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义隆纤维资深纺织专家李勇雄老师 / `0 j; I. z3 l) n0 b4 M0 k
编者按:结识李勇雄老师是在2012年上海纺机展洛菲公司的展位,第一次听他讲作为一个纺织技术人员应该关注什么?什么样的纱线才是好的?质量是个什么概念?新品开发是怎么一回事?诙谐幽默、不拘一格的谈吐,轻松地分享了他从业近50年的智慧和经验,并以他自身的经历讲述了台湾纺织业一路走来的发展变革,所以当时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认识之后,经常会因为一些技术交流活动而联系李老师,跟他探讨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希望有机会通过中国纱线网这个平台,让更多的纺织人分享他对技术、产品以及对纺织的理解。 面对成本持续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加速调整的种种不利因素,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新品开发及产品结构调整、未来纺织品的市场走向、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等等是目前纺织人关注的话题。 近日在瑞士洛菲高级支援经理柯经文先生的积极引荐下,有幸在台湾义隆纤维工业股份公司对百忙中的李勇雄老师就以上话题做了一个专访,并整理成为以下文字分享给各位网友。如果这篇专访对您有所启示,甚至在日常的技术管理中有所帮助,我们将甚感欣慰!
9 c+ [( s6 P# o0 e2 B0 O(台湾资深纺织专家李勇雄老师) 从终端面料及成衣看中国棉纺企业的发展方向:+ [% z/ I) X" F6 g0 x) S7 t$ f
产品结构调整需要政策调控;产品多元化是企业生存的要件,纺织工业都是靠新产品来站稳脚跟,靠量产、靠成本竞争都没有办法永续经营。 首先,任何一个先进的国家就纺织业来讲,都是做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稳住脚,比如拥有上亿人口的日本,内需对本土纺织业发展的支持有多大?日本虽仍会向中国购买纱布以及成衣,但都是低端的,凡是高端纺织品服装,他们一看是中国或者越南产的就不会购买,他们要买就买日本自己产的,所以日本的纺织业有办法存活下来。如果在中国大陆分区域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信誉,那么这个品牌慢慢就会做大,当然这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纺织业脱离不了成本竞争,中国大陆的纺织业各项成本高置,成本竞争已经没有优势了。 任何一个国家,从低端往上走,发展过程中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台湾还有纺织厂存在,甚至还有一些大厂,其实部分企业去做了一些别的事情,比如仓储、IT、汽车等,而不是单纯靠纺织活下来。 我们靠纺织的就要和后道的面料、成衣企业合作,形成一个产业链,剩下的就是一些竞争对手。新东西才可以卖高价钱,这个东西你做而别人没有做时,你就可以价格高,这样利润就有了,然后靠这些来弥补那些没有利润的东西。说实话产品结构调整也是大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很早以前我到欧洲、日本、美国,就发现这些国家纺织业的发展,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样拼规模,而都是靠新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大规模靠量产、靠成本竞争都没有办法永续经营。
1 F$ l) n0 b& @" H7 t1 b4 @(李勇雄老师(左)陪同现场参观)
大陆这么大,如果把行业之间的平衡搞清楚,产业一条龙一起做的话,全都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一个江浙地区就拥有那么多的纺织企业,大家联合式一起做的话就会活的很好,不会带来市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我们现在还在一直讲“面对世界,自由贸易”,这些其实都是美国人玩的把戏,根本不是真的,他们就是拿你的资源来用,他没钱了就多印钞票让大家倒霉,这是帝国主义的问题,中国一定要看清楚,一定要转变,已经赚到钱要开始回头。所以大陆要发展,一定要从政策着手,可以分几个区块,比如内蒙古可以做羊毛、牦牛绒等,因为北方比较寒冷,可以做一些功能性纱线,不一定非要走纯棉的路线。据我了解现在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开始在实行这样的分隔。 另外,产品多元化是企业生存的要件,毕竟外在时空的变化逼得我们非走这条路不可。服装本来就是五颜六色,时时都在变化,而能够构成纱线的原料也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多种材料混纺的产品越来越能表现不同的特色。时尚与舒适性兼顾乃是必然的要求,面料不会只是好看,同时要兼顾的元素还有很多,发展有特色的产品才可能让企业永续发展。如果您有机会去看看纺织品的终端成衣面料展,您一定会发现,现阶段中国纺织业需要怎样修正其发展方向,中国是有能力(无论从设备、技术、人才)发展出更强大的竞争力的。 5 e5 l9 W4 z7 q/ b5 u5 S8 }7 D
