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元茂测试仪器美邦测试仪器◆玛莎百货M&S标准免费下载◆加拿大CAN标准免费下载
◆JC.PENNEY全套测试方法◆澳大利亚AS标准免费下载您的位置,联系cnfzjc#126.com▲耐日晒色牢度试验专区
查看: 12867|回复: 34

[纤维分析/含量] 我愛檢測 推荐纖維分析整理心水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7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這是圈內纖維分析整理貼, 其中chris等高人不乏實踐真知、理論灼見。此為學習致敬貼,與大家分享,也權當拋磚引玉,學用相長,交流才能提高嘛。惟有一起努力,共同發展,才能把壇子做紅做火。9 K8 D' K9 f+ j+ ]3 [
4 _" W- }, G0 r' u/ A7 H9 H8 P% U
做纤维成分时是否要前处理?5 B' |# ^, O3 l- u# |* x

7 Z& ~2 n0 b5 ^1 S: j" D; ^实验室做成分严格意义上是要做前处理的,按照美标的规定,一般要做氟利昂处理,乙醇处理,水处理,酶处理和酸处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1、丙酮法,一般是用于涂层织物,为了去除涂层。当遇到用丙酮难以去除的涂层时,在确定织物中没有spandex 和acrylic的情况下,偶尔会采用DMF来处理涂层,但是处理的时间要短。还有就是氯仿,这种溶液很见效,但是有毒,要做好防护措施。2、水处理,用于去除织物上的水溶性物质。 3、酸处理,用0.1N的盐酸用以去除织物上的碱性物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退浆处理。由于rayon、silk、acetate、nylon遇酸会受损伤,所以织物中含有这些纤维时,不能做酸处理。
  Z: |% O. F! d9 t( `( u2 P" d; p! `, q) E
怎样区分亚麻、苎麻、大麻?
% X6 j) \  _- K/ u* V# I& y! B" F, I1 _. X# m/ q
亚麻和苎麻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亚麻比较亮,比较圆,表面比较光滑,麻节比较整齐均匀。苎麻一般比较扁平,麻结很乱,表面有很多明显的条纹。形象一点说就是亚麻比较像竹子,苎麻比较像树皮(仅以此例比喻一下而这之间的区别)。因为都是天然纤维,所以也有长的很相似的。大麻长的就介于苎麻和亚麻之间,但是集束很厉害。此外,乾燥扭曲測試區分,浸水拆散,熱空氣乾燥,纖維束自由端向觀察者,亞麻、苧麻扭曲是順時針方向,大麻、黃麻扭曲是逆時針方向。
1 J3 T; y3 H% Q
, O5 q9 {# s6 g' g/ o( o怎样区分粘胶、莫代尔、莱赛尔和铜氨纤维?  R, r3 M. T! K5 {9 k( i# E

