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牢度检验
) P4 f& w2 z1 M% h& _9 ]2 [7 N3 q1. 采用GB/T 5711-201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检测时,发现某些印花干洗后会脱落沾在贴衬上,且每次沾在贴衬的部位不同,导致多纤维贴衬结果有差异,出现此种情况应如何出具结果: 可采用单纤维贴衬织物进行试验;或者采用多纤维贴衬织物时,按实际情况评定沾色级数,并注明印花脱落导致变色、沾色的情况。可提醒企业该样品不适合干洗。
2 `/ T9 s+ d! a) r8 }
/ a4 g4 X- p4 i2. GB/T 5711-201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与GB/T5711-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洗色牢度》相比变化很大,旧标准考核溶剂沾色而不考核贴衬沾色,新标准考核贴衬沾色但不考核溶剂沾色,两个标准应如何选用: 1)当产品标准注明日期引用GB/T 5711-1997时,按1997版标准要求测试; 2)当产品标准未注明日期引用GB/T 5711时,考核指标中注明“溶剂沾色”时,仍采用1997版标准测试;考核指标中注明“沾色”则采用2015版标准测试。 5 }7 S) h7 a1 @" h
8 y, K3 F- b ]/ }( ~- J3. GB/T 22700-2016附录B、FZ/T 73052-2015 附录B、GB/T 21294-2014 附录A等标准均规定了染料迁移检测方法,不同标准的具体试验参数不同,是否统一染料迁移性能的测试方法: 建议标准修订时,染料迁移性能直接引用GB/T32008-201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贮存色牢度》。 g( {- O/ f% p" {3 s
4. GB/T 7066-2015《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沸煮色牢度》中组合试样操作,同一样品毛贴衬紧贴玻璃棒卷绕和远离玻璃棒卷绕沾色程度可能会有差异,如何出具结果: 建议注明试验时紧贴玻璃棒的贴衬,并避开卷绕痕迹部位评级。 I, R& [+ @# e2 X" ]6 Z
1 o A: S9 t$ I& D
5. GB/T 392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GB/T 1249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标准中规定:多纤维贴衬织物,根据试验温度选用,在某些情况下DW贴衬也可用于60℃的试验。具体如何执行: 含有羊毛和醋酯的多纤维标准贴衬织物(DW),用于40℃和50℃的试验,某些情况下也可用于60℃的试验,需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 m: E8 z/ I$ A; [3 w
" U2 y- Q: N" M; t8 K
6. 对于人造革(染色机织物为基布)服装面料,客户要求测试色牢度时,如何选择贴衬织物: 1)采用单纤维贴衬织物试验时,贴衬的选用参照基布,单纤贴衬交叉包覆于试样正反面; 2)采用多纤维贴衬织物试验时,将多纤维贴衬织物分别贴在织物的正面和反面,制取两个组合试样进行试验。 - J; c. w% S7 ~2 R5 u
7. 吊牌中标注有5%以下的其他纤维,在做色牢度试验时,单纤贴衬如何选择? 1)如其他纤维为单一组分,按相应成分选择贴衬; 2)如其他纤维为多组分,则选择贴衬时可不考虑5%以下的其他纤维。
7 t4 w0 y9 }) A" d* L! [! m( F' R s; c3 i) O$ J
8. 既有革、又有织物的腰带,执行QB/T 1618-2006《皮腰带》标准时是否需要考核织物部分的色牢度: QB/T 1618-2006标准中规定分别在带面、带里进行检验。委托检验时皮革按照QB/T 2537-2007(2009)《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测试,织物可按GB/T 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检验。 : a# n7 T# _5 S$ h+ e# D
; ^$ ~5 p" V# E: k* {9 O1 ]9. 打孔/编织类皮革材料摩擦色牢度的测试: 由于测试表面不平整,测试时毛毡会摩擦到编织带/孔洞的横切面部位,检验时应避开不予测试摩擦色牢度。 & { [0 y& I! z! @
10. 绒面革摩擦色牢度的评级: 绒面革按照QB/T 2537-2001《皮革色牢度试验往复式摩擦色牢度》测试摩擦色牢度时,毛毡上可能会沾有掉落的皮绒,造成毛毡在视觉上沾色严重。皮绒是样品本身由于摩擦而掉落的物质,并非掉色,应尽量去掉皮绒后再进行评级。
6 ~; a8 b0 C3 R' B' [% |- f) m
7 w6 m9 Y- Y& \. y8 ^( L0 {- I11. 皮腰带、票夹摩擦色牢度测试摩擦次数的统一: QB/T 1618-2006《皮腰带》、QB/T 1619-2006《票夹》中摩擦色牢度项目未写明具体摩擦次数,实际测试时参照QB/T 1333-2010《背提包》标准的要求,干擦50次,湿擦10次。 3 L* w8 V# C5 o1 K
来自GTT微信公众号,转载注明出处 # _- B" k6 n9 I6 _6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