从多元化产品看中国棉纺企业的产品结构的调整: 原料选配、产品定位、新品研发等不要进入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有时单纯从技术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会走错路。 我1971年到日本去的时候,就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们的常规思路是越是低支纱越便宜,可在日本不是,他们6~20S纱都是一个价,现在不知道大陆是怎么定价的,那个时候他们是6~20S纱一个价,而当时的台湾是10S纱一个价,15S纱一个价,所以感觉很奇怪。后来听他们解释就明白了,因为生产6S纱用的人工多,你只想到产量而已没想到人工;同时生产6S纱筒子用的电费也高,当时他们就是自动络筒机,不用人工打结,所以成本加起来就没有什么差别。当时台湾的6S纱是用不好的棉花来纺,而日本不是,6~20S全部都是1+1/16’’长度的原棉。你可能会想:6S纱需要用这么好的原料吗?质量不过剩吗?不浪费吗?其实这就是学纺织的人的最大困扰,烂原料也可以做,我为什么要用好原料?但其实做出来的面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有人说:“PM棉怎么会做低支纱?”,我说:“你错了,这样会限制了你开发产品的思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会这样认为,但是后道做出来的面料绝对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块面料,一米的高低价差可以超过三块美金,纺纱织布染整的加工成本相同,仅仅因为使用的原料不同等级而已。 所以说老板一味地从原料上控制成本是不对的,很简单,纺纱的主要成本就是电费和人工费,再有是原料,包装费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比如电费,中国大陆的电费不可能比人家便宜,人工工资也在不断上涨,所以靠量产已经没有优势,成本竞争已经不是办法,必须要做一些差异化的新品出来。我看纱线网上也有报道很多新东西出来,可是为什么没有变成一个很成功的东西?很简单,这是政策的问题。比如意大利,纺织业已经不行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跑去做纺织业?他们靠的是品牌,一个品牌下来,纱厂、布厂、染厂一条线,上下游合作,就会有一个稳固的东西,才不会有恶性的竞争。现在全世界的纺织业都有一个很奇怪的特性,你们做什么我也要学,我做了跟你们比拼,最后就是拼价格了。中国大陆这么大的市场,如果有了这个格局还怕什么,所以一定要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地研发新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迷信compact yarn(紧密纺),说紧密纺毛羽好什么都好,但如果你不是做针织布而是做机织布,什么紧密纺纱都一样!经过后面的上浆染整就什么都一样了,根本不需要紧密纺纱,当然做高质量纱线技术的能力还是要研究开发的。可是做针织就不一样,因为针织染整要简单,没有经过那么多程序,严格上可以说是“偷工减料”,所以才用紧密纺纱线。实际上我的观点是用紧密纺投资很大,保养维护成本又很高,对质量控制是不利的,很难收回成本。所以有时候单纯从技术观点看问题,往往会走错路。 ; A) A$ t2 U& [& E, a2 F9 q. |
(车间现场) 从新品开发看棉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质量管理应结合需求来做;纱线用途之间的关联性要控制好;通常我们都是陷入细部固有技术上的管理改善,实际上质量管理从新产品开发这个面来切入,才会更有实质的意义。 我有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习惯,就是自己做的纱一定要追到布,追到面料,先看面料到底是什么效果,然后找一个设计师帮我设计出来衣服,看看到底是不是好看。很多搞技术的都有一个误区,其实搞技术的一定要了解客户想要什么。 有人专门选用马值6的棉花来做特殊纱,要的是什么?是纤维的刚性。有些粘胶纤维由于油剂的关系,摸起来手感不同,但是到了面料衣服是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面料及成衣的手感并不只是以原料的特性决定的,后道有办法把它整理出来,前面就都不是问题。