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TCC15—2002耐汗渍色牢度[中]0 C; f5 G9 F) @* N/ ^
AATCC 15—2002
" }$ P7 j' R5 }+ O6 Y/ q7 A! \# M耐汗色牢度5 y- g V$ `+ s e# Z, U& U
在1949年由AATCC委员会RR52号文件提出;1952年、1957年、1960年、1962年、1972年、1973年、1975年、1976年、1974年、1997年修订;在1967年、1979年、1985年、1989年重申;1961年、1967年、1974年、1981年、1983年、1986年、1995年编辑修订;在1994年、2002年编辑修订并重申。相关的信息可见ISO105—E04。' S2 [. u K5 @5 }3 `
———————————————————————————————————————2 J" y# K6 m3 {1 e) G! b1 l2 }% J
1.目的及适用范围- V Y) _9 N" j6 C* g( y; B: z# r0 `
1.1这一检测方法是用来检测在酸性汗液的作用下,着色物质的色牢度。此法适用于染色的、印染的或是其它的形式的有色物质,如纤维、纱、和一些织物。
3 S$ T6 N7 o9 \. V2 {$ }1.2 RA52委员会所从事的工作与一些有限的工作相关。在这之前有酸性、碱性检测。但是结果这些检测技术被取消了(见13.1)。
3 r6 S2 ^7 W2 f" \# U, C" K2.原理
( v: }( {$ C4 O% \2.1有色的织物样本以及其它的纤维材料在模拟的酸性汗液中浸湿,然后进行挤压和在逐渐增大压力的情况下慢慢干燥。在条件控制好以后,再评价其颜色的改变,并对于其它的纤维作颜色的改变评价。
0 \8 a1 j8 g( @3.术语解释' U: [: b! G! f" S9 z3 N
3.1色牢度,n一在生产、检测、和使用这种材料的环境中,由于一种材料暴露在相应的条件下,这种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保持颜色的持久度,或是着色剂的性质的稳定性。
# h' D ]# u9 }0 i6 @, I, ]1 ?* ~3.2汗液,n一汗腺分泌的一种盐溶液。
+ f8 E- H5 w2 A; o N% h# `/ Z4.安全防范措施4 c1 K9 [% @9 L, r# ?3 v
注释:这些安全措施只供参考。在测试过程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必完全照作。在测试过程中,使用者有责任采用安全的、恰当的技术来处理样品。厂商必须提供详尽的细节,诸如材料的安全数据表等,以及其他厂商的建议。同时还必须附有所有的OSHA标准和规则。
; f! M4 V5 U+ @9 X+ ^4.1测试工作者必须具备很好的试验操作技能,同时在试验场所要佩带安全眼罩。% A, U2 u/ p; D; c; J$ {/ |) H
4.2小心使用所有的化学试剂
! t1 g7 _# U1 s. L, k4.3观察浸染机的安全保险。在衬垫上的保护装置不能取掉。确认在所有的夹点有良好的保护装置。对于机动浸染机,推荐使用脚控装置。
+ q' u" H) g% }0 w( A& v5.仪器、材料和试剂8 F* f$ I. r+ L4 F, ~, c
5.1 AATCC汗液检测液,汗液计或是等同的装置(附带塑料或是玻璃盘和这些装置)。见13.2章和图1、
% t5 a" T, I* N# A3 G图2。5 Z) W0 B" A5 v3 r
5.2对流烘干机。
T6 B( i! Z' [" B$ {8 g& R5.3精桷度为正负0.001克的天平。& _$ F u( {/ V1 X; w" G
5.4 10号多聚纤维检测纸或是FA(见13.3)
( K7 P+ m& u* L5.5精度为正负0.01的ph计
+ G3 Q+ f! O3 c6 j4 r5.6 9级AATCC型彩色转移度计和染色灰度计(见13.4)
, ^6 }; D! r/ X" Q8 E" R5.7颜色改变灰度计(见13.4)
x8 ~) v5 n2 J. t3 e8 `2 R: G' T5.8绞拧机(见13.5)( a) [2 e4 H8 }; L
5.9AATCC型白色打点纸(见13.4)
7 Z- L% U! E4 P$ s! d+ v" j$ h5.10酸性汗液
, r3 U& O7 I# m* m图1 AATCC耐汗测试仪1 ~9 [) _; y6 P, c
6.试剂的制备- n( S$ j# g1 v& Z2 y( [