" Q( ^) y! @% d& Q我们用偏光显微镜来定性,普通的粘胶纤维有很多沟槽,莫代尔一般有一到两根沟槽,莱赛尔和铜氨纤维都比较圆、直。但是相比较而言铜氨纤维更光滑一些,莱赛尔会有点刻痕。还有一点,一般的粘胶纤维、莫代尔和铜氨纤维都能溶于59.5%的硫酸,但是莱赛尔溶不掉. 记得在标准里,莱赛尔和铜氨纤维用浓盐酸,莱赛尔溶,铜氨纤维不溶的,也有比较圆的莫代尔,但是在偏光显微镜下,铜氨纤维很直很亮,相比较而言,莱赛尔纤维比较没那么直,有刻痕,感觉有点软。莫代尔纤维上会有很多麻点。
( O( Y, w; c" y4 J" z. m8 `' t6 G. p
如何试验检测棉/粘胶类的混纺比?
5 x- J  P, R2 X4 v: [. L
" H3 O2 x) g$ L& \1 ~% L3 P6 hGB/T2910-1997  ISO 1833  AATCC 20A  JIS L 1030-2
) I+ Z0 a( t: U$ |% F" E& Q' \+ ]; o& p& x6 `% r# B2 [! J
GB/T2910-1997的做法,溶液是20g无水氯化锌和68g无水甲酸加水到100g,简单的说,一种做法是40℃溶解2.5h,另一种是70℃溶解20min(适用某些高湿模量纤维) 甲酸/氯化锌溶液的测试略有缺陷,容易出错,尤其对柔软整理的织物和活性染料染色的织物,容易产生影响。粘纤是一般有光泽的, 如果是交织的,.看是不是可以拆纱。对于棉与高湿模量如modal、 lyocell纖維混纺一般用70℃,24-30 min,此优化条件有論文証之, 尤其是lyocell纖維不小于30%用70℃,30 min比較准確.)
7 P, J! \6 H$ E- _" e9 h9 E4 }, p5 V2 k, |
AATCC20A中的具体步骤:(原理:59.5%硫酸溶解粘胶纤维,剩余棉)
- V- |, g4 R2 M9 O准确称取0.5-1g干燥的试样,记录其重量。把测试样放入250ml锥形瓶,加入50-150ml的59.5%硫酸溶液(每克试样用100ml溶液),振荡1min,在15-25℃下静置15min,再次振荡,再静置15min,进行第三次振荡后,用已知干重的坩埚过滤不溶物。用10ml 59.5%硫酸溶液冲洗锥形瓶三次,把冲洗液倒入坩埚中,施力抽吸,最后用50ml 的硫酸溶液(1:19)冲洗,再用水冲洗,直到石蕊呈中性。断开抽气泵,加入25ml 氢氧化铵溶液(8:92),浸泡10min后抽滤。再用150ml水清洗不溶物,可以浸泡15min,最后一次清洗后抽吸排液,然后把坩埚和不溶物一起放入105-11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量不溶物并记录。
+ s$ b$ M. n* i. m. E1 M0 J. E+ Y. u& j棉修正后的百分比(%)=100 a j/F—1.6' a4 V+ q4 \; [% G
式中:+ O* A, Q2 q" W! W. u
        a----系数,对于原棉a为1.062,对于漂白棉a为1.046
/ Y% \& V$ Y6 T& }* t! r        j------不溶物的干重) z+ H8 e+ R8 J! D) h8 @
        F-----处理前纤维的净干重
1 m* E; m. n6 W) i: z粘胶纤维修正后的百分比(%)=100—棉修正后的百分比 . J- D# n8 C4 ~/ @0 p& g

3 S) d  w5 w1 G# H日本标准JIS L 1030-2中用60%硫酸的方法。
7 p8 n  f1 G' {0 Z" p8 K
* }# ^- t# N: o. wISO里面说对与难溶解的可以放入瓶里加药水再做一次。ISO 1833还里有另外一种做法(锌酸钠法)* \  v9 J5 W' s

2 f8 x+ M- ]( ]GB/T 2910 甲酸氯化锌方法也不尽完善,不过相对而言,比AATCC 20A 59.5%硫酸法要强。59.5%硫酸法比甲酸氯化锌方法对棉纤维的损伤较小,但是前一种方法有时候不能完全溶解粘胶纤维,尤其是颜色较深的粘胶纤维,各有利弊。' D: M% S& u8 a- w8 g
6 `' E/ e3 M: J5 r7 u4 f# d
棉与粘纤混纺面料是活性染料染色时如何分析成份?
; Q% K: u3 q5 p( n5 Q. b7 m) b! s( S# E
用过常温加60%硫酸震荡30分钟;甲酸氯化锌70摄氏度20分钟,较准确一点;冲洗时要用甲酸氯化锌70摄氏度冲洗两到三次,再用氨水、蒸馏水冲干净。60%硫酸也可以,多摇一会才能溶干净,有时要四个小时的,60%硫酸要用比重计量的。关于棉的损失标准里都有规定的。 存在有影响的活性染料,可尝试剥色处理。如採用鹼性次氯酸鈉溶液(3000mL蒸餾水加入20mL氫氧化鈉和2000mL次氯酸鈉),常溫水浴振蕩30min去染料。美標用保險粉溶液,不過一般不用的。% G9 W6 D# Q) ?+ y( ~

