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元茂测试仪器美邦测试仪器◆玛莎百货M&S标准免费下载◆加拿大CAN标准免费下载
◆JC.PENNEY全套测试方法◆澳大利亚AS标准免费下载您的位置,联系cnfzjc#126.com▲耐日晒色牢度试验专区
查看: 5971|回复: 21

检测员----你该怎样保护自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前天 11:35
  • 签到天数: 13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9-23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验室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大家有什么高招避免或减少这样的伤害发生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I; ]7 c( E$ @4 E! Q
    不要用湿手、湿物接触电源,水、电、气使用完毕立即关闭。
    : ^' l2 ~4 `6 }" b) Q- I2.8 B' V0 u/ G7 y$ x2 d8 X" v7 g
    加热试管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也不要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防液体溅出伤害人体。/ r6 M" I  t2 d. p( |& z' ?! ?
    3.
    0 ^1 F3 Z  L6 e! g! v1 ]
    嗅闻气体时,应用手轻拂气体,把少量气体扇向自己再闻,能产生有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如H2SCl2CONO2SO2等)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或注意实验室通风。
    ) R, i1 p. @% c, m- A4.% O6 k5 Z$ r( R) n- ~
    具有易挥发和易燃物质的实验,应在远离火源的地方进行。操作易燃物质时,加热应在水浴中进行。
    : @& z7 B& H  |, B6 @, `) y5., G' @5 n. M% ^) o- L
    有毒试剂(如氰化物、汞盐、钡盐、铅盐、重铬酸钾、砷的化合物等)不得进入口内或接触伤口。剩余的废液应倒在废液缸内。
    ( F* ]$ |9 z* a% b6.
    ( u+ r( @" v) F! i
    若使用带汞的仪器被损坏,汞液溢出仪器外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指导处理。! J( M. {% V5 w5 B/ A2 }
    7.+ g; ?# |0 \& b8 d# d/ L' @
    洗液、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应避免溅落在皮肤、衣服、书本上,更应防止溅入眼睛内。
    4 C- Y& M* h* ?, j; c. P; `5 L8.& r6 t8 |3 Y) U# t8 A( o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切勿将水倒入硫酸中,以免迸溅,造成灼伤。2 u" Z! e( K' t$ b1 ^: g
    9.1 p+ H0 r: f4 C7 `
    禁止任意混合各种试剂药品,以免发生以外事故。
    ) Y7 z# T) d; z( n10.. F5 ~' p8 ]6 O& d' w
    废纸、玻璃等物应扔入废物桶中,不得扔入水槽,保持下水道畅通,以免发生水灾。& L( H1 B* x" E* Z9 G+ `
    11.% B) |# z& ^9 _! @6 w+ V% z7 [7 K+ Q
    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使用后的器皿应及时洗净。
    ; m4 V! l7 `& y12.6 W) n/ j5 w0 s0 R; z; ?
    经常检查煤气开关和用气系统,如果有泄漏,应立即熄灭室内火源,打开门窗,用肥皂水查漏,若估计一时难以查出,应关闭煤气总阀,立即报告教师。
    2 z% G6 o8 h2 F13.
    ' o' b0 L% m. Y/ I' }& x& i6 N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实验完毕,必须洗净双手。7 f$ A9 j, M- W  {
    14.! k, P# o% Z3 Y! O7 s! {
    禁止穿拖鞋、高跟鞋、背心、短裤(裙)进入实验室。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实验室发生火灾时的灭火方法
        实验室发生火灾虽然比较少,但一旦发生就会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损失。为了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必须充分认识灭火的危险性,重视掌握灭火方法和逃生技巧,并能熟练使用灭火器材,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 A' ]$ ?6 i8 }$ y: R# g: }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因此,只要能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消除可燃物或将可燃物的浓度降低到安全范围,或者隔离氧气或充分减少氧气量,或者把可燃物冷却到燃点以下,燃烧就会终止。
    7 T) C6 Y; u4 ?0 z+ |* E    1.隔离灭火法
      {0 F( ^3 I, g8 C: ^6 F+ R9 N    将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可防止燃烧继续扩大。比如,在燃烧过程中,关闭相关的阀门和电源开关,将燃烧区附近的可燃物搬离现场。隔离灭火法的主要工具是四氯化碳灭火剂,它能蒸发冷却可燃物和稀释氧浓度。四氯化碳为五色透明液体,不助燃、不自燃、不导电、沸点低(76.8℃)。当四氯化碳遇火时,迅速蒸发,由于其蒸气重,能密集在火源四周包围正在燃烧的物质,起到了隔离空气的作用。四氯化碳是一种阻燃能力很强的灭火剂,特别适用于带电设备的灭火。由于四氯化碳在许多条件下能生成盐酸和光气,所以在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器时,必须戴防毒面具,并站在上风口。
    , g2 b+ D. P$ e3 D) ?2 S9 }: q    2.窒息灭火法
    7 {4 j/ p4 P; _0 e    将氧气浓度降低至最低限度,可以阻止燃烧继续扩大。如在燃烧发生过程中,紧闭门窗,造成氧气不足,能暂时停止燃烧;用石棉布、湿棉被等材料覆盖在燃烧物上等方法均能起到窒息灭火的作用。窒息灭火的主要工具是二氧化碳灭火剂。 / H, u( t1 b  w( U2 g" p9 K! z
        二氧化碳灭火剂的主要作用也就是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使其达到燃烧的最低需氧浓度以下,火即自动熄灭。二氧化碳灭火剂是将二氧化碳以液体的形式加压充装于灭火器中,因液态二氧化碳极易挥发成气体,挥发后体积将扩大760倍,当它从灭火器里喷出时,由于汽化吸收热量的关系,立即变成干冰。这种霜状干冰喷向着火处,立即汽化,将燃烧处包围起来,起到隔离和稀释氧的作用。
    # y- T$ m0 [9 D' ]2 @1 I    由于二氧化碳不导电,所以常用于扑灭电气设备的着火。对于不能用水灭火的遇水燃烧物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最为合适,同时由于二氧化碳能不留痕迹地把火扑灭,因此非常适合用于扑灭精密机械设备等的着火。但二氧化碳也有缺点,就是冷却作用相对不好,同时还应注意二氧化碳能使人窒息的问题。 : ^5 e0 [' u/ i  I8 U" D3 P( F8 h
        3.冷却灭火法 " y; |2 q' q; u- L1 v
    对于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因此,将一般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停止。
    % {% ?3 O$ o; J用水冷却灭火是最常用的方法,水的吸热量比其他物质大,使1kg水的温度上升1℃需要4 186.6J的热量。水的缺点是水具有导电性,不宜扑救带电设备的火灾,不能扑救遇水燃烧物质和非水溶性燃烧液体的火灾。另外,水与高温盐液接触会发生爆炸,这些都是用水灭火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 v. Z* J+ f3 L    4.抑止灭火法 ' Y! d% G: S, ^- I# R/ S. C7 L
        使用的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形成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就是利用化学抑止作用灭火的。 9 e1 k9 H4 d  D& Z2 E) ?1 s
        干粉是细微的固体微粒,常用的有碳酸氢纳、碳酸氢钾、磷酸二氢胺、尿素干粉等。于粉灭火剂综合了泡沫、二氧化碳和四氯化碳灭火剂的特点,具有不导电、不腐蚀、扑救火灾快等优点,可扑灭可燃气体、电气设备、油类、遇水燃烧物质等物品的火灾,但干粉灭火剂不能扑灭易燃液体的火灾,也不能用于扑灭精密仪器、旋转电动机等的火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危险化学品的灭火措施 & c1 L4 O$ E8 M, ^1 {+ s+ J4 j: C# }

      {" t5 r% @" r: D, B/ f! A0 t. u0 B0 A, E, M) X, p! M5 C0 X' {
    1、 气态危险化学品的灭火
    7 u% i/ |1 c1 ^( b    压缩或液化气体总是被储存在不同的容器内,或通过管道输送。气体泄漏后遇着火源已形成稳定燃烧时,其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比可燃气体泄漏未燃时要小得多。遇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
    % N4 b2 E2 g3 m( e9 E% t6 Y3 E* ?    (1)扑救气体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即使在扑救周围火势以及冷却过程中不小心把泄漏处的火焰扑灭了,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也必须立即用长的点火棒将火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 H" K" z" U, M1 W: E    (2)首先应扑灭外围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 T* R" V2 n+ v' c/ K: `    (3)如果火势中有压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辐射热威胁的压力容器,能疏散的应尽量在水枪的掩护下将这些压力容器疏散到安全地带,不能疏散的应部署足够的水枪进行冷却保护。为防止容器爆裂伤人,进行冷却的人员应尽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现场坚实的掩蔽体防护。对卧式贮罐,冷却人员应选择贮罐四侧角作为射水阵地。
    2 L. ~4 d! j- j* D3 R    (4)如果是输气管道泄漏着火,应设法找到气源阀门并迅速关闭,火势就会自动熄灭。实验室钢瓶管道出口处如发生燃烧,应尽快关闭钢瓶阀门。
    ( y7 q& A  H4 v    (5)贮罐或管道泄漏而关阀无效时,应根据火势判断气体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准备好相应的堵漏材料(如软木塞、橡皮塞、气囊塞、黏合剂、弯管工具等)。
    2 Y5 k# j% i: M    (6)堵漏工作准备就绪后,即可用水扑救火灾,也可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但仍需要用水冷却烧烫的贮罐或管道。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
    ) T! y0 @: r- s+ ~) `  I6 w' q0 I    (7)一般情况下完成了堵漏也就完成了灭火工作,但有时一次堵漏不一定能成功。如果一次堵漏失败,而再次堵漏需一定时间,此时应立即用长的点火棒将泄漏处点燃,使其恢复稳定燃烧,以防止较长时间泄漏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从而造成发生爆炸的潜在危险,并准备再次灭火堵漏。% d6 L5 C  a) V
        (8)现场指挥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安全阀火焰变亮耀眼、尖叫、晃动等爆炸征兆时,必须适时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离命令。 7 [* q8 n/ P8 P! \. O0 F) e1 _- r
    . i  n) d4 a6 B# E  R
     
    * n* N' ?4 ~5 ]1 M% u, U  p3 f8 U; C$ L( S" V, I' G
    2、液态危险化学品的灭火
    . z' X5 f6 l4 }4 v; L    易燃液体通常也是储存在容器内或用管道输送的。与气体不同的是,液体容器有的密闭,有的敞开,一般都是常压,只有反应锅(炉、釜)及输送管道内的液体压力较高。液体不管是否着火,如果发生泄漏或溢出,都将顺着地面(或水面)漂散流淌。而且,由于易燃液体往往比重轻于水和水溶性等原因,能否用水或普通泡沫灭火器扑救还存在问题,另外还涉及危险性很大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因此,扑救易燃液体火灾往往是一场艰难的战斗。遇易燃液体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措施:7 |/ l3 R: T1 }% ~* V5 x8 R& w
        (1)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压力容器及密闭容器和可燃 物,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或用围油栏)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 ?9 x0 S+ W# C% Y% s4 H- V3 q, _2 |
        (2)及时了解和掌握着火液体的品名、比重、水溶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防护措施。
    . m$ T6 i& O  v5 E6 C/ _) ^    (3)对较大的贮罐或流淌火灾,应准确判断着火面积。
    " x2 x  z/ L0 {) R    ① 小面积(一般50m2以内)液体火灾,一般可用雾状水扑灭。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1211,1301)灭火一般更有效。5 J  ]+ s  i3 [. c6 F
        ② 大面积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比重)、水溶性、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
    4 k* M/ N' N& J9 N    a.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雾状水灭火往往无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轻水泡沫扑灭,用干粉、:厂砂、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同时用水冷却罐壁。
    2 f0 k. K5 a0 u6 `* c0 T    b.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二硫化碳)起火时可用水扑救,水能覆盖在液面上从而将火扑灭,用泡沫也有效。用干粉、卤代烷扑救,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同时用水冷却罐壁。0 I: r/ B6 @$ J) H: ]5 x! b
        c.具有水溶性的液体(如醇类、酮类等),虽然从理论上讲能用水稀释扑救,但用此法要使液体闪点消失,水必须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体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会受到水溶性液体的破坏(如果普通泡沫强度加大,可以减弱火势),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扑救。用干粉或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也需要用水冷却罐壁。
    2 ~/ t6 {* Q4 R9 W/ X! n    (4)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
    1 K) k, x: ]% F% j0 M9 \    (5)遇易燃液体管道或贮罐泄漏着火,在切断蔓延途径把火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时,对输送管道应设法找到进、出阀门并将其关闭。如果管道阀门已损坏或贮罐泄漏,应迅速准备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于粉、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等扑灭地上的流淌火焰,为堵漏清扫障碍;其次再扑灭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与气体堵漏不同的是,液体一次堵漏失败,可连续堵几次,只要用泡沫覆盖地面,并防止液体流淌和控制好周围着火源,不必点燃泄漏口的液体。
    8 m: _5 d$ C) e# D; i6 I0 a& W2 t9 T' x% R$ h
      ) w9 d- E* b8 x' C6 H

