. y1 V5 d9 k- P; u
    (2)如上述方法处理不好,必要时可用重铬酸钾-硫酸洗液泡洗1~2分钟,用自来水冲净,再用纯化水冲净。

    7 i! C3 a: u) }4 V# i5 v; e( t* a- ^: @
    (3)不得用毛刷刷洗或硬物拭擦,以防止表面光洁度受损影响正常使用。
    % {, p, J& M& D) y! I
    ' B1 x# R- f: h) b/ J( t
    12.请务必注意经常保持硅胶的干燥,目的是保护光学元件和光电放大器系统不致受潮损坏而影响仪器的正常工作,如发现有的硅胶由蓝色变为粉红色,应立即更换。该仪器干燥剂筒有两个:一个是装在放大器暗盒上,另一个装在单色光器暗盒上。

    0 @" J" }# f" H2 ]3 l+ Y, y/ b9 z) I# A; e  d
    13.在更换硅胶干燥剂时,应关闭切断电源。

    3 Y8 j5 ~/ n; \+ h1 m  Z
    8 E" T% z* e8 g. o# z14.在停止工作期间,主机试样室内应放入袋装或筒装硅胶干燥剂。用防尘罩罩住整个仪器,并在防尘罩内放数袋防潮硅胶。
    1 _4 c# w0 d7 I$ ^* p3 \1 b$ {& m

    2 i3 U+ Q' l1 S! u. K3 _; N9 {! ~15.仪器在操作中,狭缝的宽度应从小逐渐开大。若狭缝过大,由于进入光电管的光能量强度过大,将会使放大器输出信号达到饱和,以至数字显示出溢出(即数字闪烁或示1不变)。这不是仪器有故障。

    0 B4 ?+ j, P" v# t9 R
    4 C- m5 ?9 f: \5 ^! X16.将波长旋转放在625nm,铗缝关闭在0.02nm附近,选择按键恢复在停止工作部位(即三个键均弹出)。

    ! Z$ g2 Z  i/ _% l. R
    * d% e, |( m6 I1 S- Z17.搬动仪器时应搬在主体端,不要搬在试样室和光电管盒端以及光源灯室部位,以防止仪器狭缝或光路部件受力而发生变形。并在搬动或运输时,应将可动部分固定,如各旋钮可用胶布贴住,狭缝位置开大些,然后固定,不要关小狭缝,以免运输时振动使狭缝刀口受损坏。
    3 Z# ^; P: }5 B+ J% V

    1 c$ Q( l9 ^. e  t9 G18.仪器的光栅、反射镜绝对不能擦拭,否则将损坏仪器光学表面,增加杂散光。
    3 L* g( Z9 m) W5 [3 S: @

    4 P3 S6 J; c, p# s! i' o19.仪器经过搬动请及时检查并纠正波长精度,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请经常校准波长精度。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质量保证部,但不得擅自调整,并及时做好记录。
    4 U+ Y8 V. x- y( Y$ x7 ~  P
    七、结果计算
    ; r6 S9 X! A6 x: s- G- _4 v+ P3 u: p
                        A
    & }" ~$ A) F, a
    E1%1cm(供试品) = ——
    # B+ I: R" c/ h/ R, X                    CL
    1 F, n+ ?) \6 S) q# f1 O6 k9 P8 w

    / w; ?, L9 x5 p* |0 `
                         E1%1cm(供试品)
    ; U2 S8 f( z4 F/ c$ F) L3 d: v* L含量(%)= ——————————- ×100%3 x4 v8 J  D$ f+ W, X% p
                       E1%1cm(标准值或对照品)
    8 c# Y5 T- ]% [八、允许差
    " R' D  C. o* ?+ _
    - A, B( p' r+ d- j/ U, Z
    仪器分析方法的误差限度,除另有规定外,其相对偏差应在±(2.0~3.0)%。
    ! |, H& S+ ]: L, c3 i: B
    . W0 g6 f3 b' f8 R0 N
    第二章
    * N  Z& |2 _0 \3 S比色法
    * c6 |, d9 T2 m1 V' |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 J. ^! W( t9 |6 _, ~4 w9 B/ A
    5 ]1 c) s9 }  \5 D; X
    在可见光区,除某些物质有吸收外,很多物质本身并没有吸收,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显色试剂或经过处理使其显色后,根据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关系,则可用比色法测定含量。
    2 f# }# p% m! \2 S* j二、仪器) `( Z' I9 ^" z" G: G; l

    + G4 m6 s$ l2 ^3 U7 S5 ?) s
    可见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其应用波长范围为400~850nm的可见光区。主要由辐射源(光源)、色散系统(或滤光片)、检测器系统、显示系统、记录器及吸收池等部件组成。使用前应校正测定波长并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
    * Y4 [9 i/ l3 @三、仪器的校正
    3 }# {! y% B, g( E
    4 K0 \7 I0 |3 N/ k0 @
    按照紫外分光光度法项下的有关规定及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校正。波长的准确度应在±3nm范围内。
    4 w; B" [: R* N5 A9 u四、测定方法
    , \0 M9 Y" h$ H+ R) j* [
    ! [' |3 K) U6 P- ~- a0 G1.
    用比色法测定时,应取对照品同时操作。除另有规定外,比色法所用的空白系指用同体积的溶剂代替对照品或供试品溶液,然后依次加入等量的相应试剂,并用同样方法处理。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后,按紫外分光光度法项下“对照品比较法”的计算式计算含量。
    ( K& C2 ^! X$ B: Q2 E4 G" C# [& g
    . ^6 b2 b$ o& \# t9 e7 V2.
    当吸收度和浓度关系不呈线性时,应取数份梯度量的对照品溶液,用溶剂补充至同一体积,显色后测定各份溶液的吸收度,然后以吸收度与相应的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供试品的吸收度在标准曲线上求出其含量。
    3 J2 d. k5 P- C; W( m6 L& h* H4 p$ t/ k三、注意事项, b! e5 u  ?( Q1 Z4 Y* d