台湾有很多特殊的技术,其实很多特殊的技术只要用心思考,大陆也马上会有,所以思考很重要。大家一直在讲品质管理,强调要做到乌斯特的百分之几的水平,即使达到5%也还是会有投诉、索赔的,也不见得可以提高售价,所以质量的需求应该是看客户用途。 像这块面料,是利用不同纤维细度的差异来达到吸湿排汗的效果。这种纱线是我们的一个专利,三组分纤维混纺,这个纱线比较凉爽,有一定的混纺率,然后用赛络纺做出来的,中间一根长纤,然后再来是粗一点的纤维,外面是细的纤维,里面的细度跟中间的、外层的细度不一样,所以穿起来感觉凉爽。外面摸起来手感也不错,可是里面它是有功能的,是因为外部细的纤维可以将人体散发的热吸附,中间粗的纤维又不容易将水吸附,所以又排出去。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吸湿排汗变型纤维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模型。 大陆也有竹节纱,其实竹节纱很多人不会设计,只关注竹节纱表面好不好看,但不知道竹节纱其实是有秘密的,几公尺以内只能有几个规律是最好做的,否则是不好做的。我们这里还有一种叫多纱支混合纱 (Multi-Count),一根纱上有20S、10S、5S不同的纱支,这个就必须靠洛菲电清进行把关,也只有洛菲电清做得到。比如竹节纱参数设定时,可以选择大中小竹节,不属于竹节范围内的纱疵都可以切掉。所以作为一名纺织工程师,你必须很清楚纱线的纱疵是哪个地方来的,电清是按照你的需要来切纱的。所以对我们来说,MillMaster 洛菲中控系统是一个重要工具。
) @9 F! i1 o& W(柯经文老师(右)现场检查MillMaster 洛菲中控系统的使用情况)
另外,棉纺业的质量管理除了对纱线的一些基本要素要控制好,其实对纱线用途之间的关联性更需要控制好。例如一般纺纱专家都知道TWIST是要依据材料的特性来决定,往往忽略在用途上TWIST的设定会影响客户对面料的要求质量,混纺都是根据要均染所以去研究如何混好,其实也不然,往往有很多面料的需求不是这样的。所以质量管理还是要围绕需求来做,就像刚才我讲的,纯粹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是不对的,关键看你要做什么产品,赛络纺两种不同的原料喂入,出来的纱线染色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要看后面的结果要的是什么,如果不从这里出发,所有的纺织都陷在迷失里面,都仅仅只在钻研技术。 0 R6 x1 ? }6 P- Z' V
在跨入现代化的时空时,产品的多元化怎样将质量管理的平均变异的观念带入,怎样利用现有的设备去生产客户需求的产品,这才是做为纺织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纱线网纺织论谈上,经常有一些人说质量做的多好多好,有时我真想讲一句,做得再好也没用。第一,即使你能够做到乌斯特5%的水平,你可以比别人多卖很多钱吗?第二,到底要用在哪里?有没有发挥它功能的时候,假如没有,你做这些干什么?何况你要做到尖端的质量水平,对设备的维护、零组件的更换周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可以回收吗? 比如我刚说的SUPIMA棉,要做60S、80S、100S纱,反过来我做16S好漂亮,价格又高又好做,为什么不做?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只是想着16S 价格多少,我要跟你竞争,这是不对的,要看后面的用途。 面料是设计服装的材料,但是往往设计师对面料的认识无法深入,就如同一碗好吃的牛肉面,吃的人都说好吃,可是有多少人可以说出好吃的构成元素是哪些?看得到的与隐藏在汤头里面的东西并不容易知道,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说出来,那必定是专家,要求使用面料的人是面料专家也许是强人所难,可是如果销售推广面料的人是对面料特性非常了解的人,能告诉使用面料的人这块面料有哪些特点,那么这块面料被使用到更好的境界才有可能。 这个道理应该被提出来讨论,也就是如何把客户语言转换成品质特性语言是很重要的事.也唯有能转换才有可能从纱线、织造、染整各阶段去适应和满足面料的需求,不应该只是从技术面相探讨怎样创造出好品质。 所以说纺织这个古老的行业,在跨入现代化时空时,怎样把质量管理平均变异的观念带入产品的多元化,怎样利用现有的设备去生产客户需求(NEEDS)的产品?这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当然固有技术是必要的条件,不过固有技术必须结合管理技术才可能发挥极大化的效能。从根本的地方着手方可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生机。 来源:中国纱线网 , A- X' y) w)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