    4 l8 D) S  i) E3、固态危险化学品的灭火
    6 [* e% o9 B0 }0 e2 J. G(1)扑救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火灾的基本措施
    3 L0 ]/ A4 w, m. m$ o7 N" d0 N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一般都可以用水和泡沫灭火器扑救,相对其他种类的化学危险品而言是比较容易扑救的,只要控制住燃烧的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也有少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黄磷等。
    ; f3 Z9 Z3 C7 Q# B: J+ N    (a)2,4—二硝基苯甲醚、萘、二硝基萘等是能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发出易燃蒸气。火灾时可用雾状水、泡沫扑救并切断火势蔓延途径,但不能以为明火被扑灭即已完成灭火工作,因为受热以后升华的易燃蒸气能在不知不觉中飘逸,在上层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是在室内,极易发生爆炸。因此,扑救这类物品火灾时千万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的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用水浇灭燃烧区域及其周围的一切火源。
    / u, f- E( f- a+ k3 Z" F/ r- }    (b)黄磷是自燃点很低、在空气中能很快氧化并自燃的固体。遇黄磷火灾时,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对着火的黄磷应用低压水或雾状水扑救。高压直流水冲击会引起黄磷飞溅,导致火灾扩大。黄磷熔融液体流淌时应用泥土、沙袋等筑堤拦截,并用雾状水冷却。对磷块和冷却后已固化的黄磷,应用钳子钳人贮水容器中。6 ~: c& S  E" P2 U, i3 q
        (c)少数易燃固体和自燃物品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如三硫化二磷、铝粉、烷基铝、保险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处理。一般可用干砂或不用压力喷射的干粉扑救。; t6 m2 }( |! }$ @6 ]
    4 i% r; N: l# F6 ^$ u2 x5 p

    - A4 h9 @! q. r+ R' a9 J(2)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的基本措施: F0 u9 p7 _5 |0 V( b  j5 q6 v
        (a)首先应了解清楚遇湿易燃物品的品名、数量、是否与其他物品混存、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 a1 w. O( S4 y6 `# K9 {5 Z
        (b)如果只有极少量(一般50g以内)遇湿易燃物品,则不管是否与其他物品混存,仍可用大量的水或泡沫扑救。水或泡沫刚接触着火点时,短时间内可能会使火势增大,但少量遇湿易燃物品燃烧尽后,火势很快就会熄灭或减小。
    ' r) X3 J  k. o8 S) j    (c)如果遇湿易燃物品数量较多,且未与其他物品混存,则绝对禁止用水或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物品应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等灭火,易燃物品应用水泥、干砂、干粉、硅藻土等覆盖,水泥是扑救固体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比较容易得到的灭火剂。对遇湿易燃物品中的粉体如镁粉、铝粉等,切忌喷射有压力的灭火剂,以防止将粉尘吹扬起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爆炸发生。1 C; i: z+ ]& ?6 O$ o
        (d)如果有较多的遇湿易燃物品与其他物品混存,则应先查明是哪类物品着火,遇湿易燃物品的包装是否损坏。可先用水枪向着火点吊射少量的水进行试探,如未见火势明显增大,证明遇湿易燃物品尚未着火,包装也未损坏,应立即用大量水或泡沫扑救,扑灭火势后立即组织力量将淋过水或仍在潮湿区域的遇湿易燃物品疏散到安全地带分散开来。如射水试探后火势明显增大,则证明遇湿易燃物品已经着火或包装已经损坏,应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扑救。若是液体应用干粉等灭火剂扑救;若是固体应用水泥、干砂等覆盖,如遇钾、钠、铝、镁等轻金属发生火灾,最好用石墨粉、氯化钠以及专用的轻金属灭火剂扑救。6 h) L7 V' G1 z
        (e)如果其他物品火灾威胁到相邻的较多遇湿易燃物品,应先用油布或塑料膜等其他防水布将遇湿易燃物品遮盖好,然后在上面盖上棉被并淋上水。如果遇湿易燃物品堆放处地势不太高,可在其周围用土筑一道防水堤。在用水或泡沫扑救火灾时,对相邻的遇湿易燃物品应留一定的力量来监护。
    5 R+ A) Y# s% d3 w8 T由于遇湿易燃物品性能特殊,又不能用常用的水或泡沫灭火剂扑救,使用人员及消防人员平时应经常了解和熟悉其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 g8 X' R; X4 |/ L. E8 j8 O) ]

    " }+ ?! ~4 Y( a& t. F" n/ V: q7 ]# E- j0 {9 ^0 D9 h
    (3)扑救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的基本措施! O) B- D' _& C& c: e6 k
        (a)迅速查明着火或反应的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以及其他燃烧物的品名、数量、主要危险特性、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以及能否用水或泡沫扑救。
    & E0 v2 A8 I4 ]+ ]9 o  V7 i    (b)能用水或泡沫扑救时,应尽一切可能切断火势蔓延途径,使着火区孤立,限制燃烧范围,同时应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e* x, @3 _, U
        (c)不能用水、泡沫、二氧化碳扑救时,应用干粉、水泥、干砂覆盖。用水泥、彳:砂覆盖应先从着火区域四周尤其是下风等火势主要蔓延方向开始,形成孤立火势的隔离带,然后逐步向着火点进逼。3 {  P4 V. P- H8 I. V# t: L# Z
        (d)大多数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遇酸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爆炸(如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二苯甲酰等),活泼金属过氧化物等一部分氧化剂也不能用水、泡沫和二氧化碳扑救。因此,专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这类物品的单位和场合不要配备酸碱灭火器,对泡沫和二氧化碳灭火器也应慎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电气火灾的灭火措施5 x6 C' \, t2 ?! F- r
        从灭火角度而言,电气火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着火的电气设备可能带电,扑灭火灾时,若不注意,可能发生触电事故;二是有些电气设备充有大量的油,如电力变压器、油断路器、电动机启动装置等,发生火灾时,可能发生喷油甚至爆炸,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火灾范围。因此,扑灭电气火灾必须根据其特点,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扑救。
    + h$ h6 A& R+ w; \4 s6 _) z- }' V1 l" y; q" D
    + j3 ~5 K5 S5 W1 A% q7 o/ k; ^
    1、切断电源以防触电3 B: B# X- n* r6 N8 u! _# s; |) G
        发生电气火灾时,首先设法切断着火部分的电源,切断电源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 D* y2 V4 \5 ?    (1)切断电源时应使用绝缘工具。发生火灾后,开关设备可能受潮或被烟熏,其绝缘强度大大降低,因此拉闸时应使用可靠的绝缘工具,防止操作中发生触电事故。& q* ?- F; W. I0 S8 [" e. M; Z- X
        (2)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得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灭火工作。, N, T* k5 _! u- X8 {, ?
        (3)要注意拉闸的顺序。对于高压设备,应先断开断路器,然后拉开隔离开关;对于低压设备,应先断开磁力启动器,然后拉闸,以免引起弧光短路。
    . n8 I7 a  u7 \6 N    (4)当剪断低压电源导线时,剪断位置应注意避免断线线头下落造成触电伤人或发生接地短路。剪断同一线路的不同相导线时,应错开部位剪断,以免造成人为短路。# h7 q3 C9 o0 K8 ?4 k- R
        (5)如果线路带有负荷,应尽可能先切断负荷,再切断现场电源。
    : G6 p, W+ z/ l, c1 j& _0 g6 R$ m" h7 E/ J# H; k, K4 p
    & x; y- w9 e& o# Y: I
    2、带电灭火安全要求
    ( ^% x0 n3 q" {" j7 H- }    有时为了争取灭火时间,来不及断电,或因实验需要以及其他原因,不允许断电,则需带电灭火。带电灭火需注意以下几点:
    , v7 k0 v: ]( v5 C9 [1 F    (1)选择适当的灭火器。二氧化碳、四氧化碳、二氟一氯一溴甲烷、二氟二溴甲烷或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剂都是不导电的,可用于带电灭火。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剂(水溶液)有一定的导电性,对绝缘有一定影响,不宜用于带电灭火。
    6 N% u0 l; g; W" v8 u* M) N    (2)用水枪灭火器灭火时宜采用喷雾水枪。该水枪通过水柱泄漏的电流较小,用于带电灭火较安全。
    : m& T9 I! @8 _+ b, O# B    (3)人体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安全距离。用水灭火时,水枪喷嘴至带电体的距离:电压在110V以下不小于3m,在220V以上应不小于5m。
    . m' ?; u4 Q: q6 `& z% T    (4)架空线路等空中设备灭火。对架空线路等空中设备进行灭火时,人体位置与带电体之间的仰角应不超过45°,以防止导线断落危及灭火人员的安全。
    3 k2 A6 x' K( I1 B. J; _    (5)设置警戒区。如带电导线断落的场合,需划出警戒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灭火时存在的危险
    , Q$ {  p$ N/ M, n9 |3 |    实验室灭火中的危险,主要是指在扑救各类实验室火灾的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此,在火区中,要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和克服火灾的心理误区,从而保障参与灭火人员和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
    ) `. H$ M" [; B0 c! q
    " r/ }! K# Z+ f" M+ [/ M, H  I- k+ J: |; y0 }3 d
    1、人员窒息
    ( Q5 l; ?8 Y3 I: @/ t/ p    可燃物质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时,所产生出的气体、蒸气和固体物质,称为燃烧产物。它的成分取决于可燃物质的化学结构和燃烧条件。通常,大部分可燃物质都是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氢、氧、硫等组成,如果燃烧时含氧量充足,温度稳定且高于燃点温度,则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含硫气体等。如果含氧量不足或温度不稳定且低于燃点温度,则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一氧化碳、烟、焦炭等,而这些产物是造成人员窒息的主要原因。5 _/ s. O( N" D8 Y9 ^$ A
    ! p! ]! |3 a+ o) `( Z
    6 Z4 n: v% K* {5 Q
    2、人员中毒
    , Y! r- z2 y, v1 S    化学反应就是由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参加,相互作用生成一种或几种新的化学物质的过程。在实验室火灾的燃烧或灭火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有些可以抑制燃烧,有益于灭火;有些能帮助燃烧,使火势失去控制甚至导致爆炸等;还有些反应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大量的烟。因此,在防火灭火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燃烧的物质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正确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中毒。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火灾时的逃生技巧. Y  B) j6 A/ R+ M( T. I
        通常,建筑火灾在起火部位(房间)发生后先行突破门窗。然后烟火主要沿走廊蔓延,遇楼梯、电梯、垃圾道等竖向管井,形成“烟囱效应”,被迅速向上抽拔,蔓延至楼上各层;另一条走向是通过窗口和孔洞,由建筑外部向上发展。由于热力作用,高温烟气通常浮在建筑空间上部。如果说火势延烧需要一个短暂的过程,而火灾中生成的高温有毒烟气,则会在瞬间猛烈升腾,布满火场空间。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人毒性气体而致死的,因此抓住生机、迅速逃离火场至关重要。4 U- B- t. v$ r5 V
    9 b! B* n* R; P3 B7 ?
    0 Z1 n! t# n( S/ m1 n8 H/ F
    1、火场互救
    . h/ p0 J8 p( ]! r) n& U9 u: p% J    (1)寻找被困人员的方法。可通过询问知情人了解被困人员情况;主动呼喊唤起被困人员的反应;借助照明灯查看可能的藏身部位;搜寻中,要时常停顿一下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求救声、喘息、呻吟声及其他类似的响动声和征兆,辨别他们所在的位置。实验室火灾发生后,火灾中被困人员出于自救的本能会躲藏起来,如躲藏在座席下、舷窗下、通道和走廊上、厨房和盥洗室等处所,救援人员应在这些处所仔细寻找。5 O# L. X% |6 T4 `
        (2)火场人员救助的主要方法。在火场中救人,应根据火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救助方法。各层甲板间的内部走廊(道)、楼梯、门等已被烟火封锁,被困人员无法逃生时,消防员可通过架设举高装置,并利用消防梯、救生袋等将被困人员救出。无法架设举高装置时,消防员可通过挂钩梯或徒手攀登栏杆、支柱、流水管、窗户等方法登上高层甲板,用安全绳救下被困人员;使用抛绳枪将绳索射到被困人员处,让被困人员将缓降器、救生梯等消防器材吊上去,然后使用缓降器、救生梯自救;在被困人员所在部位的楼下地面拉起救生网(布),放置救生垫,接住下跳的被困人员。被困人员自己沿消防梯或消防车云梯从高处向地面疏散时。消防员应用安全绳系其腰部予以保护,或由消防人员将其背在身上护送下楼。
    % Y4 V( S7 B3 D  D/ r2 _4 h    (3)如果浓烟和火焰将人员围困在实验室内,消防人员应用水枪开辟一条能够将被困人员疏散到直通室外安全出口的疏散路线。一时不能全部疏散完,也可以引导被困人员转移到附近无烟火的处所,然后再疏散出去。消防人员应安慰、引导被困人员向外疏散,不能行走的要采用背、抬、抱等方法将他们抢救出去。抬人的方法有:轿式抬人和侧式抬人等方法。
    4 _& S: \& n& g6 I. V    (4)需要穿过燃烧区救人时,消防员可用浸湿的衣服、被褥等物将被困者和自己的头脸部遮盖起来,并以雾状水掩护,防止被火焰和热辐射灼伤。进入实验室内部施救的消防员必须经常注意火势,如发现火势蔓延或扩大,应及时报告火场指挥人员。对被抢救出来的人员要清点人数,认真核对,切实搞清被困人员是否全部被救出。对受伤人员除现场进行急救外,必要时还需组织力量将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9 l% ?7 s* m- _! `% T
    " ]& s, ]+ \8 \: p