6.1制备酸性汗液:在1升的烧瓶中装上一半的蒸馏水,加入以下物质:10±0.01克的氯化钠、1±0.01克的乳酸,USP85%,1土0.01克的(磷酸钠、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0.25±0.001克的1组氨酸盐酸盐,并使之完全溶解。然后把烧瓶中加入水使总体积是一升。6 n' R, t- O3 ]. Y: v; x
6.2用PH计0测定6.1的溶液的PH值,如果其PH值不在4.3土0.2的范围内,弃去所配的试剂,再重新配制,配制时保证所有的组分的质量精确。由于PH试纸不准确,不推荐使用PH试纸测定PH值。
. [7 }; o) a0 ]6.3不要使用配制后放置三天及三天以上的汗液溶液(见13.7)。
8 E# R6 K: }( C/ n7.核查( q3 f. X5 Q7 m T9 a/ _2 D
7.1对于仪器设备进行不时的的检查并记录结果于高记录表中。下面就是避免错误结果的做法和注意事项。
4 L- N. ~/ J- O3 J+ A. G* h1 f5 H7.2对于作为标准样品的,染色很浓的、浸汗处理的布条,应在室内并在中等可见度的情况下使用,并且用三个样本作汗水检测。应定期进行垂直检测,并且每一次检测时都要使用新的或是没有染色的纺织品。/ ]$ Y9 T- C. Q# y) k6 V/ E' o/ y: l
7.2.1不一致的颜色迁移说明是如下原因造成的:不正常的浸润过程,或是由于检测器中的布条打折而引起的受压不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检查浸湿过程,并确认是否水平,或是检查此过程是不是严格遵守规程。此外还要检查所有的布料薄片,以确认它们是否平整。
$ t7 t3 ^1 _ Z8 k: j% @2 `8.测试样品, M5 [6 }% H# z, P; L
8.1样本的编号和尺寸
" M5 U6 s9 E+ g7 K0 \2 m8.1.1剪6X6土2厘米的样本,和同样尺寸大小的复合测试织物。不要使用边缘连在一起的的检测布,因为这会导致边缘的变薄,进一步导致检测过程中的压力不均一。
: y& a. A6 X+ ], ^) A4 d, ^) T8.2样品的制备! C* H. ~3 u8 ~2 K; E% p. |: G
8.2.1使用时把复合测试织物,放在检测样本上或是和样本逢合在一起。没有染色的原始样本以及复合测试织物将待检测的样本夹在中间。
$ C9 V- o6 D+ A8 Q: W9.过程) T% G, P, b; I/ v( b/ _6 Z
9.1把每个样本(8.1和8.2中制备的)放在9厘米的直径和2厘米的浓度的培养皿中。加入新配制的汗液直到汗液的深度为1.5厘米。把样本放在中间浸泡30±2分钟,并在浸润的过程中间或地振动以保证完全浸润。难以浸润透的织物,则采取交替浸润样品的方法,并把浸润的样本放人拧绞机直到其被汗液完全浸润。, s7 q! Q1 I- g9 x# J
图2
3 A6 a! V) F9 _# L, A6 x9 Y汗渍测试仪+ ~: i/ J S# ?
9.2过30±2分钟以后。让布条样品从垂直于拧绞机轴的方向进入拧绞机(所有的布条同时通过)称量每一布条和重量,确认其重量是它原始重量的。2.25土0.05倍。由于有的纺织品在通过拧绞机的时候不能吸附一定的汗液。这样的样本则应在染色以后使用白色AATCC打点纸(见13.4)。由于染色度是随保留的溶液的量上升而上升的,为了得到给定结构材料的一致的检测结果,则要提取每一个样本的结果。: E/ m6 E& A' Z G2 z, K! L U
9.3把每一个检测样本放在一个做了记号的树脂或是玻璃表面皿上,使布条的排列方向和盘的长方向保持垂直。
0 I; ~4 V( T, w% g9.4可利用的仪器
) v+ ]9 y9 v8 B& H. d" @- U! n9.4.1 AATCC汗液检测仪
# Y. q3 r! r! A9 G把样品平均分配在21个盘里,并把玻璃盘放于汗液检测器里。不管样品的编号,把21个盘放在一起。在把最后一个盘放到顶端位置时,把两个盘用平衡弹簧固定,在顶部放上3.63物,使得在压板下的总重量达到4.54千克。并扭动螺丝钉来固定压板的位置。去掉重物把21个盘一起放人烘箱。
& {0 Z; V* x3 o9.4.2汗液检测液把样本平均分配在21个盘里,然后把盘放在汗液检测仪中。不管样品的编号,把21个盘放在一起。盘放在有固定金属片指示标和另一端可移动的指示标之间的垂直位置。调节螺丝使之产生4.54千克的压力。用一个螺丝固定样品。去掉压力表把样品放人烘箱。另一个样品单元加人另一个测量单元,并重复装载过程。
5 j: _! o) A6 f6 i. g5 v6 P?