    ( J' ^2 u+ l5 z5 j3 R, W5 i1 Q! G
    测定时,应取对照品平行操作,使所用试剂用量、反应温度、酸碱度、反应时间等完全一致,对随时间变化影响显色的品种应准确控制读数时间,操作时应注意避光。
    9 D8 \$ r+ P4 f
    " y% w" i7 a/ e4 \  q) Y& [
    # ?7 W( e# P  D! Y( e! }& a
    第三章
    3 x" b* B6 t6 R; n  @6 J高效液相色谱法

    6 o9 w5 I! }% w$ l一、原理% @! D7 W( Y* F! O0 p- f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压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4 k# _) @5 x+ f; Z" t+ E6 Y

    , ]' c- {! W" {* v2 B# X* h二、适用范围3 R9 p& {5 @' z: d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适用于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分子量大的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离子型化合物等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国药典主要用于药品的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检查、杂质限度检查和鉴别等。
    , N% \! ~* |" c" f" s. @- T
    9 z+ A/ C( b$ Y三、仪器% b- q$ m8 R5 ?2 V. c) K, `/ G& B% v
    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由输液泵系统、进样器系统、色谱柱、检测器、记录器、显示器及数据处理机(或兼有组分收集系统)等组成。使用时应按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 t4 _: p2 o) r- I- L, @
    4 h  f1 f! a# Y( ^, v四、仪器的校正, Y. m( ]5 n* ?: u7 F
    1.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柱箱控温精度、基线噪声、基线漂移、灵敏度或检测限、线性范围的检定均按仪器说明书的技术要求进行校验,应符合规定。8 v- G( g& I" T4 V

    2 f7 e  U6 M: b5 ]4 A2.
    以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差示折光检测器为检测器的实验室通用液相色谱仪的检定,所用各种标准物质应使用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批准颁发的标准物质。具体校正方法和主要技术指标见“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的校验”。
    1 |7 C- _6 [- C) \* M( C5 r# j, @- B- w- n1 F5 l, ]* c+ A
    3.
    泵的耐压试验2 E3 ^& E2 f0 Q( K- C' @
    . @# _/ i8 d9 y! w$ U' [+ d
    4.
    泵流量设定值误差、流量稳定性误差的试验
    , o; k6 x4 j& r% X% }6 \& s7 H- k  E2 q7 D! ^4 G0 I& d, Y; y  W9 E
    5.
    柱恒温箱温度设定值误差和控温稳定性误差的试验3 M- c) Y  I1 i+ `, X) c

    4 }/ m2 w6 [4 v3 O' p6.
    梯度准确度的试验
    3 s, p8 Y7 o# @  ?; ~3 u1 Q7 h" x- X" a" P
    7.
    定性定量重现性的试验
    0 P: X( u* O' d! s& j) h$ t
    7 s; V/ }8 g) A" d1 b8 x五、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T3 a1 ^8 S/ Q# d5 L

    + q3 M' s& \! M( Q" m9 B0 |1.
    色谱柱的填充剂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正相色谱)和化学键合硅胶,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反相色谱)最为常用,辛基硅烷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8 e: O& W# q- ?  P! B

    / R+ }( l4 ^1 q. u5 v- l5 f8 I2.
    药典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p5 D# G9 g1 f; H1 {; G9 [, m
    4 m: e7 N# ~2 R. V8 r
    3.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8 [+ b3 `% q6 w; y* q3 [8 M8 O
    , b9 h2 f* f0 t$ R" K+ ]六、系统适用性试验
    $ t& \" f% \, G# s4 O3 w. A* s1 X& p9 i. A8 E. o  i7 x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和拖尾因子。
    : x. O+ k% I+ `. t% B- u1 D4 M7 b& P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8 k6 a* j8 j, |$ R( v' L" A. T2 g8 F) o! T, |& B
    n = 5.54(tR/Wh/2)2

    * q1 M( _. {0 B# J0 Y式中
    # R/ F1 _' L& L( g- ~) @+ l7 atR为保留时间(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

    / `5 T, a: Q$ O, J2 D$ VWh/2
    为半峰高宽。
    , b. h* X# n3 E+ p& N
    ' c$ Z2 T! f2 _* D& }2.
    分离度(R)
    5 O+ r" I4 @0 s5 |% y. s1 Q% ^除另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 ~3 N. ^" E( X: \
    ' I" v4 G7 ?$ f% ]$ X
         2(tR2
    -tR1)9 ^* a8 f, i' u1 X; m) K
    R = ————-2 n8 s# C1 ^3 i$ s
          W1+W2: J6 y8 G8 `& {' N7 H* P1 f' Q
    式中
    $ V3 u! |" @2 E! `/ V& j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 H% u* E2 |/ T( a, X  K* k( J' t3 K9 z3 m% |
    tR1
    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8 I* P( [9 l. u2 s5 W& w
    3 K' r; s) o$ \9 E+ r
    W1
    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5 U8 @* D! A/ A$ T7 a- {; N
    - `7 }  V4 m# F8 o# a3.
    重复性" e/ B% r3 v5 d) n& J% T- e2 F$ ?
    - ?  x: f4 E" r! C" }9 x! X' q
    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溶液,连续进样5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进样3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也应不大于2.0%。5 ~/ c$ h5 B$ D8 ]; }
    1 |$ Y/ K  M' `8 A7 e
    4.
    拖尾因子(T)
    ; r; t! p# A2 O7 o: Z- O# f! Y除另有规定外,T应在0.95~1.05之间。