    * i5 _8 [# R# V5 H; @) c& K1 N2、火场逃生自救
    8 x& `  N! J. ]& T; }. b8 b8 c" y    火场逃生自救可供选择的逃生方式:
    - s" K: N' b. c( U! C, Z+ T(1)跑离火场
    0 y! m0 L+ V1 Q    一旦在火场上发现或者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火围困,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要立即放弃手中的工作,争分夺秒,设法脱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E! Q1 b. U# T1 A
        (a)要沉着冷静,不要忙乱。突遇火灾,面对浓烟和烈火,首先要强令自己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决定逃生的办法,尽快撤离险地。千万不要盲目地跟从人流和相互拥挤、乱冲乱窜。撤离时要注意:朝明亮处或外面空旷地方跑,要尽量往楼层下面跑,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则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通过阳台、气窗、天台等往室外逃生。7 D+ ~2 c0 ]; f  m/ f7 J$ ?
        由于烟气比空气轻而飘于上部,贴近地面撤离是避免烟气吸人、滤去毒气的最佳方法,因此可以蒙鼻匍匐前进,但要注意准确的方向并加快速度。; w+ {) b2 {" g1 P6 q2 l
        (b)必要的防护准备。要先迅速做些必要的防护准备(如穿上防护服或质地较厚的衣物,用水将身上浇湿,或披上湿棉被,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以防烟雾等),尽快离开危险区域,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在跑离火场过程中,应选择烟气不浓,大火尚未烧及的楼梯、应急疏散通道、楼外附设敞开式楼梯等往下跑。一旦在往下跑的过程中受到烟火或人为封堵,应水平方向选择其他通道,或临时退守到房间及避难层内,争取时间,进而采取其他方式逃生。在逃离过程中,不要牵着孩子的手,应将小孩抱起。如果因火场情况等客观条件所限,无法施行,也可上跑到楼顶平台等处挥舞衣物,发出呼叫,等候救援。
    + d+ _+ A# x# r- }/ a3 k: X7 D- }    (c)确定路线。盲目追从别人的慌乱逃窜,不但会贻误顺利撤离的时间,还容易感染别人引起骚乱。因而每进一家新的宾馆、饭店,首先应查询紧急疏散安全路线,亲自走一趟,做到心中有数。理想的逃生路线应是路程最短,障碍少而又能一次性抵达建筑物外地面的路线。最好是再熟悉一条备用的安全疏散路线,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 S. T- F: G1 M7 E# {
    / b$ ^& A1 V( Y' Y- Y " d  a( l0 g# S* ?' K' J, e$ n
    9 b- I+ g1 |5 u. g: ?+ u  R- w* _
    (2)结绳自救
    " O6 u, z) G* }5 d    可将窗帘、被罩撕成粗条,结成长绳,一端紧固在暖气管道或其他足以载负体重的物体上,另一端沿窗口下垂至地面或较低楼层的窗口、阳台处,顺绳下滑逃生;注意应将绳索结扎牢固,以防负重后松脱或断裂。# I+ `; a6 J# P' r# b; u6 R, A

    7 W  L  d) {9 L; y+ U 3 i7 J7 L7 {% t* g5 {

    - r$ W# M# D9 u(3)巧用地形4 G) I% R. T! j
        由于建筑样式各异,相应形成了不同的构成特点,有些特点是可以用来逃生的。人们平时应注意观察居所及常去地的建筑构成特点,想好几条不同方向的逃生路线。建筑上附设的落水管、毗邻的阳台、邻近的楼顶,都可能会成为人们死里逃生的一线生机。
    ! `: M3 A4 k& ~3 e0 ^( d" ~; E: f
    / W$ h" r" l& ^% k+ Y" F( G0 A
    9 \: @' S+ K. |! T' }( o$ g(4)安全跳楼5 R/ e; v6 `: ]
        若逃生线路被火封锁,应立即跳楼逃生,应想方设法缩小与地面的落差,并先行抛掷些柔软物品,如棉被、床垫等,以起缓冲作用。然后用手抓住窗台或阳台,身体下垂,自然落下,以减少与地面的冲击距离。如有可能,楼下救援者应积极施救,布置充气垫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消防安全的常见问题/ F1 l  w3 n/ s+ H3 n
    1.睡熟时,听到火警该怎么办/ }# K: u! \  E$ ]  G7 j2 x6 k
    当熟睡时,听到报警信号,许多人都慌张地把门打开,试图一下子冲出去,这种做法很危险,正确的做法是:
    , b  F! {4 |* k# k* L. l3 C(1)爬到卧室的门边,用手背试一试门是否热。
    - E" h9 B" u- P, g4 t/ d. g6 E, c1 v(2)准备好湿毛巾。3 b' f" U3 ^4 w2 V; Y
    (3)切勿随意跳楼,自制救生绳索后再设法安全着落。: ~6 g/ L) P3 H! l
    (4)利用自然条件作为救生滑道。8 F, n6 h" @) O9 e: q5 B
    3 |8 h. R$ K/ {! }7 T

    + C9 w  A( b! p2.怎样正确判断隔门房间的着火情况 . M3 J, L! R6 h2 J) \: i" t
    当隔门房间内已经着火,如果贸然打开关闭的房门,那么往往会遭到猛烈高温与浓烟的袭击,这样不仅无法外逃而且不能重闭房门,以至引火人室。9 k, G5 Y7 d9 J" @
    当手感觉门面有升温时,表示门外已发生严重火患。手摸门面确定是否升温应该是离地面越高越好,对空心金属门而言需感觉门的周边温度。查看有无烟气从门缝中流人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大部分烟气应是从门的上部流人,但当受房屋通风系统运转的影响或装上耐火的硬质门缝封闭装置时,单靠烟气来确定火患情况也并不都是可靠的。当门面暴露在火焰中1min以内,金属门把的底部即可感到升温,所以用手接触把手底部也是感觉门外是否着火的可靠方法。
    ) x  ]  _3 l! @2 [# R# o$ |; l. H2 ?$ ~- K, r

    . V! |; H0 p4 i' a( p" Q3.在逃生时,身上着火怎么办! B' \" x6 a8 T/ H! _
    人身上着火后千万不能跑,越跑火就越旺。这是因为人一跑加快了空气对流而促进燃烧,火势会更加猛烈。“跑”不但不能灭火,反而将火种带到别的地方,还有可能扩大火势,这是很危险的。具体办法如下:( y& t) f" ]6 N$ `2 s8 f! |4 K
    (1)尽量先把衣服脱掉,浸入水中或用脚踩灭。
    / ]2 b" O* d) V(2)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以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灭。, |; K) t  r4 ?. S* P' V
    (3)可以跳人附近的水池或水塘。但如果烧伤面积较大,不能跳入水中以防感染。% k! D% \& u# R+ Z* T
    (4)切忌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多数灭火器的药剂会使烧伤的创口引起感染。
    3 l3 o  |4 T1 z6 F7 Q; k1 \( G5 r/ H8 I2 @, [7 @
    : c4 K( K, n$ m6 G
    4.怎样使用湿毛巾防烟
    0 m& f7 w9 I, F) Q(1)折叠层数要依毛巾的质地而异,一般毛巾折叠8层为宜,这样烟雾浓度消除率可达60%。: }+ R' p) o, K: q
    (2)使用时要捂住口和鼻孔,尽量增大滤烟的面积。
    ) `& c, o8 e$ y, |" ~3 O$ k  Y, Q+ k6 t* v: }& B1 x

    + T! {# e6 x2 o8 `2 m5.发生火灾时人被困在室内怎样呼救
    9 v* {: ?0 ~+ Z5 [人被大火围困在建筑物内向外呼救,外面的人很难听到。因为熊熊烈火形成一道火围墙,向外呼救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此时此刻被甲的人应保持冷静,卧倒在地面上呼救。因火势顺着气流向上升,在低矮的地方可燃物已经烧过或还有未燃烧之处,呼救的声波可透过这些空隙向外传出,这样外界容易听到呼救声,能够及时设法营救。
    ; H! a! G% v9 S- |
    - y: Q9 l5 L6 L; h; u9 r+ e- y. e/ L! d
    6.在非跳即死时应注意什么
    8 d" L( p! r' S(1)要抱一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的物品,这样可以减缓冲击力。& q- h' t5 b' \( k: H
    (2)选择往楼下的石棉瓦车棚、花圃草地、水池河滨或枝叶茂盛的树上跳,这样可以减轻伤亡程度。) d) C' y6 D7 X% W
    (3)徒手跳时要抱紧头部,身体弯曲,蜷成一团,这样可以减少头部着地的可能性。
    1 B" w3 O- q! U$ N& o
    , C$ F  T9 O2 K
    : N' h7 D( |+ S8 y; z. ?; z( G- {7.停电之后应注意哪些防火问题
    " y' W9 R$ T' m2 X( W(1)有条件的,要用应急照明灯,尽量不用明火照明。若条件受限而用油灯、蜡烛等明火照明时,要远离蚊帐、门窗帘、书、报纸等可燃物。2 X6 D  t) `% b0 g4 H- m) q( D7 F5 C
    (2)使用油灯、蜡烛应急照明时必须有人看管,人离开或睡觉时应将火熄灭。
    0 Y& o9 P: n* t1 t; {4 ?& u(3)不要拿着蜡烛、油灯在床底下、柜橱内以及狭小的地方找东西,以免不小心烧着可燃物而引发火灾。; A$ P' Z8 w( }% M/ _
    (4)将电熨斗、电烙铁和电热毯的电源插头及时拔掉,防止来电后长时间通电,温度升高而引发火灾。; U" ^& t+ D0 P" h) I2 Q( ~
    (5)将电视机、收录机、组合音响的电源插头及时拔掉,防止来电后长时间通电,使绝缘层被击穿发生短路而引起火灾。- r5 M6 ]3 V6 I. E0 E5 I
    4 u, S% Q8 _# ?/ I" l
    . s8 i& T& v  F2 c: D
    8.电脑着火怎么办/ H1 h2 f+ t' }
    如果电脑着火,即使关掉机子,甚至拔下插头,机内的元件仍然很热,仍可能会进出烈焰并产生毒气,荧光屏、显像管也可能爆炸。应付的方法如下:7 p/ ~3 G: U. O
    (1)电脑开始冒烟或起火时,马上拔掉电源插头或关闭电源总开关,然后用湿毛毯或棉被等盖住电脑,这样既能阻止烟火蔓延,也可挡住荧光屏的玻璃碎片。. l2 _) ?9 `; K  b2 Q  l
    (2)切勿向失火电脑泼水,即使已关掉电源的电脑也是这样,因为温度突然降下来,会使炽热的显像管爆裂。此外,电脑内仍有剩余电流,泼水可能引起触电。
    - a% h- L/ g+ e1 @(3)灭火时,切勿揭起覆盖物观看,为防止显像管爆炸伤人,只能从侧面或后面接近电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化学中毒的现场急救- v% ^3 S5 r/ _" X5 \9 h" }
        有毒化学品在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发生的急性中毒,多数是因为现场意外事故而引起,如设备损坏或泄漏致使大量毒物外溢等。急性中毒的特点是病情发生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因此,现场抢救人员若能及时、正确地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挽救中毒患者的生命、减轻中毒程度、防止并合症的产生、减少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V8 t% ], R5 A7 Q, C5 H5 {* E# c, [* i$ c
    # q! Z! V; x; Z
    1、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原则) g3 [( C  m, l; M1 M" p: B. L
        (1)救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由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体内,因此救
    : f9 C$ d4 C3 r) t- q护者在进入毒区抢救之前,要做好个人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穿戴好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和防护服。* K8 F7 d0 l; G. h( R
        (2)尽快切断毒物来源。救护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后,除对中毒者进行抢救外,同时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关闭管道阀门、堵塞泄漏的设备等)切断毒源,防止毒物继续外逸。对于已经扩散出来的有毒气体或蒸气应立即启动通风排毒设施或开启门、窗等,降低有毒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为抢救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 X% c2 b  n9 P; r% |9 [+ }2 z3 {    (3)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阻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 R3 B* q2 f5 p0 l3 J0 O
        (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特效药物解毒或对症治疗,维持中毒者主要脏器的功能。在抢救病人时,要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 F2 L$ W) E& L) H* @2 {) A    (5)出现成批急性中毒病员时,应立即成立临时抢救指挥组织,以负责现场指挥。' F# R- p% w" j! @! k
        (6)立即通知医院做好急救准备。通知时应尽可能说清是什么毒物中毒、中毒人数、侵入途径和大致病情。+ S% @$ U2 n* j" S" _; c