; y5 w" e/ m: p" T. P; C9.5在烘箱中,控制温度38±1 度 ,加热负载的样品单元,时间为6小时土5分钟。定期检查烘箱的温度确保在检测过程中的温度不超过要控制的温度。
6 s1 I' g4 k: j' T* n! X8 S2 h9.6把检测器样品从烘箱中取出,并把样品分批,把多聚纤维分出,并分离相似的纺织品。把多聚纤维织品和样品分开放在金属丝网筛放置一夜,控制环境条件(温度为21±1度,相对湿度为65土5%)。
3 e- v& F/ W7 l" G& j10.评价+ E2 k2 `* l) J5 y" F& m
10.1总体评价—不很满意的耐汗色牢度,这可能由于被染色物质的色料扩散和色带漂移而引起的。也应指出,颜色的相反变化也不会出现明显的色料扩散。另一方面有色料扩散但是没有明显的颜色改变。或者颜色的改变和色料扩散都存在。2 N' ?6 h/ H; W, X9 m3 x
10.2用灰度或是色变量化样品的实验效果(在评价过程1中讨论了这种方式的如何使用)
7 p0 g7 ^1 p9 P$ y. b! ]; G, v5级—可以忽略或没有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5。
# y, O8 I& @& C4.5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4—5。4 S( T+ Z4 `! j4 q: q
4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4。
+ g3 t& |+ Z; k# v7 O' Q3.5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3—4。& q5 c$ D1 l6 a* K' b
3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3。 ~) i0 S) c% r# L: m3 j* |( w
2.5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2—3。
4 j |% D2 |4 Q! E5 ~4 l2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2。# p5 H1 v( ?3 E- b5 R4 p9 a
1.5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1—2。
8 C. r/ y N+ d1级—颜色变化等同于灰度等级1。( E! h; i0 g0 @- K; y! X
10.3评价对每一种织品和原始的纤维的染色效果。用灰度法来表征染色或者是9级AATCC彩色转移值(这个值的量化在AATCC的评价2和8中分别有讨论。)" ~! P t- q% a; v
等级5—可忽略或没有颜色迁移。
5 J# m. j# x$ J等级4.5—颜色的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4—5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4.5行。( }- {$ V8 ]3 H. @' l B6 l# a( d
等级4—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4步或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4行。
$ O# k1 T, x+ t! U等级3.5—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3—4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3.5行。
7 k. g2 p9 m2 D) Y等级3—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3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3行。
1 h8 T% F3 w3 x& {( g. _等级2.5—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2—3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2.5行。
7 u! J3 X) ^0 J3 p9 P$ q等级2—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2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2行。1 Z5 m/ z- J, i9 L
等级1.5—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1—2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1.5行。
' B$ x! n9 u; M" K7 D# A等级1—颜色迁移相当于染色灰度色标上第1步或者相当于9步AATCC彩色迁移标度上的第1行。
9 S0 Z" K) @0 s+ v11.实验报告6 c' V: n) @ |+ h
11.1对复合测试样中每个织物的色变等级和沾色等级作出报告,对所使用的沾色评估工具(灰度沾色卡或AATCC色转移卡)作出报告(见13.4)。4 Q/ M K2 M( z! o) ^4 Y
12.精确度及误差) M: `9 M6 f) m
12.1精确度。一种始于1997年的方法一直用来确定本测试实验的精确度,直到用统计技术来确定其精确度方法的问世。即对比本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室中所有测试结果来确定其精确度。0 S( {# P8 j! A: t) [
12.2误差。耐汗色牢度只在测试方法程度上定义,还没有完全独立的方法确定其真实值。作为一种估计的方法,不能确定其误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