    5 @. D. x) S: j7 d* D5 [    W0.05h

    , q3 x9 X* w4 m4 e' ^: \T = ——-3 \4 Y" H. P8 A4 B$ G
         2d1
    2 Y2 _, {; S# d) A3 h
    式中( r' K; M$ p4 m  R5 D" i8 g' s
    W0.05h为0.05峰高处的峰宽;

    / s! s/ _6 K( ^& l! L
    $ N6 R& @% H$ c6 E  Fd1
    为峰极大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F5 a& d0 G/ j2 g" w1 e7 ]" ]
    七、测定法; V7 m9 X6 `$ F: V) j% Z- A

    4 i# U" S  \# `+ R7 G
    定量测定时,可根据供试品的具体情况采用峰面积法或峰高法。测定杂质含量时,须采用峰面积法。0 h: B% y0 v/ S' C
    (一)内标法
    , U3 j! j( M) [' I3 e& V$ \8 Q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 c0 _% b% X* r  y
    6 }, e1 j2 c9 p9 R5 s( {  m1.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 T# n( C- W8 N( m3 O% s6 S4 s  ~1 @
    % T4 L( \2 `5 L) c
                   AS/CS

    . b5 @( i; b+ J, O# V" |. C
    校正因子(f)= ——-
    . {0 u+ \1 A5 v9 O$ G8 k1 N               AR/CR
    + c. S9 Y, [+ J$ X, R7 g式中
    " _0 I- k! q: g  a. }! W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0 G$ S" T0 @, U8 ]
    # R' a7 _  Z! g4 ^AR
    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 {6 E/ v3 s( c! I% |* q' d! r* M" {: w+ l; v8 b
    CS
    为内标物质的浓度;
      D6 N5 q3 Q2 b' i( x9 B! c5 f
    9 V) I. {1 \" J. w' I( Z* U3 }* A4 GCR
    为对照品的浓度。: A$ z- ^+ r) V! J4 \! O
    - u# [* z; g9 O/ S  K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或其杂质)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Y# L9 {3 U5 j( f& f3 x" M
    1 a: A& U3 a. R
                    AX

    8 L) J+ L$ O8 ~1 }0 W5 c
    含量(CX)= f·——-
    : y* b: B" s' s7 l1 Y, M               AS/CS
    7 i  a8 p0 b! [" Z
    ; Z- S2 j- |- {4 P/ i
    / J4 R7 p1 \3 G- G, G; E6 G9 `
               CX
    ×稀释倍数  b% q" M  }( r6 \7 `
    含量(%)= ———————— ×100%
      |8 e7 p- Y, V6 X1 R( v( b. v          GX
    ×(1-干燥失重)+ ], A$ V2 ^' I3 k
    式中8 A) @: J  p0 k3 B
    A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V9 a* C6 J& t- t- {( {5 }, M3 i
    7 k8 U+ N5 O8 B+ vCX
    为供试品(或其杂质)的浓度;
    ) t4 W, b/ d% `! z& o
    " ~: ^9 \( X% _. ^5 [% ?6 ]8 WGX
    为供试品的称样量。7 e) L) X2 I8 f* W; I0 v# Z  P
    % a( \4 W" W" N* `  H3 z( V
    当配制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使用同一份内标物质溶液时,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 M3 s# d# k6 t9 E) O# T
    $ `- v6 z- m. g' {+ ~5 X: j- @
    2.
    内标物质的选择
    4 ^/ k: T! l6 Q& J5 e- O  S/ z5 g) I. e$ G
    (1)内标物质应是样品中不含有的组分,否则会使峰重叠而无法准确测量内标物质的峰面积。
    ; d; |6 O* q+ ~% C, Z* @/ E! ~9 `1 `( F$ g5 W
    (2)内标物质的保留时间应与待测成分相近,并达到完全分离,分离度R≥1.5。
    / k. P* c- B% ?- r# K2 b
    / I0 m' A& N3 j0 r# t- o3 L
    (3)内标物质必须是纯度符合要求的化合物,若非纯品无干扰峰也可采用。已知含量的较纯物质也可用,但需扣除内标物质的重量。% |9 a# r) T4 y* f1 K) L$ a
    (二)外标法- w: O) J3 B1 K$ @
    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 W0 W. i  t4 t# s4 N: Y" t2 y+ C2 `
    1.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供试品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 M3 l% m- Z+ e
    6 a( P9 D7 S, C4 I% Y) `
                    AX

    + O) K; g9 e# \- Q; @1 T$ H
    含量(CX)= CR·—-
    % R0 p/ A) O& x, r+ I  p" N                AR3 `# g2 x' R; |- X' p4 U, S

