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品质管理 于 2012-1-30 09:50 编辑
$ Y1 [2 _4 @2 `7 Q3 x$ K$ } S
; F; R8 D0 _) u0 Z1 X2 f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纺织品质量相关的纺织品出口、我国纺织标准体系现状、加快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构建新型国家纺织品质量保证体系、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及科技进步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纺织;质量;保证体系
- o$ F' l$ B( y; Y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中国纺织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高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已经完全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仍需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国现存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还很低,中低档纺织品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致使中国纺织品存在质量不均衡、个体差异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纺织品现存质量问题最直观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商品质量的不合格,这是我国闭关锁国遗留的产物,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仍较落后使然。其次是质量标准的不完全国际化。国外市场是我国商品出口的终极目的地,然而由于我国制定的质量标准未能完全与世界接轨,我国出口商品时常因质量不达标被拒门外。上述原因是现实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第三个原因却是某些企业不法的逐利行为引发的,这包括随意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廉价原料、企业把关不严等违法行为[1]。我们应尽早找出我国纺织品面临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出口自2002年以来连续高速增长,引起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不满和忧虑,贸易保护主义者纷纷指责或敦促本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一些国家的政府被迫制定一系列法规限制中国纺织服装进口。近来发生的多起中国出口儿童服装因绳带、小零部件设计不合格,被欧美国家和地区召回的事件,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某种程度上就反映出质量监督工作效率上存在的问题:经检验出口的服装被召回,不是生产企业没有能力达标,而是对质量风险信息的收集、传达不利。 我国纺织品为何频频遭遇“召回”风波?首先是欧盟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纺织品的安全性。据相关数据显示,针对婴幼儿服装普遍缺乏质量标准的现状,欧美等国制定各类严格的法规对此进行监管。其次是纺织品质量检测越来越重视设计的合理性。如欧盟的EN14682就有“固定在服装上的环绳/线圈收紧后,在服装上突出的周长不能超过7.5cm;环绳/线圈平放时,在服装上固定的两点间的突出长度不能超过7.5cm”等铭文规定[3]是纺织品“生态环保”成主旋律。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纺织品已经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新热点,然而我国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暂不能完全跟上国际步伐。目前我国众多外贸行业靠“价格战”争得国外采购商的订单,有些企业为了能降低成本,不得不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加工生产,这样肯定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也更容易使产品在进入外国市场时碰壁造成损失。 纺织品出口频频遭遇召回风波,不但毁坏了我国纺织业的声誉,影响纺织业的国际化进程,还扼制纺织企业的利润增长,真可谓是百害无一利。我国纺织品出口若想一帆风顺,就必须及时掌控国际纺织标准的动态,了解纺织品检测的趋势变化,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我国纺织标准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纺织标准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到产品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采标工作的不断完善,纺织部分标准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国际先进标准,有关术语及检测方法逐步统一,测试数据可比性趋向一致,标准与贸易需求的关联性有所加强。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由于国内外纺织品市场快速发展,纺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引进,纺织品质量档次不断提升,对现有标准体制和标准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暴露了我国纺织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弊端[4] 一是:我国纺织品标准化体系是建立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标准的制定以指导生产为主要出发点,技术要求与生产工艺联系较多,个别指标定的过细过死,与后道产品的技术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二是:标准的制定与市场联系较少,品种的覆盖面过窄,考核的指标不够全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三是: 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滞后于产品的发展速度。企业普遍认为标准水平太低,不能合理反映现有纺织产品质量水平,也不利于推进、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四是:以前采标的指导思想是结合中国国情,局限于国内当时的设备和工艺条件,忽视了纺织工艺、设备的国际整体水平,与国外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我国按生产型标准理念制定的标准,参与贸易活动的作用不够明显。例如,面料标准中按染料类别和工艺制定不同的色牢度等级,在贸易交货验收中确定考核依据较为困难。 六是: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不衔接,如上下游标准不衔接,方法标准与产品标准不衔接,标准术语不衔接等,给标准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带来不便。 针对我国纺织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弊端,有关部门在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时,要慎重。在征求广大企业的意见、征求上下游市场的意见、查询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了来自不同层面上的声音,本着既要反映共性,又要体现个性的原则,以期更客观的、实际的制定纺织产品的评定等级,即不能盲目求高求严,也不能过于保护落后,因此,在制订产品标准时即考虑国际水平,又兼顾国内实情。让标准发挥服务的职能,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贸易、服务于交货、验收,同时,还要让标准发挥引导企业改进的职能,而不仅仅是约束。 * @# O, a6 J8 k" h; W7 f3 q; T
加快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步伐 中国是一个纺织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消费大国,自然也是一个纺织品检测大国。据权威人士估计,目前中国纺织相关检测的市场容量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国外检测机构占有约50%的份额,国内商检、质检、纤检系统检测机构占45%,国内民间商业和第三方公正检测仅占5%左右[5]国内检测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纺织品市场的产品检测率不足50%,有大量纺织品未经权威检测就直接进入了流通领域,假如产品检测率提高到80%,将意味着还有巨大的检测市场空间。从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国市场抽查的情况看,中国纺织品未经检测流入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客观上会推动检测行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增长,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纺织品质量、安全和功能性的更高要求,检测市场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同时,检测是竞争性服务行业,不仅受到权威性和国际互认的挑战,还面临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竞争。