    : h2 K3 D: F, l; j! z' q  d: e  E2 c: c% A, l/ {
    2、急性中毒的抢救措施
    - c& @! z! B& }) m0 I+ v  R2 `(1)现场救护一般方法0 l) w2 b# o* H8 v& x, l
        (a)首先将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解开领扣,使其呼吸通畅,让病人呼吸新鲜空气;脱去污染衣服,并彻底清洗污染的皮肤和毛发,注意保暖。
    7 I, D0 n5 i- m- r/ |    (b)对于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有条件时给予吸氧和注射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
    $ Q  R/ N+ w/ M: z) A    (c)心脏骤停者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术。现场抢救成功的心肺复苏患者或重症患者,如昏迷、惊厥、休克、深度青紫等,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X5 a4 f1 w) Y: L
    (2)不同类别中毒的救援) W5 ?( X3 \( g
        (a)吸人刺激性气体中毒的救援。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一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人、吸氧。应预防感染,警惕肺水肿的发生;气管痉挛应酌情给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有喉头痉挛及水肿时,重症者应及早实施气管切开术。4 s1 K; p' R; |$ R
        (b)口服毒物中毒的救援。须立即引吐、洗胃及导泻,如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4 Y, v0 x2 T. \7 Z7 b" C( ]% v$ {
    催吐禁忌症包括:昏迷状态;中毒引起抽搐、惊厥未控制之前;服腐蚀性毒物,催吐有引起食管及胃穿孔的可能;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溃疡病出血等。孕妇慎用催吐救援。5 f2 D+ J% y7 |+ c

    7 M- J) A9 b6 A/ ^3 c# I' ]
    9 N4 h, ~0 N7 t/ h/ d+ @+ x. k6 U3、眼与皮肤化学性灼伤的现场救护
    . H4 \# A/ p- Q(1)强酸灼伤的急救
    9 g, [: l6 ~% h    硫酸、盐酸、硝酸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硫酸灼伤的皮肤一般呈黑色,硝酸灼伤呈灰黄色,盐酸灼伤呈黄绿色。被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15min。彻底冲洗后,可用2%~5%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肥皂水等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会加重皮肤的损伤。处理以后创面治疗按灼伤处理原则进行。
    : P0 N0 v. U4 Z$ d强酸溅人眼内时,在现场立即就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洗时应将头置于水龙头下,使冲洗后的水自伤眼的一侧流下,这样既避免水直冲眼球,又不至于使带酸的冲洗液进入好眼。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窿而形成留酸死腔。如无冲洗设备,可将眼浸入盛清水的盆内,拉开下眼睑,摆动头部,洗掉酸液,切忌惊慌或因疼痛而紧闭眼睛,冲洗时间应不少于15min。经上述处理后,立即送医院眼科进行治疗。$ k% E& G$ U6 Z$ D6 U* K
    (2)碱灼伤的现场急救3 q  P& x( H9 h6 v; m
        碱灼伤皮肤,在现场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至皂样物质消失为止,然后可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对Ⅱ、Ⅲ度灼伤可用2%醋酸湿敷后,再按一般灼伤进行创面处理和治疗。' T# u( r3 [. V3 A- S) I
    眼部碱灼伤的冲洗原则与眼部酸灼伤的冲洗原则相同。彻底冲洗后,可用2%一3%硼酸液做进一步冲洗。% R& ^: W: s2 e
    (3)氢氟酸灼伤的急救
    8 Q6 f0 V& A& |* z  [& ?7 J+ E1 Z    氢氟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渗透作用强,并对组织蛋白有脱水及溶解作用。皮肤及衣物被腐蚀者,先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皮肤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后,继用肥皂水或2%~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葡萄糖酸钙软膏涂敷按摩,然后再涂以33%氧化镁甘油糊剂、维生素AD软膏或可的松软膏等。
    1 [, Y! S& h) z# h  H" J. {* C+ M(4)酚灼伤的现场急救4 M! M) h) x! r3 A$ p' J+ j$ a" J
        酚与皮肤发生接触者,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10%酒精反复擦拭,再用大量清水冲洗,直至无酚味为止,然后用饱和硫酸钠湿敷。灼伤面积大,且酚在皮肤表面滞留时间较长者,应注意是否存在吸人中毒的问题,并积极处理。9 s6 @& Q" x' q
    (5)黄磷灼伤的现场急救
    8 J! g6 ~2 y$ a5 a' d0 A0 R% Q    皮肤被黄磷灼伤时,及时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立即用清水(由五氧化二磷、五硫化磷、五氯化磷引起的灼伤禁用水洗)或5%硫酸铜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中和所形成的磷酸。然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或用2%硫酸铜溶液湿敷,以使皮肤上残存的黄磷颗粒形成磷化铜。注意,灼伤创面禁用含油敷料。- k! ?( y8 _: f8 P; t. S- X
    ! g( t% d- [; T+ b# d

    , D! C7 Z1 d' K4 {- ?# z* s* N4、护送病人: W  q$ E% c0 O9 d  W
    (1)为保持呼吸畅通,避免咽下呕吐物,取平卧位,头部稍低。0 X+ V+ g7 o0 X6 i
    (2)尽力清除昏迷病人口腔内的阻塞物,包括假牙。如病人惊厥不止,注意不要让他咬伤舌头及上下唇。
    " W) [7 l* e/ j$ T9 i" ]: _(3)在护送途中,随时注意患者的呼吸、脉搏、面色、神志情况,随时给以必要的处置。+ ~$ c) |9 \2 E
    (4)护送途中要注意车厢内通风,以防患者身上残余毒物蒸发而加重病情及影响陪送人员。
    ( e" q. Q1 N4 q  Z" `) ~7 }* W% x- ~$ x9 c/ T3 L% y

    - }. w0 o: O" K& D5、解毒治疗0 C' p3 v6 Z' W
    (1)消除毒物在体内的毒作用。溴甲烷、碘甲烷在体内分解为酸性代谢产物,可用碱性药物中和解毒;碳酸钡和氯化钡中毒,可用硫酸钠静脉注射,生成不溶性硫酸钡而解毒;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用氯磷定、解磷定等乙酰胆碱酯酶复活剂能使被抑制的胆碱酯酶活力得到恢复,用阿托品可拮抗中枢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反应,消除或减轻中毒症状;氰化物中毒可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法进行解毒。1 D+ c% K& H. s" n) B
    (2)促进进入体内的毒物排出。如金属或类金属中毒时,可恰当选用络合剂促进毒物的排泄。利尿、换血、透析疗法也能加速某些毒物的排除。, n! y7 I( i; |3 ?% V6 Q
    (3)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毒物的毒作用原理及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便于观察病情并给以及时的对症处理。根据医嘱及时搜集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血液等,送检做毒物分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见灭火器适应火灾类型及使用方法

    二、常见灭火器适应火灾类型及使用方法
    + E) q- E3 Z$ ~+ r" W* V* m' z( t# ]- T( M, P
        灭火器是火灾扑救中常用的灭火工具,在火灾初起之时,由于范围小,火势弱,是扑救火灾的最有利时机,正确及时使用灭火器,可以挽回巨大的损失。 灭火器结构简单,轻便灵活,稍经学习和训就能掌握其操作方法。目前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以及1211灭火器等。 ' F+ T6 a1 c0 ^- p+ I
    (一)灭火器的灭火作用、灭火范围 . J) S* W9 P1 q& R( g: J) j4 q: M
    1、 泡沫灭火器 / O1 T% s9 ]' o9 L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 :在燃烧物表面形成的泡沫覆盖层,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绝,起到窒息灭火的作用。由于泡沫层能阻止燃烧区的热量作用于燃烧物质的表面,因此可防止可燃物本身和附近可燃物的蒸发。泡沫析出的水对燃烧物表面进行冷却,泡沫受热蒸发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降低燃烧物附近的氧的浓度。
    ( h7 i; W4 e4 t. c% S/ l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木材、棉、麻、纸张等火灾,也能扑救石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但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的火灾。
    3 }; Y' g7 L- F4 A& e4 v* P5 H
    ! l' [; ]! Y/ ^; Y/ M/ W
    2、 干粉灭火器
    . y3 H- x9 M( M    干粉灭火器的作用表现在 :一是消除燃烧物产生的活性游离子,使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断;二是干粉遇到高温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并放出蒸气和二氧化碳,达到冷却和稀释燃烧区空气中氧的作用。 ; [0 I! V' F6 Z0 W6 ~9 V. ~/ B
        干粉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气体、电气火灾以及不宜用水扑救的火灾。ABC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带电物质火灾。

    9 Z( h1 {# g+ X' J8 H+ E* ~- C+ _. e( z2 K) |) f( \
    3、 二氧化碳灭火器
    9 k) f: S; h2 Y0 i  O/ q- O7 S" R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 :当燃烧区二氧化碳在空气的含量达到30%-50%时,能使燃烧熄灭,主要起窒息作用,同时二氧化碳在喷射灭火过程中吸收一定的热能,也就有一定的冷却作用。 * m5 Z8 `& c% \4 F" m
        二氧化碳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档案的火灾,以及范围不大的油类、气体和一些不能用水扑救的物质的火灾。

    ! [4 v- }' S; j
    4 n1 w5 I( r  m8 N& C4、 1211灭火器
    " O: b# B: b. z! R2 W: q$ p    1211灭火器的灭火作用表现在 :主要是抑制燃烧的连锁反应,中止燃烧。同时兼有一定的冷却和窒息作用。 3 t. }& R% r" e' W- \5 H5 k
        1211灭火器的灭火范围 :适用于扑救易燃、可燃液体、气体以及带电设备的火灾,也能对固体物质表面火灾进行扑救(如竹、纸、织物等),尤其适用于扑救精密仪表、计算机、珍贵文物以及贵重物资仓库的火灾,也能扑救飞机、汽车、轮船、宾馆等场所的初起火灾。

      F, n5 }3 l( B" c; d; v+ D$ K# U$ V+ O# ^) q
    (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 Q8 T$ N* C+ ^' f6 w# n
    1、手提式灭火器的使用

    2 m0 b$ u4 `) \" v% @+ N) L/ _9 t⑴ 机械泡沫、1211、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 $ m0 N! i7 {9 T( D2 q1 d* k! l& n4 J* I
        上述灭火器一般由一人操作,使用时将灭火器迅速提到火场,在距起火点5米处,放下灭火器,先撕掉安全铅封,拨掉保险销,然后右手紧握压把,左手握住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没有喷射软管的,左手可扶住灭火器底圈)对准燃烧处喷射。 ' I* U+ [2 W& E! o7 f' O# v2 ~
        灭火时,应把喷嘴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左右扫射,并迅速向前推进,直至火焰全部扑灭。 : j7 Y3 `8 S; t" A. z) B# G
    泡沫灭油品火灾时,应将泡沫喷射大容器的器壁上,从而使得泡沫沿器壁流下,再平行地覆盖在油品表面上,从而避免泡沫直接冲击油品表面,增加灭火难度。