    9 r0 G) S/ K/ ~, S) P
    6 f/ Z' z" n/ s! C             CX
    ×稀释倍数6 _; M' R. g( w5 z1 d$ w0 y
    含量(%)= ———————— ×100%8 p: n: p: W$ O8 j2 U! o( `: l
                GX×(1-干燥失重)
    ; l; A! _* c- W
    " ?! `$ d- y$ ~0 d! L8 Y4 t2.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时,以定量环进样为好。- X7 @. E1 l4 ~# Q) F6 E$ Y7 s
    (三)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 O- g" B9 @  |/ c(四)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8 s7 _- b/ X" r( a6 r& t(五)面积归一化法5 x" w- o8 t( h' O

    ) j. {( D1 N* `# P
    由于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误差大,因此,本法通常只能用于粗略考察供试品中的杂质含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不宜用于微量杂质的检查。方法是测量各杂质峰的面积和色谱图上除溶剂峰以外的总色谱峰面积,计算各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即得。5 a: |) W; D: ]
    八、注意事项
    ; W- n, j: a3 Q$ {7 V- L$ {% n; m1 f" p1 R
    1.虽然泵能耐压6000PSI的压力,但不要使泵处于4000PSI以上的压力为宜。

    ' }& a/ F1 H% z' F( L4 V* z, R$ s& [( D7 N% p8 Q+ C. ~
    2.安装及拆卸色谱柱时应注意柱的连接方向,千万不能接反。否则可能导致柱效降低,甚至损坏色谱柱。
    + Q1 B6 E" E, D3 u- U& o

    * J% c9 I- t! t$ h/ u( U3.严禁开空泵。在无流动相通过时不要扳动进样阀的操作杆,使用时要注意尽可能少扳动,以免磨损内部的密封垫圈。
    % }' T% T6 W8 k! |: l
    5 z9 B: d; u; q! H
    4.为了延长检测器灯源的使用寿命,在色谱泵稳定后再打开检测器电源开关,分析结束后立即关闭检测器。

    5 [1 }% G0 R6 S. ~' _) m1 e1 u7 ~* N, }+ A/ t/ D8 Q% ]1 O" T4 H! m& I
    5.应使用高纯度、高质量的溶剂和试剂。
    4 L) [) c, U- O0 O/ R6 E& @

    1 ^+ w, o0 u$ f6 d9 K* |# W' ^  M9 L6.避免pH值超限,pH值应控制在2.2~7.5之间。pH值偏低或偏高都会腐蚀液相系统的不锈钢材料;破坏色谱柱填料的结构,使填料失活。
    # O3 Q+ v8 @# Q# n
    ; D& N/ h$ g7 ^% E
    7.色谱柱温不能超过规定要求,柱温过高会加速色谱柱填料老化,破坏其结构。
    * m0 X* l! U2 ]# n
    ; v! l- l! l$ _6 L0 r; w4 {
    8.使用所有溶剂必须是互溶的。这对于缓冲流动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盐类的析出会很快损坏要维护的部件。
    : W3 h3 w( ?9 P
    + E1 w# c7 z+ H- v
    9.流动相首选甲醇-水系统,如经试用不适合时,再选用其他溶剂。为保护仪器,应尽可能少用含有缓冲液的流动相。如果流动相中含有缓冲剂,每日使用后应用不含缓冲剂的流动相或新鲜纯化水将仪器管路、泵、进样阀、色谱柱及检测池等充分冲洗干净。

    / L$ B; i( N. R$ h; G! M5 N) D6 D5 l4 L
    10.如果液相系统使用未过滤的洗脱液、注入未过滤的样品、系统中滞留缓冲洗脱液都能堵塞系统或划伤泵柱塞。所以流动相、样品使用前必须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流动相并先经脱气处理后使用。停泵后决不允许缓冲洗脱液滞留在系统中,须用经过滤后的新鲜纯化水进行清洗,并保证将缓冲剂冲洗干净。

    $ j" ?  _" }; D; t4 u* ]9 |1 T! Q
    11.如果泵闭置在2天以上,应将甲醇注满液相系统,以避免水溶剂系统中可能存在微生物的繁殖。
    / q2 n2 q  y6 L: A# c" {% F

    5 ?6 r$ j; N2 W/ X, B6 W12.色谱柱保存时应使填充剂处在润湿状态,两端密塞。反相柱(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可在甲醇中保存;正相柱(如硅胶柱)可在正己烷中保存等。

    : Q" ^# `3 O3 f5 v/ K3 X2 e& b( d- F
    13.决不能使用盐酸溶液。一般来说,任何浓度的卤化物都会腐蚀未经钝化的不锈钢材料。

    3 O- C1 i* g% N8 J+ p6 T, \. y, o. Y; _' o
    14.尽量避免使用在电化学过程中引起腐蚀的金属离子。应避免的典型金属离子有锰、铬、锌、铜、镍、钼、铁。

    ' F. m) c, h8 @8 D; V8 l9 r九、允许差
    5 a9 t' ]: G4 i- K. c- U5 U: }6 Y# b8 @; P5 S; l
    含量测定的精度,除另有规定外,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 s& b& }& l9 h2 k# y' Z" w
    7 ]% n5 x. ]) E, H- \' A
    第四章1 {/ n+ m+ ~* a6 q6 e
    气相色谱法