4 H+ [) i0 ~, [modacrylic 纤维如何鉴别' K6 N- b1 R2 f$ f$ q

' |  j/ R. s- _modacrylic(变性腈纶)和 acrylic 混纺,并且样品已染成深色,显微镜无法做有效分析,请问该如何做?因为 modacrylic 无论从纵截面还是从横截面来看,其与其他纤维的区别都不大,并且 modacrylicy有好几种, 无法用显微镜做有效分析。 & z" U( G7 Y! K/ B% l+ U  j2 i/ F
滴一滴硝酸在上面,acrylic会溶掉,modacrylic会溶胀。你可以将整根纤维拉松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石蜡或者甘油,放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露出纤维的地方滴一滴硝酸,让它渗到盖玻片里面。这时候再看显微镜就能发现变化了。要是没把握,你可以先找块已知有acrylic和modacrylic的面料试试。硝酸有强腐蚀性,用的时候要小心!! 不过我想即便是可以部分溶解,但是在你看显微镜的那个过程中,一滴的量应该不足以将纤维溶解,即便是可以部分溶解,也肯定有一个先溶胀然后溶解的过程,而acrylic是没有这个过程的,所以这个方法是还是可行的。JIS 里有这个方法的,用65%KSCN(硫氰酸钾)区别腈纶跟腈纶系,70摄氏度10分钟溶腈纶,腈纶跟腈纶系是用二甲基甲酰胺来溶解的,用硝酸也会溶解的。( T, s! f% A" s
' H; O0 Z5 X0 `) [! W- [% y9 T
如何鉴别金属镀膜纤维和金属纤维?" y% c. V( W" r* P4 w* @9 ]

2 k( n1 I# P, w上面说的有一部分是指平时习惯说的金丝、银丝、亮丝类吧,但我知道洗唛上不能写银丝这些术语,尤其涉及使用纤维术语做洗唛。
- h0 H& K8 q$ y$ @7 {6 |金属涂层纤维的鉴别通常状况下的流程:先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的金属(涂层,比較准確叫鍍膜)纤维是在基地(纤维)上镀一层金属膜,由于金属是不透光的,所以根据显微镜下纤维是否透光可做第一步判定。如果是很薄的亮片且透光,基本上可以确定不是金属涂层纤维这时候就用化学溶解法来判定。先用20%的盐酸,溶解的是nylon,不溶的接着用浓硫酸来试试,溶解掉的就是polyester。相信做过成分分析的人都知道,这个顺便不能省略或颠倒。且根据我的经验,这种亮片98%以上都是这两种纤维中的一种,其中又以polyester居多。现在介绍第二种情况,就是不透光的纤维,并不是不透光的纤维就一定是金属涂层纤维,那些颜色深的亮片一般也不透光。金属涂层纤维一般有个特点就是涂层在显微镜下看有裂痕,当然,太黑的情况下也看不大清楚,这时候有两种方法可以帮你判定,第一种就是将金属纤维团成一团就是放在家用微波炉里加热,有火花的话肯定就是金属涂层纤维(要靠近一点看),原因相必应该都清楚。不过一些金属含量不高的也不会有火花,所以说有火花的并不一定就不是金属纤维(有点晕了吧)。还有一种就是放在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煮沸,多煮一会(注意安全),如果是的话上面得金属涂层会掉落的。大致过程就这样,特殊案例还需小心对待!8 q# L" E' h( E+ f9 z4 C0 ^! V: z
其实金属纤维和金属镀膜纤维很好区别的,金属纤维就是金属拉丝而成的,一般是圆的,而镀膜纤维大多数是扁的,金属纤维相比较镀膜纤维而言硬度较大,在显微镜下金属纤维很直,而且黑呼呼的,绝对不会透光,也没有裂痕。一般做美标时金属涂层纤维叫mitallic,金属纤维叫metal;做ISO标准时金属涂层纤维叫  metallized fiber,金属纤维叫metal fiber。不過金属纤维由于某些原因也有涂層的,跟金属镀膜纤维不同的是,金屬是芯,不是膜,有些明白了吧。0 n8 ~: V% v- F4 u3 C, L
; N3 u. M3 v  ]0 Y) C( w
银纤维是怎樣的?! m/ D1 u4 _# Z' _! H( T# Z9 t