    ' v" U; f4 \/ W* k6 a' J; Z" N4 \- R
    $ ^8 g' I" \/ [4 T+ V. j⑵ 化学泡沫灭火器 ! Z8 G. b1 a9 ]* e3 [: z, a
        将灭火器直立提到距起火点10米处,使用者的一只手握住提环,另一只手抓住筒体的底圈,将灭火器颠倒过来,泡沫即可喷出,在喷射泡沫的过程中,灭火器应一直保持颠倒和垂直状态,不能横式或直立过来,否则,喷射会中断。
    * L% z( {( n9 k- l& ~
    7 O$ U+ k' B4 ]5 e3 f/ a% G
        我院目前使用的六合安强化水型灭火器(见右图) ) i9 T; p/ q8 q! [  H3 g% {- U1 l
     ' z" g% t6 X% _- g" j
        六合安牌强化水系灭火剂充装到灭火器中,形成了六合安牌强化水型灭火器系列产品(分普通型和耐寒型两类):490毫升简易式水型灭火器(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二元 包装),1升、2升、3升、6升手提式强化水型灭火器和25升推车式强化水型灭火器。
    0 A8 L4 g! d5 z! v9 {" ]- ^7 C$ e, Q9 a8 k* c
        在市电220V和线间电压380V的情况下,施救灭火人员可不带任何绝缘用具,手持六合安牌强化水型灭火器,对带电物体直接连续喷射灭火,不会造成任何电击现象和人体任何伤害。该产品的研制成功,解决了水基灭火器不能灭带电火的难题,为消防施救各类初起火灾(D类火除外)做出了新的贡献。
    6 b/ D( k, {" ]9 I4 c3 o$ \5 Q& h, T8 H
        六合安牌强化水型灭火器系列产品,除上述优点外,还具有灭火迅速、灭火能力高、抗复燃能力强、并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由于具有阻燃渗透、灭火的双重效应,在火灾现场应急时,可以把灭火剂喷洒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衣服上,起到逃生自救的作用,免遭烧伤的痛苦。

    , _+ U9 O+ G: @8 d' M1 i 
    8 V$ f& B2 W. b5 g2 q
    强化水灭火器性能指标
    型号规格项目指标
    ) {* T1 y2 y; P: _( z% ^3 ]. N( Q8 s
    MSJ490(A)
    ' `( }4 @3 ^" G9 R3 J( o简易式灭火器
    3 I$ o  n( J% s  U* \! \" R0 J! K
    MSQZ3(A) " X- b. M6 a- W
    手提式灭火器 7 p' E7 `7 a" }6 D+ s
    MSQZ6(A)
    ) J. N/ C6 k, U$ ?# a6 D; Z& }% e6 i6 D手提式灭火器
    ' q) m# a6 Y  ?8 Q, f# _
    灭火剂充装量 490mL 3-0.15L 6-0.30L
    驱动气体压力 MPa 0.8-1.0(空气) 1.2(氮气) 1.2(氮气)
    有效喷射时间 S ≥5.0 ≥15.0 ≥30.0
    有效喷射距离 M ≥3.0 ≥4.0 ≥6.0
    A类火灭火级别 一般固体火 1A ≥1A
    B类火灭火级别 ≥1B ≥6B ≥12B
    灭1000V以下E类火导电电流 ( b% _9 l( |- Y% W
    ≤0.5mA
    ' F% _% x5 D+ `! A& F; D8 h
    ≤0.5mA
    $ {$ _% F. o3 w) d/ N  T
    ≤0.5mA - o! }8 D1 s3 K* O( R; v3 j: p
    喷射滞后时间 S ≤2.0 ≤3.0 ≤3.0
    喷射剩余率 % ≤10.0 ≤8.0 ≤8.0
    爆破压力 MPa ≥1.8 ≥5.5 ≥5.5
    普通型使用温度范围 5℃-55℃ 5℃-55℃ 5℃-55℃
    耐寒型使用温度范围 -20℃-55℃ -20℃-55℃ -20℃-55℃
     0 I3 q, ]# a! V0 K% E+ V+ F
    2、推车灭火器的使用 $ F( t0 P$ R5 ~6 v& e0 ^. {
    ⑴机械泡沫、1211、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 4 `3 N  B# W) x! i+ l( |
        推车灭火器一般由两人操作,使用时,将灭火器迅速拉到或推到火场,在离起火点10米处停下。一人将灭火器放稳,然后撕下铅封,拨下保险销,迅速打开气体阀门或开启机构;一人迅速展开喷射软管,一手握住喷射枪枪管,另一只手勾动扳机,将喷嘴对准燃烧场,扑灭火灾。

    2 Z/ F# \1 R5 I5 G% ~ 
    ; m+ z2 w3 ]- H, _$ Z    我院目前使用的CO2推车MTT24型灭火器(见右图)
    & h+ n3 a  N) n 
    8 H* k0 D/ x( Z4 @6 p! v    产品概述:推车式CO2灭火器是一种新型灭火器,为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它适用於扑灭醇、油类等可燃液体,可燃液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使用灵活,可靠且灭火后不留痕迹。目前已广泛地应用於车辆、工矿、宾馆、仓库、计算机房、文件资料、贵重仪器等地方,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防火安全设施。
    5 s- Z9 z. m8 n3 r. M    A8 X" ~/ M) o" \" ]0 N+ {
        灭火剂:推车式CO2灭火器内的灭火药剂是高纯度二氧化碳,无毒、无味、无导电性、符合GB4396的规定,可长期保存。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检验科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检验科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 b' r; q9 z3 A& y# m  N7 C5 Q1 i" t6 F4 T2 I9 ^7 G
    一、目的* a& L* o5 |" O" s: h* j. c8 \
    为了有效的预防实验室污染,有效的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防止和杜绝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k6 T9 O  X/ r3 m
    二、适用范围
    ( p% I* d4 A# m! ~$ v: P  W5 U5 L本预案适用于本科室各检验实验室及实验室周围环境。3 j1 D# m) Q" b# _
    三、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
    & t0 o. }6 g, H# y2 {) |! Y( L(一)科室有关人员的职责按照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行。
    1 t# O0 J& E( T6 Q; H, s) o(二)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职责
    7 M! o* P7 r0 X' Z# Z" j) ]! g1、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全体成员开展日常督促检查实验室污染预防与应急处理的组织建立、人员培训、技术和物资等的落实,指挥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的现场和调查处理工作。
    0 U7 o/ I. d$ g9 K1 H% H2、负责防止实验污染的日常工作,完善制度、规范措施、责任到人和检查督促,按科室统一安排办好一切防止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的管理工作。
    % `1 P5 a# M% h3 i& `4 A# @3、加强预防工作,每个人都要认真负责执行实验室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各种有毒有害易污染实验室和其周围环境的物品及废物的管理制度等的执行;对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对不能排除的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排除,对可能突发的实验室污染事件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同时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o2 q( x7 E4 e0 f
    4、发生突发事件后, 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的国家财产损失。) g9 m! A/ Z# L/ G$ J
    四、应急处理程序
    # b: j& w, H: |" T; s% o. t  M(一)、病原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 ^6 U, f2 C% N0 \: w1、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5 S. w4 t& _* J# G
    (1)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皮肤上,立即用75%的酒精或碘伏进行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 J: C4 u* _  i/ J0 q
    (2)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洗眼液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6 i1 `: l* I: e- ?5 X) \
    (3)如果病原微生物泼溅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上或实验室桌面、地面,立即选用75%的酒精、碘伏、0.2-0.5%的过氧乙酸、500-10000mg/L有效氯消毒液等进行消毒。
    - X0 ^( Q/ {3 ~" Q+ x- G$ {# f(4)如果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由外围向中心倾倒消毒剂,一定时间(约30分)后,清除污染物品,再用消毒剂擦拭。所有操作戴手套。
    ! M2 L  \* O' Y$ q* e5 v" @! e2、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污染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在2小时内向感染控制科报告,并立即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
    3 k) A! x4 Z% `' N7 F/ B. Y' T(1)封闭被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4 W: f; H5 D0 A# `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i. F) `- L- ~# D/ @9 Y(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2 u: }% @/ C) K! e! j
    (4)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院观察;
    : O( ~3 R( J9 E(5)进行现场消毒;
    1 K) }( ?; X" }5 J" |/ n# K(6)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M/ ~3 t$ t" c
    3、如果工作人员通过意外吸入、意外损伤或接触暴露,应立即紧急处理,并及时报告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如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刺伤、金属锐器损伤时应立即实行急救。首先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然后挤伤口的血液,再用消毒液(如75%酒精、2000mg/L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的碘伏)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厌氧微生物感染不包扎伤口)。必要时服用预防药物,如果发生HIV职业暴露时,应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服用HIV抗病毒药。
    # y2 }; L) ]8 J, }(二)放射性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n+ T( `2 X4 I
    1、发生或者发现放射事故的工作人员,必须尽快逐级向科主任、预防科、公安机关报告,最迟不超出2小时。
    - Z4 w9 B- v  z/ c* E; V2、当工作人员发生照射事故后,应立即进行医学检查,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安全处理措施。
    ' m; l" g8 r: @" F  ]- X& x& ]$ b! B3、发生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并积极配合对放射事故的调查,做好善后工作。3 @, U3 [' A( T) v! Z0 `8 P' P0 u
    (三)化学性污染应急处置措施8 o$ J9 ?7 z2 M8 N
    1、一般化学性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4 M0 w2 z$ ]& r5 k' D" B& }(1)、如果实验室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泼溅在工作人员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自来水冲洗,再根据毒物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有效处理措施。. @% l: A' d0 J+ J" M
    (2)、如果实验室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泼溅或泄漏在工作台面或地面,先用抹布或拖布擦拭,然后用清水冲洗或时用中和试剂进行中和后用清水冲洗。
    ' _- {- ]2 Z# s* a' c(3)、如果实验室发生有毒气体泄漏,应立启动排气装置将有毒气体排出,同时开门窗使新鲜空气进行实验室。如果发生吸入毒气,造成中毒应立即抢救,将中毒者移至空气良好处使之能呼吸新鲜空气。
    9 \) A$ o! c* S2 z9 e4 }* \# G5 p(4)、经口中毒者,要立即刺激催吐,反复洗胃,洗胃时要注意吸附、微酸和微碱中和、水溶性和脂溶性以及保护胃黏膜的原则。( w4 y) b3 t5 v
    2、严重化学性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 r7 E6 K5 N4 L6 l; i按照《中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第二章第四节急性化学性伤害调查处理的方法进行处置。( L: C# J1 a" p5 y/ F) P
    (四)、实验室安全事件和涉恐事件应急处置措施9 i4 w# g1 `+ S+ H) E4 t
    1、实验室一旦发生火灾,一定要迅速而冷静地首先切断火源和电源,并尽快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水和沙土是最常用的灭火材料。. q% Q$ @6 E, b2 p/ X+ b
    2、若出现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或拔下电源插头,若来不及切断电源,可用绝缘物挑开电线,在未切断电源之前,切不可用手去拉触电者,也不可用金属或潮湿的东西挑电线。若触电者出现休克现象,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请医生治疗。
    2 C3 I9 R$ A7 ^6 l! d( S3、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含病毒血清(浆)在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科主任、感染控制科、医务科报告,同时向延安市卫生局、延安市公安局报告。+ i% c( t% o; w8 _& S3 W
    4、按有关规范或制度做好实验室贵重物品、危险品、有毒有害物质、菌毒种的保管和使用记录。一旦被盗,应立即保护好现场,报告有关部门,查明被盗数量,估计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A/ x4 V  F, _+ U. h# V
    ; G: @' ^3 r& R' X* c; k$ Z
    来自《中华检验医学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化学事故及防护常识4 w+ @+ o- m7 o, L( u

    0 L! O" Z  X- y" k. b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引起化学危险和泄漏、污染、爆炸、造成损害的事故叫化学事故。
    7 n5 v2 a) \9 G' @) J6 Q/ P
    ( |9 _6 e- x; a" }5 A( |  (一) 化学危险品可能引起的伤害
    - I. P; Z0 _7 ^6 M, Q: @( N  a- \$ ^$ m; I% v, G: ~  ]" L
        1、 刺激眼睛--流泪致盲, f* q+ c( s4 y/ }" p7 @$ Q
    % l" t- [1 o6 \$ B: j" @1 o
        2、 灼伤皮肤--溃疡糜烂
    ( D8 t* G# T& o2 c. _6 U, c
    8 G. V" z+ L; Q- Z7 M: }    3、 损伤呼吸道--胸闷窒息
    , m+ }+ ^! Y7 w2 L7 @& S6 \6 ?0 B5 J  Z8 a( h# v- f+ G
        4、 麻痹神经--头晕昏迷
    6 i; n$ [2 e& j# r3 U
    % q% S  B; {' u% T, I    5、 燃烧爆炸--物毁人亡
    # ^% c* p0 o6 M* {- O
    0 [- {  I' @. h6 l  (二) 防止化学事故4 K5 v: v# V7 a7 g7 i5 `

    ' Q0 h: A+ ]% C. B9 v    1、 了解化学危险品特性,不盲目操作,不违章使用。( l, M+ ?) Q9 Z- @. O; u
    ; h5 U1 J: K7 s) I
        2、 妥善保管好化学危险品。3 `8 j4 l+ {' V" R

    2 k: r& e, `8 [$ B5 ^# k6 }% l    3、 严防室内积聚高浓度易爆易燃气体。
    ) {' C  G" E- k/ P7 n2 P) u  ]2 V' W; b7 I, y
      (三) 防护器材, ^4 B; ^: \! x. o  m! h' `
    6 `! ]& e4 }5 Z
        1、 制式器材:隔绝式和过滤过防毒面具,防毒衣。( M" Z( V) M. H5 N7 x. D6 J0 T
    + E$ }9 i+ t6 r$ i
        2、 简易器材:湿毛巾、湿口罩、雨衣、雨靴等。' k( ^* m/ `( T