    & i: g) F. H! l" [一、原理* w0 v5 [# F% |) V

    7 v) }$ f& v0 T7 W3 M
    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色谱柱分为填充柱和毛细管柱两种。填充柱内装吸附剂、高分子多孔小球或涂渍固定液的载体;毛细管柱内壁涂渍或交联固定液。注入进样口的供试品被加热气化,并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先后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器记录。: k8 P$ O: g8 W0 m8 |# f
    二、适用范围' K2 N8 K6 C: y* Q

    4 ]/ v4 A$ y- o) L: U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方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或经裂解、衍生化等能气化的药品及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中国药典主要用于原料药中残留溶剂、挥发性杂质的检查,制剂中含有乙醇量的测定以及具有一定挥发性原料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 }# e' U/ \" L7 ]
    三、仪器. B7 [0 L% d0 [6 l7 S

    : Q: g$ q! k5 {4 k+ X) P2 P. X
    气相色谱仪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记录器、显示器及数据处理机(或兼有组分收集系统)等组成。使用时应按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3 X; A; m2 Z) M' k7 G7 i四、对仪器的一般要求2 _, H2 f# T( J$ f0 f5 {" p, G

    3 |1 r  D; I) R  q1.
    除另有规定外,载气为氮气;色谱柱为填充柱或毛细管柱,填充柱的材质为不锈钢或玻璃,载体用直径为0.25~0.18mm、0.18~0.15mm或0.15~0.125mm经酸洗并硅烷化处理的硅藻土或高分子多孔小球;常用玻璃或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的内径为0.20mm或0.32mm。进样口温度应高于柱温30~50℃;进样量一般不超过数微升;柱径越细进样量应越少。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温度一般高于柱温,并不得低于100℃,以免水气凝结,通常为250~350℃。" j) M$ v& J4 c4 b
    . q* z1 f9 h+ f+ {8 c5 \* o9 ]
    2.
    药典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检测器种类、固定液品种及特殊指定的色谱柱材料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载体牌号、粒度、固定液涂布浓度、载气流速、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一般色谱图约于30分钟内记录完毕。
    * C' ~) |0 {2 I2 L( y1 H2 @五、系统适用性试验
    / D6 d, W. O/ K9 I. `8 l. G! q1 n% R- Z! O2 E& ?! G
    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规定。
    ; Q5 t0 v4 [* P0 D& i" ?六、测定法
    0 }0 A/ }+ g! V( j6 Z& Y/ o- u6 f( P* u  V3 n
    1.
    同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规定。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时,应尽量采用内标法为宜。同时也要注意进样技术的熟练,因内标物质与供试品成分的蒸气压不同,则蒸气压高的进样量也会较多。故选择测定用内标物质时,除应考虑内标峰的保留时间应与被测成分相近,无杂质峰重叠,尚要考虑其蒸气压是否近似。: v$ w% c0 ~" F
    # J: [  C" \, G! v
    2.
    气相色谱法手工进样量不易精确控制,特别应注意留针时间和室温的影响。
    " d6 _0 q+ g2 r$ j七、允许差
    5 }4 {, B% c7 b  a$ _% d  \! D0 D7 g7 U* N2 T, y
    含量测定的精度,除另有规定外,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 V! Z, c5 G5 K0 r" z" Z" X7 y
    第五章6 K4 N3 p" y1 q1 b3 `
    旋光度测定法

    . G2 E8 p/ w: D* E8 s/ ], n9 o一、定义
    , \7 v$ y1 O0 R, l6 [
    3 f- |) h% V0 d0 m1 r
    偏振光透过长1dm并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测定比旋度(或旋光度)可以区别或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亦可用以测定含量。4 S8 d, C! D) N+ [- J3 R) {: W9 D
    二、原理2 [7 n; u) P. x* p/ ?
    5 d) V+ P" g. X
    当一单色光(钠光谱的D线即589.3nm)通过起偏镜产生直线偏振光向前进行,当通过装有含有某些光学活性(即旋光性)的化合物液体的测定管时,偏振光的平面(偏振面)就会向左或向右旋转一定的角度,即该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其值可以从自动示数盘上直接读出。
    . O; h% u" v+ Y1 C: h/ K+ n: c

    / V8 @3 D( F6 ]) f) Z" _( D) C: Y5 z偏振光透过长1dm并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度。
    0 q6 e3 @4 H, q+ X' w# @8 q  X

    $ J' k6 F# K% L! [7 l+ v2 I* Fα
    ) Q2 o! N5 ^/ e; {1 [

    # Y8 ?) u$ E' ^/ x对液体供试品
    4 m0 ~9 y- ?, a( \% {[α]tD= ——-

    - j% W5 _% X8 Q# [ld

      t# o9 M% E2 D# R100α
    + c* ~0 f0 {% R2 P
    7 y$ w9 C7 @8 H. I8 O+ y
    对固体供试品
    # P7 o* d, u* R' ^" ?8 _5 o[α]tD= ———
    5 l& }1 m2 y5 K
    lc
    + m. N0 A. c# h5 g& v5 z
    式中+ A2 j$ M! j7 g' x
    [α]tD为比旋度;

    7 }# d3 U% u' x# ?# P3 T& A
    $ J6 x# g! q8 i# [, B9 AD为钠光谱的D线;