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国际互认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用几十年建立信誉。所以,纺织品检测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存在不平等竞争和垄断性竞争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强制性检测、商业检测和委托检测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权威性挑战。由于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内纺织检测市场一直被国家机构垄断,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和国家纤检局都建有遍布全国的质量检测网络。由于这些检测中心仍然属于国家机构,参照国家机关进行治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也主要通过市场抽检、行政处罚等强制性手段进行,在国际市场开发和商业化运作方面与国际权威检测机构有一定差距。随着中国纺织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现有的检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难以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抗衡。中国国家检验机构的国际化现状客观上为国际商业检测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权威检测机构在中国国内的快速发展似乎在唤醒中国政府加快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步伐,因此,重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检测体系,整合优势,扩大商业检测份额,参与国际检测市场的竞争,是纺织检测行业的发展方向。 构建新型国家纺织品质量保证体系 所谓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和监督措施、质量法令法规、控制措施以及保证本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达到标准的最低要求所采取的手段。如标准与检测体系、质量认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与治理、市场监督机制等等。新型纺织品质量保证体系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放开检测市场,加强市场监管,避免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针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要运用生产许可证、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防止违法违规和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开展质量专项整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违规活动。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督促企业认真履行“质量三包”制度和缺陷产品召回等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该重罚的要重罚。对触犯刑律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一罚了事,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纺织服装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同时,消费者也是最有发言权的质量监督者。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鉴别能力,是建立质量监督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优秀企业的优质产品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在国家质检总局定期向社会的国家监督抽查公告中,除了对近期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的发布,表扬一批产品质量较好企业、曝光产品质量较差的企业外,还向消费者提供各类消费品的日常选购小常识,引导消费者选购。 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强自身质量监控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借鉴国外大众品牌成熟的运作模式,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优秀的设计、合理的品质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同时提出企业要重视成本控制,高度关注供应链管理,加强质量体系、色彩管理和社会责任的建设[6]行业机构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质量体系,加强自身的品质控制,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在新一轮的较量中,企业建立专业的生产在线质量监控手段,按照买家的需求监控各项产品指标,以量化结果与客户直接对接,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质量管理应贯穿整个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是公司基础管理的能力,只有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才能全面反应质量管理。为了确保产品源头的质量,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除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估外,还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实验室进行指导和稽核,不断提高供应商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在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工序流程,可以采取流水卡制度,在每个环节流动前质量控制人员务必确认好产品质量,合格了再往下一工序流动。每个部门把应做的产品做好,由部门质量管理人员检验,合格后随流水卡流入下个部门。此流水卡一直流到包装程序,清晰记录生产人员,以便追究责任。在包装时,产品上要批注生产批次、日期等,以便有何意外可以查清是何批次产品不合格,免得其他产品受牵连。 科技进步是产品质量的先行导向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技术推广活动,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在产品质量中的先行导向和产业支撑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包括设备更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以及组织行业技术推广活动[7]我国纺织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0.3%,其中1/3的企业达到1%~2%,优秀企业达3%。纺织行业每年都有很多专利产生,骨干企业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技术进步使纺织行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都在不断提高。 从近期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量的增长空间似乎有限,而在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和增长空间[8]。中国政府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引导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符合国际纺织贸易形势的重大举措。 总之,中国纺织行业的焦点将是: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环保和社会责任。质量将是核心焦点,质量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跟着得到改善。因此,中国纺织行业的质量升级是行业的重要工作目标。中国纺织行业质量全面升级的结果,最终体现在产品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的提高上,直接表现为中国纺织品的价格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上,提高产品整体水平可以改变中国纺织工业以数量取胜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 纺织品质量的控制及提高[J]. 中国纤检. 2008年02期 [2] 任华. 纺织品质量安全问题亟待引起重视[J]. 中国纤检. 2009年09期 [3] 秋慧,李晋. 出口纺织品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检验检疫科学. 2005年04期 [4] G.N.Mock,钱和生. 纺织品质量与测试评估技术的进展[J]. 国外纺织技术. 2003年05期 [5] 沂南. 全国纺织品质量品种会议[J]. 上海纺织科技. 1979年09期 [6] 许建平. 纺织品质量的控制及提高[J]. 中国纤检. 2008年02期 [7] 靳颖,沈学友,吕洪生,董春宇,刘世洲. 日本纺织品质量检测管理及有关法规[J]. 印染. 2003年11期 [8] 伏广伟. 中国纺织品质量技术战略研究[J]. 纺织导报. 2005年07期 (作者单位:辽宁省纤维检验局) 9 g& ?7 `+ x! ^" a; W3 s2 @+ V
(中国纤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