    3 K( J: Z$ x( D9 R% A. G  (四) 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 g: G( ~2 J& U3 k5 K0 b

    : H# \5 e9 o0 n9 G1 z    1、 向侧风或侧上风方向迅速撤离。
    , O1 e6 ^& j9 H. [# P- @5 \* f" q+ e$ M, U& j/ a- U% R
        2、 离开毒区后脱去污染衣物及时洗消。0 I- @& s# ]) A1 t9 y
    . E, p4 Y' s7 K- D  a: _% o" z
        3、 必要时到医疗部门检查或诊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 J+ g7 ]0 `: \/ K9 u

    , O) F, D4 Z'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0 S0 L+ r5 Q/ f5 w6 {5 L; O( q$ h: g* J; Z# H" k" \
        本标准规定了常用化学危险品(以下简称化学危险品)贮存的基本要求。
    4 \3 M2 ^3 V1 }/ _0 _4 S9 X& {
        本标准适用于常用化学危险品(以下简称化学危险品)出、入库,贮存及养护。2 `" |$ ]0 U% x, D* ]
    9 J3 {1 W) [( ]% N. @! Z; A
    二. 引用标准
    ) c" m, e: ?; v+ }! K* F3 G. r
    & L8 T8 W' n+ Q' Z% i. t: B+ n    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2 E5 M3 X4 |6 i. {8 Z* m
    6 e) h. c% a; M5 j9 X2 \! P$ j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9 t( o* V. F7 @0 \; W' O/ e. ~
    - `" I6 M1 J# ^8 Q$ t$ O
        GB 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L, S# s+ Y) M( q& O* |
    ' I3 O- g* o: _9 T0 R% q8 f: Y
    三. 定义* w% I/ U" }0 h* w: A" x" f
    / A$ K4 g* s' ]* X; B' R
    1 隔离贮存segregated storage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的距离,非禁忌物料间用通道保持空间的贮存方式。
    0 X5 _9 N3 s6 K! G  \1 ]8 a" O0 u6 o9 c8 `% |
    2 隔开贮存cut-off storage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其与禁忌物料分离开的贮存方式。3 \" ^* P% j' P% b% ]* m" ~
    & i# v5 N5 S0 _$ t% B% v
    3 分离贮存detached storage在不同的建筑物或远离所有建筑的外部区域内的贮存方式。  ~* z* g5 n1 ?1 ^+ g' ~

    ' B/ p. `; N% V6 s7 k4 禁忌物料incinpatible inaterals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
    ! A4 R, m% `; B% p9 N
    % S* F: _3 {: S6 T( z4 Y四. 化学危险品贮存的基本要求0 `9 P. u/ _5 V

    " ~, E2 |# M2 f1 贮存化学危险品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
    5 o& e$ h1 y4 Z# I7 a) d; P6 a* H0 n( b. D- {, A. B) ~6 |# G
    2 化学危险品必须贮存在经公安部门批准设置的专门的化学危险品仓库中,经销部门自管仓库 贮存化学危险品及贮存数量必须经公安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设置化学危险品贮存仓库。$ [3 _; ?/ `) [8 T4 C, m
    ! E& U0 y7 ]) a
    3 化学危险品露天堆放,应符合防火、防爆的安全要求,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燃烧物品、剧毒物品不得露天堆放。5 _: d3 n2 Y7 a/ p0 C0 r* s6 `/ f
    1 D- j% L. Q) L. \# t4 t
    4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配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其库房及场所应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必须配备可靠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 M& l; m' Z0 ?$ \: R2 a) D7 L4 R9 u- L3 `$ w" |/ k% E! J
    5 化学危险品按GB13690的规定分为八类:
    $ k2 }* v" ]% E5 @) v" p* ?5 h
    * u7 O* ~$ H3 n' C$ Y$ x) ~6 X- h4 Y    a.爆炸品;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07-26批准1996-02-01实施, h+ T0 v9 Y2 Z% J& a+ w

    : h1 l% N# O3 J$ C( g0 S4 L    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 p3 `" P+ `: @" ?, D2 h$ K) {' [
        c.易燃液体;9 m9 g% n' |* S) R0 |) s& j! t: D

    % {% n) U! D3 _    d.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2 F& g& W( A- ^) N! X9 d9 f  H/ }0 y9 m7 C5 g4 a
        e.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 V9 @3 {% ?. W. |& O9 \4 F& x- [. R, x# b; ~
        f.毒害品;: }% T; l% u$ t8 i$ W7 K# Z" B3 P  n; {

    ' }- y- i/ h$ k' E2 R+ k& t$ r5 k1 j    g.放射性物品;
    ! d( L! g4 d6 i) u; S
    1 F7 C( e! Y) @3 Z    h.腐蚀品。3 u' u% {6 h, ]9 k4 b- z

    7 k# s. W% C* y6 ]2 o1 D8 i6 标志
    + [! D, n  ^% h9 u* ~: b8 c) [( s7 I( b6 R* z: z7 o* H3 p, n
    贮存的化学危险品应有明显的标志,标志应符合GB190的规定。同一区域贮存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级别的危险品时,应按最高等级危险物品的性能标志。1 R+ t0 {9 D5 [) f

    . c7 s7 j! j& N  D! p6 X7 贮存方式化学危险品贮存方式分为三种:1 [( O/ v! \+ i# P  x
    1 d  w" k6 R: i0 a; m
        a.隔离贮存;& s/ |. f/ O. ]4 {8 Y4 R4 v

    ( N- v( i/ D$ T0 c, G+ u/ i) a6 Q    b.隔开贮存;" w6 e8 a/ X* [" o9 o6 |  c: l7 g
    9 v% d: `6 [( i- Z3 A
        c.分离贮存。
    , M7 d& x/ o4 D. s# S" T/ y- c' |  ^  C( e
    8 根据危险品性能分区、分类、分库贮存。 各类危险品不得与禁忌物料混合贮存,禁忌物料配置见附录A(参考件)。
    6 }# Z. ]# d) _* r& q" ^( f* V" i3 b; k) H1 t6 T
    9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区域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 Y) S" f( M1 e8 v2 B6 Q  e8 h" b+ a- [
    五. 贮存场所的要求8 e0 ~; g( N7 e0 L  v

    5 ~  {" r* V5 d- J1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不得有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建筑,其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和防火间距,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  ^7 p3 z' n& W7 L$ r& \
    ) q+ B5 a. H. q- p
    2 贮存地点及建筑结构的设置,除了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 z# \: J$ S+ u8 I0 z  |7 @3 n/ N% y2 j: p& }) C
    3 贮存场所的电气安装! T% D$ N/ r7 y, A0 I

    / L3 v: i% R" Y# B+ U9 e(1)化学危险品贮存建筑物、场所消防用电设备应能充分满足消防用电的需要;并符合GBJ16第十章第一节的有关规定。8 x4 ?  X* c5 d

    6 L! J/ P9 a+ I4 ^3 F7 [# l" u  V(2) 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或建筑物内输配电线路、灯具、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都应符合安全要求。
    6 b, [, }, S/ b) F" w& W4 a$ Q8 F( y; h: N) Z, e9 n" p! t
    (3) 贮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避雷设备。
    + B9 Z# }5 w, ]& @& o4 o1 w1 h4 m+ P- `
    4 贮存场所通风或温度调节6 G% {" _% M% d

    " k. v& p+ D8 Y$ f: G! E6 B) K(1)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必须安装通风设备,并注意设备的防护措施。, e% `' H* r- r1 O$ F
    4 O/ B6 ?0 g# R8 l$ `9 l
    (2)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通排风系统应设有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4 l4 S, ?! j' ^& t

    ; U7 B8 z: @0 s7 H(3) 通风管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d, D( S- w2 Q
    3 _8 J4 ]! u6 s1 f1 B/ c
    (4)通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如必须穿过时应用非燃烧材料分隔。( J0 S4 T: J9 B. i% f# B" W1 H
    ! x$ g6 J; n) X# b  {1 _3 P' b
    (5) 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采暖的热媒温度不应过高,热水采暖不应超过80℃,不得使用蒸汽采暖和机械采暖。
    ) h" K5 h; y- f* A. T$ S8 V; y) l8 F: n! X
    (6) 采暖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
    - W2 f+ f" `$ v% p+ ]- G; T5 s4 N
    ) ^$ y1 a1 m0 t$ e' ~

      ~1 |( M0 [: t7 _- [; @(7)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贮存。6 J4 `3 v; {" u" ^
    8 B* a* q+ t, P  E) d
    (8)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燃烧、爆炸、分解、化合或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贮存在一级建筑物中。其包装应采取避光措施。6 J; z: \1 j7 L+ o+ ~$ z
    4 r9 J( d5 p+ S
    (9)爆炸物品不准和其他类物品同贮,必须单独隔离限量贮存,仓库不准建在城镇,还应与周围建筑、交通干道、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e* U( l  i% t$ y! [" R( b0 g

    # M$ ~$ O* Z# d(10)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必须与爆炸物品、氧化剂、易燃物品、自燃物品、腐蚀性物品隔离贮存。易燃气体不得与助燃气体、剧毒气体同贮;氧气不得与油脂混合贮存,盛装液化气体的容器属压力容器的,必须有压力表、安全阀、紧急切断装置,并定期检查,不得超装。' i& I1 i  j# T5 r; t8 ~/ }
    . s/ j4 F. o- {6 g2 l
    (11) 易燃液体、遇湿易燃物品、易燃固体不得与氧化剂混合贮存,具有还原性氧化剂应单独存放。! ?3 ~2 h9 Q( q: \
      h9 S9 O* B# _; \6 C, T, y
    (12) 有毒物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场所,不要露天存放,不要接近酸类物质。; I( T* C- k/ a) b* A7 P

    & H' R' E- F/ j& d5 k' z* g(13) 腐蚀性物品,包装必须严密,不允许泄漏,严禁与液化气体和其他物品共存。
      M, e" O% s; |4 G. n/ F; T5 b& O5 @8 G
    六.化学危险品的养护" V: B; P& m, x3 U6 n. G7 c
    8 `& p+ C: u4 E0 Q4 i2 J6 n: x2 C
    (1) 化学危险品入库时,应严格检验物品质量、数量、包装情况、有无泄漏。
    & E7 P" D/ P1 Q# A0 [; r" K; e) S* b. F- D, v3 V6 V" ~# ]: R$ V
    (2) 化学危险品入库后应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在贮存期内,定期检查,发现其品质变化、包装破损、渗漏、稳定剂短缺等,应及时处理。( w6 B" F: b, [; G
    ( }+ o& e* C- c  n4 p# H( h
    (3) 库房温度、湿度应严格控制、经常检查,发现变化及时调整。
    4 L6 p# T# K$ {
    4 R+ |1 n( h( g: @8 A七.化学危险品出入库管理
    ! L0 c$ C* R! {2 m8 c' z+ ^$ Z9 ^% i, K
    (1)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必须建立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8.2 化学危险品出入库前均应按合同进行检查验收、登记、验收内容包括:- {; e9 E5 B+ b+ C" l
    ! _; n! W' z% |
        a.数量;. M% n$ H$ `3 u3 K/ J& _/ x9 ?& I/ s

    , w, w$ a6 C9 z/ x5 R* e    b.包装;  |' W. t& l7 m

    . K) |! o/ o4 {9 _& x    c.危险标志。 经核对后方可入库、出库,当物品性质未弄清时不得入库。' _) R4 Q4 H: K8 r9 h

    $ z7 p: f8 C# y(2) 进入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的人员、机动车辆和作业车辆,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 N% S4 P# J0 c5 e3 {
    , i: x! r$ i6 s6 T(3) 装卸、搬运化学危险品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做到轻装、轻卸。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5 c* ?; j1 r3 J
    " A1 [$ e2 O2 j' g% F6 r# V+ ~! R(4)装卸对人身有毒害及腐蚀性的物品时,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性,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2 J! H1 G% c8 B. a/ v# ~
    . I$ p# _) W6 B! S& C(5)不得用同一车辆运输互为禁忌的物料。
    0 G( M. J* _/ ?' n- Q# K1 I
    . o/ T6 I: z- e( h8 ?% e(6) 修补、换装、清扫、装卸易燃、易爆物料时,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铜制、合金制或其他工具。 & e' Y( U1 j: U; F% W  F" t7 `
    6 `# @( {3 n; A$ T' V8 O9 u: M
    八.消防措施  N* R. M! ^" }

    * F" p2 w% H! f- B. f4 a( @+ g(1) 根据危险品特性和仓库条件,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并配备经过培训的兼职和专职的消防人员。% N( H! C. ]. u- h, v