    ) J9 f- \, c* L) U" v+ S6 b, y# B% E+ m# W: U1 `+ ]9 P
    t为测定时的温度;
    : z0 w- Y! k( Z0 v  \. I/ ?
    ; n, s  ~% y3 j; ?$ g& m) p& w
    l为测定管长度,dm;
    , g, X: o) O* @$ N; b
    % h' ~' I& [1 O( `. @
    α为测得的旋光度;

    1 B8 `3 Q0 ?- t+ c5 F# |% T' L, J0 h  E( T0 V; e; Q
    d为液体的相对密度;
    - p" S/ _5 D; y5 X" F+ ?
    7 U" B1 m9 i# w. A3 S8 R8 d
    c为每100ml溶液中含有被测物质的重量,g(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

    - d6 I8 S4 r8 r- a5 r, e三、测定方法5 E9 c+ j0 u6 x5 Q, ~  Z! c! d, f* U

    4 S" Y' N- C, u. A1.打开稳压电源开关,稍等片刻,俟电压表指针稳定地指示在220V处。

    " R2 a0 k% g$ L. T" {6 N! ^) S0 i# F/ ^/ ?
    2.打开旋光仪电源开关,经5分钟钠光灯发光稳定后再工作。
    . H3 b1 ?+ C* B% J

    2 s4 m7 ]0 O" b1 `4 j. u3.扳上直流开关,若直流开关扳上后,灯熄灭,则再将直流开关上下重复扳动1到2次,使钠灯在直流下点亮为正常。
    * c/ j) q8 i& e/ k6 r( v

    3 J8 I, }4 ~0 c/ n) M  g! W4.将测定管用供试品所用的溶剂冲洗3~4遍,缓缓注入适量溶剂。
    # k7 g- t% r$ I8 ^: ]9 ?, ^
    # ^2 `& w" P& R
    5.测定管中若有气泡,应先将气泡浮在凸颈处,通光面两端的雾状液滴,应用擦镜纸揩干。

    ! v7 Z% Q3 O' ^! f- W3 m4 R* W. ^  T, X* K' I. T
    6.测定管螺帽不宜旋得过紧,以免产生应力,影响读数。

    . e, x+ W: Y+ m! z9 d0 A. @/ o1 q0 Q5 u# v+ }: B) |/ m
    7.将测定管放入样品室,测定管安放时,应注意标记的位置和方向,盖上箱盖。
    - `7 @" [4 e" p% R9 Y# v

    ) ]( M9 W8 G/ z8.打开示数,调节零位手轮,使旋光示值为零。

    & o" q9 C  W& S  U5 G5 [9 G4 D. Q0 v' I( B9 `5 Q* b6 c
    9.取出测定管,将空白溶液倒出,用供试品溶液冲洗3~4遍,将供试品溶液缓缓注入测定管,用擦镜纸擦净测定管,特别要擦净两端的通光面,按相同的位置和方向正确地放入样品室内,盖好箱盖。

    " P- X& c  K7 b" K4 N  y) @3 B* o" a# l9 K1 T9 q, F" L( q
    10.示数盘将转出该样品的旋光度。示数盘上红色示值为左旋(-),黑色示值为右旋(+)。
    $ ^( j8 t" H! S+ g  g% z

    5 x% S5 L" s( X* y# s11.逐次按下复测按钮,重复读取旋光度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5 p8 s* l3 F3 U2 E$ R, J" u

    7 m; q( }# V7 n: T* J12.如果样品超过测量范围,仪器在±45处自动停止,此时取出测定管,按一下复测按钮开关,仪器即转回零位。

    . v8 d4 A1 R: t# w5 K5 B) \9 E6 s. H9 R
    13.钠灯在直流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不能使用时,仪器也可在钠灯交流供电的情况下测试。但仪器的性能可能略有降低。
    ( D2 B" s0 s3 }
    # i) K6 D+ d# Z; A1 b% v( Z
    14.测定完毕后,取出测定管,将测定管用纯化水洗净。应晾干,防尘保存。
    ; A9 K2 {# D5 D5 V( _! H

    9 u* K' z7 d) ]1 X15.关闭“示数”开关,示数盘复原。

    8 U# |3 Y# o. D" R7 L5 \
    8 v# r2 [+ u2 A9 [' f1 c16.关闭“直流”及“电源”开关。
    / h, S2 m! b3 K) M. m
    # c+ V+ }5 E( v
    17.关闭稳压电源开关,关闭总电源开关。
    : m6 v8 t6 y& G( ?/ N

    $ c5 E  `. ]% t& t& A18.罩好防尘罩,填写操作记录。

    - g! z! b8 D" V) R+ F; ~' A四、注意事项
    4 K$ |) A/ P& d9 ]
    6 u- _" Y5 `. e4 g) D4 x# ~$ Z1.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规定,用钠光谱的D线(589.3nm)测定旋光度,除另有规定外,测定管长度为1dm(如使用其他管长,应进行换算),测定温度为20℃。

    * X) ?+ q1 Y8 k& ^/ z6 Q
    9 `& F* R, a( l. O' Y/ x  |4 D; `2.配制溶液及测定时,均应调节温度至20±0.5℃(或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温度)。

    . L7 z5 W; S& [& g1 y, {. d# _& K7 {) Y* P$ l; I
    3.供试的液体或固体物质的溶液应不显浑浊或含有混悬的小粒。如有上述情况时,应预先滤过,并弃去初滤液。
    . x5 X0 \. R2 a; A+ Z' l

