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甲酸氯化锌法测定混纺产品中棉和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量,纤维中存在活性染料时对于测试结果的影响很大。预处理中利用连二亚硫酸钠去除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活性染料,对纤维损伤极小,并且试验结果稳定。; q* A' y3 ?) M) a7 j/ Z/ z
关键词:再生纤维素纤维;棉纤维;甲酸氯化锌;连二亚硫酸钠;定量化学分析
" f( x1 J# U) E$ l) B
9 {6 N- K3 N } \2 {7 ^- V( n6 y" ?5 T ?
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以天然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纤维,这种纤维的化学组成和天然纤维素纤维相同,但物理结构不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代产品。第一代是20世纪初为解决棉花短缺而面世的普通粘胶纤维。第二代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其主要产品包括日本研发的虎木棉(后命名为Polynosic)和美国研发的变化型高湿模量纤维HWM以及兰精公司80年代后期采用新工艺生产的Modal纤维。第三代产品是以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短纤Tencel(天丝)、长丝Newcell为代表。受健康环保意识、崇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再生纤维素纤维有了新的认识,新一代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理化性能也有了充分的改进,因此,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重新出现了迅猛的增长。
- j+ i [/ l" N通常粘胶、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莱赛尔纤维和棉纤维的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按照国际标准ISO 1833-6 的规定[1]执行,但ISO 1833-6 中也详细说明了当混合物中的粘胶、铜氨、莫代尔纤维或者莱赛尔纤维中,存在永久的整理剂或者活性染料会致使这些纤维不能完全溶解,也就是说甲酸氯化锌方法溶解再生纤维素纤维不完全适用。而现在再生纤维素在纺织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从文献[1]中所说的活性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影响出发,研究纤维素纤维的特征和溶解机理,摸索合理的实验条件,准确的测定出纺织品中的再生纤维素含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