    + y$ s& N3 f4 A" j+ j. U/ P0 b6 i(2) 贮存化学危险品建筑物内应根据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0 i6 [" [8 l7 x8 D) ~' [

    ; r9 L8 p# S! x; \(3) 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内,如条件允许,应安装灭火喷淋系统(遇水燃烧化学危险品,不可用水扑救的火灾除外),其喷淋强度和供水时间如下:喷淋强度 15 L /(min?m2); 持续时间 90min。 0 u7 A4 D+ f; W. N2 t  ^, q! a& v

    7 V( l* @6 c6 p3 o0 w: B7 e九. 废弃物处理9 h4 b$ d* q7 s1 n% Q* o/ k
    ; g" e+ f) v6 |3 ^9 v" ~
    (1) 禁止在化学危险品贮存区域内堆积可燃废弃物品。
    5 K1 I. m) d6 q: [, f( {* B$ x5 J: U; t; d
    (2) 泄漏或渗漏危险品的包装容器应迅速移至安全区域。
    ' z, j9 m, `& l1 R' q' Y* j  w2 D) q+ c  [" ?( E. l
    (3) 按化学危险品特性,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处理废弃物品,不得任意抛弃、污染环境。2 ^' f' a8 |  [# @% _( _
    9 v! T8 W" k: `* f% f: O
    十. 人员培训1 |) u, [7 i5 m4 k( \: u1 T

    8 M; v5 q# a7 h( x' P) `$ Y7 h(1) 仓库工作人员应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r' F; G- o) E: O2 \) R
    6 V4 ?) T5 B$ z/ j7 ]5 |
    (2)对化学危险品的装卸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使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1 q: M' u  M0 @' V' C* l

    " s0 i( J$ @# t/ n" |(3) 仓库的消防人员除了具有一般消防知识之外,还应进行在危险品库工作的专门培训,使其熟悉各区域贮存的化学危险品种类、特性、贮存地点、事故的处理程序及方法。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3 l8 G# d7 ]& r7 M  Z* ]0 b  @
    & L( B9 V6 s8 ~# T7 D! Y% X
    化学品事故是指一种或数种化学品意外释放造成的事故。如1979年,温州电化厂氯气泄漏造成人59死亡,下风向成片草木枯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由此可见,化学品事故与其它事故相比,其后果更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以及怎样将化学品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小(即应急处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进行简略的介绍。
    4 B5 Z3 U: J6 o% `2 M7 Q, z
    # V& q' |. P# L6 i8 a  e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火灾控制几方面。 ! m7 z: u. K3 _2 k/ `
    , v" L) c6 u1 Q; Q, J
    1、事故报警
    : p6 k/ k" ^# p8 n8 ]+ E, c# F/ c8 E/ p; c. `
    1.1  报警
    " B" j& v( C0 |7 y5 w4 x
    * }" i. l; i6 I% K) o( V- n9 H及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是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当会使可能形成灾难性事故变成灾害性事故,而一些小事故处理不当,延误时间,也能形成灭顶之灾。 3 M6 J" u2 K# @, M# U$ s
    . h1 c8 L. P. u4 g. M
    当发生突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火灾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检查事故部位,并向有关人员和“119”报警;如果是发生在企业内部,应向当班车间主任或值班长,同时向企业调度室报告;如果是在运输途中应向当地应急救援部门或“119”报警。   E, F6 O& k/ |. A5 L1 V& k9 [
    * I* g5 I- K6 e& e
    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事故性质(外溢、爆炸、火灾)、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0 I" I- M5 b# _' R1 G' a6 o

    * P- A- Q# t4 I3 v5 i3 j& I& A, B+ N1.2救援队伍
    6 k  f+ W3 v2 I3 f
      R# p! [0 T8 z7 @; j0 }各主管单位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一个应急救援专业队,各救援队伍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做好危险化学品的清除工作;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事故调查。
    - r  J$ ^2 Z( i" e) }' C
    ( l8 z( }6 z3 d2 d) ?3 _$ Y0 p+ J等待急救队或外界的援助会使微小事故变成大灾难,因此每个工人都应按应急计划接受基本培训,使其在发生化学品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 Z& Y1 |3 i# r4 v2 k2 m. g4 `8 i2 D" g/ u/ s% n
    2、紧急疏散 2 S+ U9 F% l! z/ `9 n" D0 e
    * w1 {( @) u. A3 w
    2.1建立警戒区域
    4 O) F' |3 }* k0 ]0 ?) }+ O" Q' N2 Q- x) x( r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 d' C, A3 \6 t8 y

      Z/ p* N4 ^( J·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 U5 J. _4 d& W6 S' S, U
    7 o% h: d: g- ?% [3 H1 i) B
    ·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 ]. N+ _- [! f4 s# A, Z8 g

    & I5 Q! M  b" e·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 . M' E; U! p% ^" e% ?% N
    / C7 F) S. B& Y5 q
    2.2紧急疏散
    " I, I9 }# ?6 R2 ]9 _5 @
    , E+ }. j( A- F6 `4 C% @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 D' V) F  u! B3 ~
    / ?* M& S7 I* ?9 ~1 n4 ?紧急疏散时应注意:   r& H/ c9 J/ g6 f' N
    / l" ]& ~0 o/ C) C% n# l
    ·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 T/ Y- q/ v* q2 E: a1 @: M# t! w1 L, ^
    ·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4 v1 C; X4 D3 @5 Y* P
    , q6 X1 V: d8 V9 i: `( e+ Y6 Q
    ·不要在低洼处滞留。 ' p3 t) {4 s: R4 e: o5 A
    : M2 X0 o6 Z" F0 P3 z
    ·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7 ?6 @6 R! l8 }2 G$ A5 ~9 B& o) X5 ^7 ]+ }% W; V; L3 M" W
    为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每个车间应至少有两个畅通无阻的紧急出口,并有明显标志。 ! y& \. Q. x  Y
    9 u1 l# _, G3 a( {
    3、现场急救
    0 e) Q: R' ?2 t! ]6 F3 s
    5 v1 b* y8 c" `2 Q6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等,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
    # l8 B9 S2 y5 V8 U2 n. r0 n  H" d, ?. G; _8 {
    当现场有人受到化学品伤害时,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 6 i" U& j0 K- t/ G- B1 n0 Y
    ( Z  @+ I) Q/ o1 K! H0 `8 q8 q
    ·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 N* J# [3 x, \! z2 N
    " E3 M) y$ {* A, [7 X
    ·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 v* S3 z) t( i' n* T% m* M- b6 `0 c1 s8 h& r# Z8 p6 D
    ·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 B; ]4 _5 a$ k: q# ^. p

    7 p# ?! k- N) ?5 o- s4 X7 v+ _·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C—42°C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 ~* _. a" l3 C0 W, j  n9 C
    ! X2 S% \+ w/ P& }: Q
    ·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9 q5 m7 ]) B9 d
    " A, d0 U9 }- m6 k
    ·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 9 O$ \* P  x8 m8 p' z$ `9 l& q
    * r7 F! j, o7 \4 F
    ·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8 s; ?0 n* u2 T/ A
    5 J+ g. Z: `$ G: \! `0 P4 D6 {# N2 P4、泄漏控制 * y+ S$ a- }/ q( T* a( E9 }

    7 x* X0 I) v$ j1 C. [! h易燃化学品的泄漏处理不当,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火灾爆炸事故,而火灾爆炸事故又常因泄漏事故蔓延而扩大。因此。要成功地控制化学品的泄漏,必须事先进行计划,并且对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7 l% x7 Q) S) B% P6 J- `& b4 A' I

    & V, [% }3 t& T' G' a! s# W" u2 I3 f) F4.1泄漏处理注意事项: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项:' D  C/ Z; f& L2 L7 p. m; K

    4 y$ J! ]. G- r1 \·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 c0 ^, ?7 `: z: E/ S! u/ j

    5 c  `4 U5 @# O5 a  U; t5 b. z·如果泄漏物化学品是易燃易爆的,应严禁火种。 7 N! S* |: u6 I( ?9 B/ b" Q

    5 b3 R0 m1 P, c$ G; ~$ V2 G% }3 g4 i·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 K6 A6 a) K2 _

    , Y3 X' C4 O3 d5 ]& Z5 N4.2泄漏控制; ]- }" |3 K# v* w8 y

    , L# ?9 h; e, ~6 h* B如果有可能的话,可通过控制化学品的溢出或泄漏来消除化学品的进一步扩散。这可通过以下方法:
    & n& V$ q% o0 x
    + D9 Z. Q4 u/ o6 w  \1 @1 @( C4 y3 T在厂调度室的指令下进行,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 4 K  x. {9 I$ }2 i# |

    2 D8 e9 F) K4 V0 ^1 |8 B$ A( l·容器发生泄漏后,应采取措施修补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对整个应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能否成功地进行堵漏取决于几个因素: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质的特性。
    2 `* k; r$ [$ n9 p% k2 B7 f4 L' |/ f& s
    4.3对泄漏物的处理  C( Z, l* e" j6 {" m, o( m" g
    $ Q/ {7 A& j3 {) c; k9 o( z" M
    泄漏被控制后,要及时将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3 J3 g/ w  Z: o& S# I9 G6 j) X1 H: W" m; m* ?' M  Z4 q
    泄漏物处置主要有四种方法:
    + [0 \& Y6 ~/ V- l& _8 a/ T2 n+ t! ^& ~% A6 R. e& u
    ·围堤堵截:如果化学品为液体,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为此需要筑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对于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2 B& ^) ~8 ?& D9 {. Z
    # A9 n4 {0 L& H) Z  K·稀释与覆盖:为减少大气污染,通常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使其在安全地带扩散。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将产生大量的被污染水,因此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 ^4 D8 V/ v7 ^  E# a/ v0 Q3 s* M7 y$ k. i: P
    ·收容(集):对于大型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人容器内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 E6 M4 y# @" s7 o. F2 m( f

    ) j) z: ]9 w7 \  z: Z6 b/ c8 j9 ~1 U0 a·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含油污水系统处理。 9 h& b1 E$ b, N

    ! Q; m: M7 u% _; ~5、火灾控制
    3 K4 q; F  ^: |- ?3 A% E* [. }/ [
    危险化学品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但不同的化学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火灾时,其扑救方法差异很大,若处置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扑灭火灾,反而会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灼伤。因此,扑救化学危险品火灾是一项极其重要又非常危险的工作。从事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的人员和消防救护人员平时应熟悉和掌握化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及其相应的灭火措施,并定期进行防火演习,加强紧急事态时的应变能力。
    5 u: `9 T* e$ @0 e- P
    3 X/ s4 C% n6 `% ^一旦发生火灾,每个职工都应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作用和职责,掌握有关消防设施、人员的疏散程序和危险化学品灭火的特殊要求等内容。 8 s$ I) U  y* D+ A+ r  C

    % G, n) @/ n! d, ~5.1灭火注意事项) T9 {! t& S% z8 d

    ! A7 q& Y2 |& N2 I: ~6 l  q发生化学品火灾时,灭火人员不应单独灭火,出口应始终保持清洁和畅通,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灭火时还应考虑人员的安全。 7 u! Y8 Y$ u6 p0 s4 U& u4 ~; |! [5 l
    5 k9 N! u' F1 X3 G4 Y/ R! c
    5.2灭火对策
    6 v5 w- s- p4 b! s) l% h5 Q! B" p' B8 A* _' u) Y
    5.2.1扑救初期火灾' H: [2 t$ ]3 y) d
    , j% z( u" P* L
    在火灾尚未扩大到不可控制之前,应使用适当移动式灭火器来控制火灾。迅速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进入火灾事故地点的一切物料,然后立即启用现有各种消防设备、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 ~/ K5 x1 O& v; t" n) }8 ~* P1 ?2 Z
    5.2.2对周围设施采取保护措施
      L4 Z! e9 \+ x4 z8 M; p/ ^) m2 |$ {+ t# c" E! w
    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必须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有的火灾可能造成易燃液体外流,这时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另外,用毛毡、海草帘堵住下水井、阴井口等处,防止火焰蔓延。
    3 D! n3 b: d% _: K" E3 B: k6 U: s
      d. _) f& s  H( Z4 _9 h+ y5.2.3火灾扑救% I7 T3 O) q  L4 x* e- D9 h
    ' ~# n' h  F) h  ~4 u8 b/ R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来安全地控制火灾。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他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 7 m- ^4 ^' T0 a$ Y

    6 k' j% m8 J5 J1 ]6 b& F# ^  s( \必要时采取堵漏或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灾害扩大。 6 ]; N0 Z- W& A. F+ B5 e* q! K
    # ]' f  L/ u; B% w
    当火灭了后,仍然要派人监护,清理现场,消灭余火。
    7 o9 C  F) B7 h1 C- X
    % b/ G; I1 I, X3 f: S. `应急处理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地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如危险化学品泄漏,应在报警的同时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等等。
    . _, V3 d9 ~: C  f
    + C* M  P9 R2 g3 H* x  G) ?9 `化学品事故生成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一旦发生化学品事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慌乱,处理不当,又会引起二次灾害。因此,各企业应制订和完善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让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应急方案,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具备对付突发性灾害的应变能力,做到遇灾不慌,临阵不乱,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增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品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 ~9 y' T- q3 t; p9 r4 s+ K3 D2 c  i0 z/ p8 ?