- r: Y6 p5 o# p" A( x3 g银纤维即以尼龙6为基体,采用化学镀银技术在尼龙纤维的表面形成一层银的镀层而形成的纤维(其實是銀鍍膜)。有如下功能性特點(看來銀飾保健功能是有科學依據的):3 o7 U# V8 `3 X! r7 Z
1.银纤维 除臭(不臭)功能:
8 C, l5 X6 c* W( ?- `  T* U* G  X-static银纤维提供了抗菌及除臭双效功能。细菌滋生会令人产生身体上的臭味,无独有偶的,质变的蛋白质也会在衣服及袜子之类的产品上产生臭味,X-static银纤维表面的银成分能非常迅速的立即将质变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及消除臭味。
0 a2 |; ?- ?8 h$ W7 I( e3 Q0 l  银纤维 抗菌功能:9 ^- i! t' {1 j: j  d; J
  X-Static银纤维的抗菌功能早已经被世界许多知名的机构所证实。除了经过许多的实验及测试外,在过去几年里,更常常是许多发行医药刊物摘要的焦点,此些文件的大纲则一致强调X-static银纤维提供无可比拟未曾有过的高抗菌功能,相当多的论述也证实人们穿上X-static银纤维的产品时,能非常有效的控制汗水的细菌的滋生。+ I. h/ r8 j# L
  2. 银纤维X-static抗菌功能明显优于其它抗菌产品之处如下:
  _5 M, Y! B1 S/ Y1 }  消除细菌速度2 u  [) C4 g& y( c) D  L% |0 V
  X-static银纤维能在少于一小时内消除99.9%暴露于表面的细菌(而大部份其它抗菌产品经测试48小时后仍无法达到相同的效果)* L% H" ~4 W! n8 z/ |
  安全及天然的元素7 N+ B* G5 j2 J9 D
  X-sStatic银纤维乃是纯银制成,是一项由自然界形成的天然元素,完全无一般化学性产品之毒副作用。银是医学上对哺乳类动物最安全且属于良性物质中的一种元素(一般使用化学性抗菌的产品对人体有伤害的隐忧)1 J! K0 L; H* ~2 u2 }
  永久性! _( D& s9 w" {! d( L
  X-static银纤维并不是仅将银作表面附着的处理而已,而是将银和纤维聚合成不剥离的单一个体,成为整条亮晶晶的银纤维,X-static银纤维之功能是永久性的,不会因时间而递减,X-static银纤维经实际250次的洗濯测试后,其抗菌功能仍然丝毫没降低。
8 s+ D; J9 O2 U( \: @: B# j  3. 消除静电及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健康)9 K8 }" R9 P$ |" R/ b. D
  X-static银纤维具有疗效的特性,已经被 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核准使用在医疗装置上, 今日全世界,X-static银纤维其优越的医疗特性已经广泛的被尝试应用在许多产品上。