    ; f* v4 M5 x( m6 V  n: ~5 I4.
    每次测定前应以溶剂作空白校正,测定后,再校正1次,以确定在测定时零点有无变动,如第2次校正时发现零点有变动,则应重新测定旋光度。# x* F1 a1 W- S8 |

    7 D- V- o/ j, o7 P% r: r5.测定供试品与空白校正,应按相同的位置和方向放置测定管于仪器样品室,并注意测定管内不应有气泡,否则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 X# r! T9 z& `+ ^
    " {: s/ \2 K8 L$ _3 k3 M
    6.测定管使用后,尤其在盛放有机溶剂后,必须立即洗净,以免橡皮圈受损发粘。测定管每次洗涤后,切不可置烘箱中干燥,以免发生变形,橡皮圈发粘。
      w- @6 w( V4 D1 a
    1 ~5 {+ w0 s4 h: v: D; ~
    7.测定管两端的通光面,使用时须特别小心,避免碰撞和触摸,只能以擦镜纸揩试,以防磨损。应保护其光亮、清洁,否则影响测定结果。

    3 U5 O+ W0 y/ M  B2 b% U: a. ]  R* W
    : G! P' A* w% _7 N8.测定管螺帽不宜旋得过紧,以免产生应力,影响读数。
    8 E+ J) M0 ~! _- I, P
    / v$ I" n* c" \
    9.钠灯使用时间一般勿连续使用超过2小时,并不宜经常开关。当关熄钠灯后,如果要继续使用,应等钠灯冷后再开。
    0 H% z" i7 }2 J# ?$ m2 x! I

    % Y2 B6 `) P% C; x. e2 }( Z0 g10仪器应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止潮气侵蚀,镇流器应注意散热。搬动仪器应小心轻放,避免震动。
    * k% l; G3 F  G$ ]. n; f' }# ~

    8 x2 H7 r0 H) R4 ^7 E; e8 ]4 \11.光源积灰或损坏,可打开机壳擦净或更换。
    , l8 I; n( `' @
    / n" a4 a! A+ o" z
    12.机械部分摩擦阻力增大,可以打开后门板,在伞形齿轮、蜗轮蜗杆处加稍许钟油。
    . A7 X; H& O  k
    + b! }1 F) m( Q& L- c2 F. m# ]
    13.如果仪器发现停转或其它元件损坏的故障,应按电原理图详细检查。

    2 m- G3 M8 s0 J6 x$ M: a5 G
    第六章/ r( D! ?* M( P4 w
    pH值的测定法
    ; Y3 H5 r) Y2 t% w7 S+ [
    一、原理
    ) N: C" m6 L  z: }$ j/ D2 O; u, Z6 \  X1 C1 \
    PHS-2型酸度计是用玻璃电极作为测量电极,甘汞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当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之间的电动势也随着引起变化,而电势变化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p+ ~8 e/ Q0 A. e% K6 j* i0 o

    3 r; {9 h* w6 Z$ Y               RT
    + \& W, q% o3 }! L% v- h* z- v6 z
    E=Eo-2.3026×——-×pH
    2 Y3 b8 U  T$ o0 H& c( P
                   F
    ' B6 V* D1 p( x$ \式中
    / B/ w. C/ U) M5 Z$ o; p. i5 V9 W+ YE—产生的电极电位2 l& ^. ~; f3 ?# _, M
    T—绝对温度
    2 L# j% ~/ @! l9 c* s) T/ l1 [* O3 I
    & F9 z$ w2 S: g6 J# X
    Eo—零电位
    8 @) L; t7 B/ Q2 e! B: [1 n1 Y3 YF—法拉第常数

    0 ]2 W& O. U/ ]1 r
    $ ?0 T; R9 Q  d% u- MR-气体常数9 u+ _9 u! ~, h- y! u, }# l
    pH—表示被测溶液pH值和内溶液pH值的差值

    7 ?! q# H: e6 x7 j; I
    $ |% B4 c, c* R; n# I! qPHS-2型酸度计是利用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对被测溶液中不同酸度产生的直流电势,输入到一台用参量振荡深度负反馈的直流放大器,以达到pH值指示的目的。

    5 P( _2 }/ V5 k8 u' o! o3 v! P9 e二、注意事项! h! W/ \8 F( g6 \$ U% J* u
    # W. c$ t) i  D& v6 {, c+ r
    1.应注意玻璃电极装到电极夹中时应略高于甘汞电极,以免球膜与试杯相碰。
    " W. |" E. c8 H. i+ r
    2 r+ G* ~* j5 _2 {1 M
    2.新使用或久放未用的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放在纯化水内浸泡活化48小时,平时也最好浸泡在水中,以便下次使用时能迅速地工作。

    ; G7 W. G. M% r$ U8 C
    ! T, {( R& F4 {3 f. A3.将甘汞电极的颈端橡皮塞取下,检查饱和氯化钾溶液情况,溶液中应有氯化钾结晶析出,以确保溶液饱和,太少应予以添加。使用前应把电极弯管下端橡皮套除去。
    & G3 E3 W; y5 A. n1 ]. ~. k
    " K- d9 T  e& ~' c3 D0 _9 P/ t
    4.按下电源按键,接通电源,按下pH按键,指示灯亮后,一般短时间测量,只需预热数分钟即可,但要保持仪表零点稳定,必须预热半小时或一小时以上。