$ p8 f% ^& W  z( J: B9 a  因银的高度导电性,只要少量的X-static纤维存在衣物上,将迅速消除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使产品具有无静电之舒适感,因此,X-static可以非常快速且有效率的把电传导出去,并可保护人体免受电磁波侵害。
+ R5 O8 v* R4 Q$ U7 u  当电流穿过传导媒介物时,会自然产生一个磁场。依此观点,由于肢体运动摩擦会产生许多静电,当这些静电流通过高导电的X-static银纤维时,银纤维会将这些静电转化为磁场,消除静电带给人体的紧张,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及减少浮踵% h: O1 G( ^0 ?6 s3 g
  4. 调节体温(冬暖夏凉):, z7 L/ r/ g% Q* n+ t
  人体在温热天里对体温的调节(一)靠蒸发-毛细孔张开大量流汗蒸发来释放多余的热能,但不发射辐射能。(二)传导或对流-将人体浸泡冷水中或穿着导热材质将热能自皮肤移转输送至外部环境中,“银”是地球上导热最高元素,热天能迅速将皮肤上的温度传导散发,而降低体温。
) P" U8 ~! G& f+ H- L) M0 R5 O  人体在寒冷的天气里,毛细孔收缩不再大量排汗,转而发射辐射能来调节体温,90%体温流失均因辐射,在寒冷天气里保温,最有效的方式是把辐射能储存或反射回身体,“银”是最有效的储存及反射材质。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反射作用远胜于传导,银纤维反而产生了极佳的保温效果(银保温瓶效应)。
4 L  w, |3 N8 x* E; V' ^8 D珍珠纤维是怎樣的?% B5 H6 D" ?! p+ y6 D6 o
珍珠纤维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纳米级珍珠粉在粘胶纤维纺丝时加入纤维内,使纤维体内和外表均匀分布着纳米珍珠微粒。具体为珍珠蛋白功能母粒和纤维级树脂切片构成,所述功能母粒包括:珍珠蛋白超细粉体添加剂15%~40%,偶联剂2.5%~9%,分散剂15%~25%,载体树脂36%~67%。其制造方法是将上述材料在加热过程中进行高速捏合,经双螺杆共混挤出,制成功能母粒;将功能母粒干燥后加入纤维级树脂切片,通过熔融挤压纺丝,再经后处理,即制得功能合成纤维。使纤维体内和外表均匀分布着纳米珍珠微粒,一根根纤维犹如一串串珍珠项链,异常光亮滑爽。是由东华大学和上海新型纺纱中心合作共同研发的一种新型纤维,属国内外首创的高档功能性纤维。.比較准確的名稱是珍珠共混再生纖維素纖維。4 a+ o- t  Z: Y2 V  B% t: I
3 u, g7 G) u0 F
涤纶高弹丝与涤纶低弹丝如何区别?5 [$ N' n" I* I' l3 l  k) t# n: }
2 ]2 ?9 c$ W& g& l- e
是彈性拉伸的關係,低弹丝和高弹丝其实是根据纤维弹性大小来区分的,是预取向丝经过不同的后处理所得的不同的产品。一般说来,主要依据伸长率的大小进行。而高弹丝一般还需考核纤维的弹性回复率。涤纶低弹丝是以涤纶预取向丝为原料,经牵伸、假捻制成,有稳定的螺旋卷曲,扯拉回弹性强,外观清晰,毛感柔软丰满,可参考GB/T14460,高弹丝,故名思义,弹性更高,就是它的卷曲度更高,变形程度更大。

点评

很不错的帖子,顶了  发表于 2020-9-12 17:2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7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ndrew 的帖子

好贴,顶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7-2-16 09:09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7-28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学习了。谢谢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6 21:17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28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D 谢谢了,很详细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0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7 L1 U' [2 G, M# m' L: \2 @8 [* ?1 @能否介绍一下用丙酮去涂层的操作方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7 10:31
  • 签到天数: 2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7-30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ddy 于 2009-7-30 6:15:00 发表' a& `- j, a: K) [% h! }) v1 ]
    非常感谢!1 ^+ }/ Z, c  o& H  M
    能否介绍一下用丙酮去涂层的操作方法?

    + B6 \3 h# d3 }- Z" S9 F建议不要跟帖提问。重新发帖提问,效果更理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addy 的帖子

    用丙酮/氯仿去涂层,没有实际做过,不太清楚.请做过的指点!:share: 0 |6 x5 s1 N  A; r+ o
    去涂层参考补充如下,希于你有所帮助:- o% `  }& v+ r  T
    1.PU涂层选用DMF试剂,每g试样加100mL DMF,常温处理,注意是没确定织物中有acrylic和spandex的情况下,处理的时间要短,如3min.* ^- i  {+ w# {$ d0 M/ f" F
    2.PA涂层选用环己酮试剂,每g试样加100mL 环己酮,常温处理/ l8 v3 ^2 A4 q7 K8 Z* K
    3.PVC涂层选用THF试剂,每g试样加100mL THF,常温处理
    1 _8 ?) k7 ^( E, |( y8 e4.另外甲基乙基酮试剂也可溶解除去涂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1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知道是用的什么涂层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1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andrew 的帖子

    非常感谢!( S9 }8 Z! p( @$ }0 `
    我要试一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18 10: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18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今天学到的东西真多,谢谢分享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7 1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udy
    ) N( w. F- X. Y4 L0 }5 w8 t2 Ethank you 6 d/ V- p0 F- [8 y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6-16 16:49
  •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9-17 0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夜没事都溜达到这儿,可见我对职业的热爱,更可见我对这个论坛的迷恋,:D :D 在这谈一点:国标   甲酸氯化锌法,楼主引用到的“此优化条件有論文証之”---关于2910中的这种方法到处是论文,但我觉得几乎关于这些的论文都是有问题的。我看多了,自己也曾经拉上几个同事熬夜陪我探索,实验,求证--终不理想。这些所谓的相关论文实验探索的几乎是用已知质量纯棉/纯粘纤混合若干组进行试验的  对吧?!  但是实际测试呢?都是混纺,即一根纱里有棉也有粘---纱线的松紧,捻度的大小,纤维的长短都影响着结果,比如有些有很多毛毛裸露的那种纱线,甲酸氯化锌能测??  时间能把握??24~30min  好宽的范围啊,好难把握滴  一不小心就超过5%误差了----所以,棉 粘混纺比测定是难点,是纺织品测试成分分析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啊,许多相关论文我个人觉得是掺了水的/ A9 @+ z3 _) x, t. @, e/ X3 l
    我条件不允许啊,要不定肯定会不断探索出科学精确的方法:Z

    点评

    同感,论文有些,不过内容如果用互相矛盾来说,也不为过,看过之后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认为在造假,现在对甲酸氯化锌问题正头疼着呢,唉!  发表于 2014-3-7 10:4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9-25 1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幸读到该贴感觉收获很大,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9 0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努力学习纤维分析中,对我很有用,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9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年多以来觉得检测是是一个很无聊的工作,每天都机械得做着重复的实验,可是当无意间发现了这个论坛看到那么多经验的时候,才知道要做好一个检测技术员不只是做做实验就可以的,也是需要去思考,去总结的,更重要的是要爱上他
    5 n/ I3 ^+ u4 r0 A9 D3 e8 e' R我想我的检测之路就不会再有无聊了,尽管现在还总结不出什么经验,只能借鉴你们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9 2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行,我还没用过氯化锌与甲酸做莱赛尔与棉,我用37%的盐酸做,可以吗?我试做了很久,59.5%的硫酸能溶莱赛尔,我试了,盐酸溶后棉。莱赛尔比例为68、32;我又用59.5硫酸做,做出为72、28.从没用过甲酸氯化锌做过,我出结果出哪个好啊,我猜应该是70、30这棉纱,注意我做的是棉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9-14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经验还是比较多比较实用的,什么时候能有专著解决难题就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11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搂主提到“我们用偏光显微镜来定性",不知用偏光显微镜鉴别纤维是否有相关标准或资料?我一直找不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2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刚接触成分分析的新手,看了楼主的文章觉得帮助很大,希望楼主以后多发发类似的技术性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 苏ICP备17035522号-2 )

    GMT+8, 2025-4-19 13:13 , Processed in 0.0880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