    5 u8 L6 L" A4 F0 b4 ]* D* X) z2 h5 e
    5.本仪器应置于干燥环境中,无显著振动和强电磁场干扰,并防止灰尘及腐蚀性气体侵入。

    $ f$ y5 X, U* m$ t" S6 v8 W" b0 n  m+ ?# X  O. b
    6.每次使用,在校正及测定前后均应用纯化水将电极充分洗净。

    " Z" Y7 u$ y9 F/ X) E8 k; X2 m) u3 N0 x% ~
    7.测定前校正仪器时,应选择与待测溶液pH值接近的标准pH缓冲液,pH值相差不应超过3个单位。
    " F0 f8 x; i& S! {7 y8 U9 _

    8 b2 z  J' K+ l9 v4 V6 S8.为了使测定结果可靠,在测定时用标准pH缓冲液校正仪器后,应再用另一种相差约3个单位pH的标准缓冲液复校之。

      B  K" \$ a0 H9 K5 L) {+ a/ o) i" P8 Z8 }5 G) L: z) Q
    9.待测溶液,校正液与电极的温度应相同或相近,差异最好不超过2℃。

    ( \  w* f3 S+ Y" Q3 r
    ' e% @+ j: h  K( H10.仪器的电表应避免震动与打击,不用或移动时,将pH-mV分档开关置于“0”处,以减少摆动。

    - H4 b: p6 u' l7 s. c
    9 Y1 _! D% I8 ~8 T. x11.温度补偿器转动时勿用力过大,以防止移动紧固螺丝的位置,影响pH准确度。

    0 t/ @4 a7 O. l: U0 |6 J. R: @+ O* Q
    + A) K1 k' S; m* i12.对于pH大于9的溶液的测定,应使用231型锂玻璃电极测定;使用有碱误的电极测定时,应校正碱误。

    4 j5 T$ D7 ?" G4 b
      }% Z2 i2 q- P; t! a% q& e# x13.玻璃电极在测定碱性溶液时,应尽量快速,测定强碱溶液后,电极性能常不能立即复原,可在1mol/L盐酸溶液中浸泡,再使用纯化水冲洗,有时甚至需在酸液内浸泡几小时,才能复原。
    0 W1 [3 k- p' |( y* W1 p
    , G4 K* T- x( R3 G4 K+ S
    14.玻璃电极球泡很薄,因此在使用时勿与玻璃杯及硬物相碰,防止球泡破碎。

    4 b% e+ F: r0 ^! T/ D2 l7 O' @/ V3 Q7 v! h
    15.玻璃电极球泡勿接触污物,勿用手去摸电极球泡,以免玻璃膜沾上油脂,影响电极测量精度。如发现沾污可用医用棉花轻擦球泡部分,或用0.1mol/L稀盐酸清洗之,再用纯化水冲洗干净。

    * [& {  c2 g/ s7 l/ K- T) m' y& Y
    8 q* w6 M! J- \( j16.玻璃电极插头必须防止沾上水,保证插头绝缘阻抗。

    0 P& ?; @3 ?$ f/ A" p5 S+ g6 ^0 V4 z& G& D  T' m$ \. m
    17.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内电极与球泡之间及内电极和陶瓷芯之间是否有气泡停留,如有则必须排除。
    * f% U3 @4 c5 A' R! h
    9 v. H' m6 O( ~/ b7 i  b( {: ^% S: H
    18.玻璃电极球泡有裂纹,或老化(使用或久放二年以上),则应调换新的电极,否则测量时反应迟钝,甚至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新的电极(或干放一段时间后的电极)在使用之前需在纯化水内浸一昼夜。

    % w# s# I7 }  H5 T4 l+ s* Q0 ?7 Z# Y) Z, p- H) I9 N! n; ?8 ?3 x
    19.玻璃电极在常规情况下只能保存、使用一年。

    - I3 r& j+ Y" ~" _0 L! ], n5 L7 g3 O. ^4 ?' g7 y
    20.配制标准pH缓冲液与溶解供试品的纯化水,应是新沸过的冷纯化水,其pH值应为5.5~7.0。

      V4 h6 @4 {2 Z9 T" z  l, M) a- \2 m1 @$ o1 \
    21.pH9的标准缓冲液应装在聚乙烯瓶中密封保存。
    6 o: L2 k3 k. A% }" |
    - O$ ~; g/ B2 x( I" C
    22.标准缓冲液一般可保存2~3个月 ,但发现有混浊、发霉或沉淀等现象时,不能继续使用。
    & E8 `9 ?0 _2 G6 ]" t6 p
    9 W* @4 c: n7 K7 }
    23.对弱缓冲液(如纯化水或注射用水)的pH值测定,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后测定供试液,并重取供试液再测,直至pH值的读数在1分钟内改变不超过±0.05为止;然后再用硼砂标准液校正仪器,再如上法测定,二次pH值的读数相差应不超过0.1,取二次读数的平均值为其pH值。

    ; A9 T8 H. \) p1 g3 l- |8 C$ @1 K. w4 {" t
    24.当发现读数有缓慢变化时,可以拆开底板用电吹风等工具加热读数开关,使读数开关干燥,但温度不得超过6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7 10:31
  • 签到天数: 2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1-4-5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中公式有点乱了,建议 另上传文件,例如转化为压缩文件或者pdf文件,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 苏ICP备17035522号-2 )

    GMT+8, 2025-4-20 16:24 , Processed in 0.0919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