    4 d( }1 U5 f0 z" S4 F!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事故日益增多,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但化学品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每一个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品打交道。因此,如何控制化学品的危害,有效地利用化学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在化学品安全管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安全使用和控制方法进行了规范。
    1 b, K$ F: F; |3 ]/ x2 o
    & F* W8 H4 M) F3 Z4 m  u- F: b/ W1、工程技术
    & n8 j+ j4 r2 g& b' E; \
    8 q/ O, ^3 K4 l! }7 K* p$ a工程技术是控制化学品危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工作场所中化学品的危害或尽可能降低其危害程度,以免危害工人,污染环境。工程控制有以下方法:
    ; p% K8 l3 a4 ?2 O4 O; C4 b8 @/ Z0 K7 Z$ i; Z. [5 R+ c
    1.1替代
    1 Q" Q# R( u" ~5 {0 W3 B- D* w! @, D4 Y* N3 a
    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是消除化学品危害最根本的方法。世界各国都为之付出巨大投资。我国近几年也投人大量人力和物力,研制使用水基涂料或水基黏合剂替代有机溶剂基的涂料或黏合剂;使用水基洗涤剂替代溶剂基洗涤剂;使用三氯甲烷作脱脂剂而取代三氯乙烯;喷漆和除漆用的苯可用毒性小于苯的甲苯代替;制油漆的颜料铅氧化物用锌氧化物或钛氧化物替代;用高闪点化学品取代低闪点化学品等。 7 H3 g2 p. R' @) r2 `) g6 H3 y

      `4 k! u# {, k/ A: M# Z# W1.2变更工艺
    / n' D5 P/ x! @1 d
    / K  B8 y5 m9 z7 {6 p" W虽然替代作为操作控制的首选方案很有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这时可考虑变更工艺,如改喷涂为电涂或浸涂;改人工装料为机械自动装料;改干法粉碎为湿法粉碎等。 0 \1 I6 r" v9 ^; v/ [9 j  _

    % P7 e) P8 [8 ^. O有时也可以通过设备改造来控制危害,如氯碱厂电解食盐过程中,生成的氯气过去是采用筛板塔直接用水冷却,结果现场空气中的氯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含氯废水量也大,还造成氯气的损失。后来大部分氯碱厂逐步改用钛制列管式冷却器进行间接冷却,不仅含氯废水量减少,而且现场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 q# y" s" z/ L' X0 v) u+ x" _5 l- k6 x6 c& }* W6 \0 Y9 L
    1.3隔离
    $ s. ?$ v& u  V$ L0 P3 D! d  d, U8 e9 P. k: e
    隔离就是将工人与危险化学品分隔开来,是控制化学危害最彻底、最有效的措施。
    * c& m2 @7 R. K& C* N8 G% j3 w3 p' i4 X8 H
    最常用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化学品用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如隔离整个机器,封闭加工过程中的扬尘点,都可以有效地限制污染物扩散到作业环境中去。
    ' y( g. X" f2 E1 p% z& }
    $ l( A* f8 E8 n+ k2 X1.4通风
    % s# b/ H0 {! Z
    " I7 q# k+ w; k2 t7 R1 z& t- w+ c* W6 Y! [控制作业场所中的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通风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
    7 ^; c: X: }9 q+ J. D$ V9 i
    ) @. O, ?: x5 G; N, _9 c. r/ C通风分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 K2 t/ f" e: a$ n7 h4 E
    % X) @# Z1 i+ S; o5 I2 H
    对于点式扩散源,可使用局部通风。使用局部通风时,应使污染源处了通风罩控制范围内。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的高效率,通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十分重要。对于已安装的通风系统,要经常加以维护和保养,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
    7 ]4 U9 l$ e) o8 k% a
    7 I3 C* r* W4 ]7 m对于面式扩散源,要使用全面通风。全面通风亦称稀释通风,其原理是向作业场所提供新鲜空气,抽出污染空气,进而稀释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从而降低其浓度。采用全面通风时,在厂房设计时就要考虑空气流向等因素。因为全面通风的目的不是消除污染物,而是将污染物分散稀释,所以全面通风仅适合于低毒性、无腐蚀性污染物存在的作业场所。 0 N7 N6 y- P: m' S

    ! q2 _# T4 s' ?9 o2 S4 F5 W2、个体防护和卫生
    ' E" U" a* u5 }" O/ W& F- R' f+ \2 D  L: U$ l, @, r
    在无法将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降低到最高容许浓度以下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既不能降低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也不能消除工作场所的有害化学品,而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失,因此个体防护不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种辅助性措施。 ( y* \* I8 F3 ^) r8 m2 X
    % D+ Y, H# E& ^# d. E4 i- ^
    2.1呼吸防护用品$ O% }& D+ q: ]  y% \
    , c$ E5 l' O8 s9 D. l8 @1 y+ ?
    据统计,职业中毒的95%左右是吸入毒物所致,因此预防尘肺、职业中毒、缺氧窒息的关键是防止毒物从呼吸器官侵入。
    3 O' h8 T/ Z2 N
    ; @: \; J3 m# @) T' o9 I. I( x常用的呼吸防护用品分为过滤式(净化式)和隔绝式(供气式)两种类型。 1 H) T& W+ n% L9 @
    5 O& U2 H6 h6 `: ?* E% c
    过滤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劳动环境(即环境空气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8%)和低浓度毒污染使用,一船不能用于罐、槽等密闭狭小容器中作业人员的防护。过滤式呼吸器分为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和过滤式防毒呼吸器。前者主要用于防止粒径小于5u的呼吸性粉尘经呼吸道吸入产生危害,通常称为防尘口罩和防尘面具;后者用以防止有毒气体、蒸气、毒烟雾等经呼吸道吸入产生危害,通常称为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又分为自吸式和送风式两类,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自吸式防毒呼吸器。 8 l+ s9 w0 }/ p6 i9 z. f  E1 ?3 Q

    / ~. N. Z8 ]6 J% I- J- E隔离式呼吸器能使戴用者的呼吸器官与污染环境隔离,由呼吸器自身供气(空气或氧气),或从清洁环境中引入空气维持人体的正常呼吸。可在缺氧、尘毒严重污染、情况不明的有生命危险的工作场所使用,一般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按供气形式分为自给式和长管式两种类型。自给式呼吸器自备气源,属携带型,根据气源的不同又分为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和化学氧呼吸器;长管式呼吸器又称长管面具,得借助肺力或机械动力经气管引入空气,属固定型,又分为送风式和自吸式两类,只适用于定岗作业和流动范围小的作业。 ! M7 x6 j. h" _2 E/ F: Y5 M% Z

    0 [2 {0 |0 W% _$ S" t在选择呼吸防护用品时应考虑有害化学品的性质、作业场所污染物可能达到的最高浓度、作业场所的氧含量、使用者的面型和环境条件等因素。例如自给式防毒呼吸器的选择,就是根据作业场所毒物的浓度选择呼吸器的种类,根据毒物的特性选择滤毒罐(盒),根据使用者的面型和环境条件选配面罩。
    0 ^- ?3 f2 m' u" v, @( u9 M1 T7 ]8 ?+ m" Q# d- T" a% ~
    2.2其它个体防护用品; [  t5 ]9 |! A

    1 N7 {5 O% `0 V2 |% g$ G为了防止由于化学品的飞溅,以及化学粉尘、烟、雾、蒸气等所导致的眼睛和皮肤伤害,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防护用品或护具。 # c0 u. }% r5 v) t" O

    " v! J! D- s& o" c. }( g3 s: Q眼睛护具主要有护目镜(也称安全眼镜)、以及用来防止腐蚀性液体、蒸气对面部产生伤害的面罩。 . d# _3 U2 C) M: H! @' p
    . U9 I/ Q. {: W0 ^( O: Q6 A0 @
    用抗渗透材料制作的防护手套、围裙、靴和工作服,用于避免皮肤与化学品直接接触所造成的伤害。制造这类防护用品的材料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因此正确选择很重要。如,棉布手套、皮革手套主要用于防灰尘,橡胶手套防腐蚀性物质。对于有些化学品,可以直接使用护肤霜、护肤液等皮肤防护品保护皮肤。 ( p+ s: u: j2 J- v

    7 _2 W/ x% v$ V- u! f&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哪一种防护用品能保护作业人员免受各种危害的伤害。 5 k" |; }1 ]. S; {! L2 O

    " p6 f$ M. ~  o0 F) V2 V, b/ e2.3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
    " ^) {/ q$ Y3 F" O" A. U( `; \& X  `  T9 q/ \8 C
    除了以上控制措施外,作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消除和降低化学品危害的一种有效方法。保持好个人卫生,就可以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防止有害物通过皮肤渗人体内。 ; y9 b% ]8 |( P: o% l7 J; b! _
    1 o) h, ~- ~! H( u
    使用化学品过程中保持个人卫生的基本原则是: 6 m1 Z8 t3 d( @0 X( {* k3 [. X5 z
    1 j+ m, e3 b0 s, h' j% Y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 7 }, j" y0 n* P3 h% n0 B* ~% K
    ) T, f, O; E9 a2 q1 ^
    ·工作结束后、饭前、饮水前、吸烟前以及便后要充分洗净身体的暴露部分。 4 X/ P7 O5 A# l1 `- S

    " q: w9 n) R3 i- J& {" ]·定期检查身体。
    ( D% y( Z4 \! }9 J: u
      Y# `  \, a. X" K) v·皮肤受伤时,要完好地包扎。
      Q/ L0 a4 x/ e4 c' z* @) R6 _( ], S8 V( D  q# ^2 K* v
    ·时刻注意防止自我污染,尤其在清洗或更换工作服时更要注意。 6 N6 o6 z4 L& S% U

    + U  w5 v/ V& D+ L# N·在衣服口袋里不装被污染的东西,如抹布、工具等。 7 Y; A7 [3 _# k

    ; ^. a( g7 A2 h- E1 V8 b4 c·防护用品要分放、分洗。 - x+ D9 S+ F- [1 v0 t
    . T6 X; Z0 I% k
    ·勤剪指甲并保持指甲洁净。 + Q, b$ I$ U) P: M
    ; G3 [1 G9 G! ~' f: J
    ·不直接接触能引起过敏的化学品。 4 t  o, I2 d6 [/ e7 A8 U
    + j4 s2 D3 p/ }( R
    3、管理控制 1 n3 g, m1 I* y2 H' t

    $ P1 ^: I% v1 s3 a管理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登记注册、安全教育、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等手段对化学实行全过程管理,从而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9 p5 l( D6 e; C$ F
    # b: K" |) h7 h8 @+ y6 G# D3.1登记注册
    6 M) `2 t* b: @4 n6 Y1 I# U( n4 H, K1 _2 u. ]
    登记注册是化学品安全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 \- o: y: {5 [6 k9 b: W7 q9 P; y% n2 d3 p8 \! J# u$ |  O# N
    登记注册的范围是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92)中所列的常用危险化学品。
    ' S  `+ k: u6 }: q
    . c; |& n. i+ q0 {& v登记注册的执行机构是“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中心”的职责是对企业申报的《化学品安全登记表及危险性数据填报单》进行分类、审查和建档;对新化学品和未分类化学品进行燃爆和毒性试验,并进行分类;对危险化学品安全卫生数据进行评议和审核;制订各类危险化学品的预防和防护措施,使企业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减少盲目性。 $ V. w3 v" Q7 w7 c
    5 U! n+ r. g4 l5 D; V: c# g. K
    3.2分类管理
    ; K, u: l" D* O2 N
    $ x* H6 [$ c- H2 u+ o' V/ z, A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根据某一化学品(化合物、混合物或单质)的理化、燃爆、毒性、环境影响数据确定其是否是危险化学品,并进行危险性分类。分类管理是化学品管理的基础。 ( Y. g5 j! s' w
    9 w! K% Z- J" Z: c' G% n
    目前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分类主要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92)和《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两个国家标准将化学品按其危险性分为8大类、21个项别。已公布的常用危险化学品有4000多种。 # J! D1 O6 N4 [4 n! |2 V
    # Q  x! U: f$ }/ S1 F+ I& V" Z- t+ E$ ^
    3.3安全标签
    - x3 b1 x7 T* R# M- H9 s0 s
    ! Q, e. D" Z# e; t安全标签是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文字、图形表述有关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安全处置注意事项。安全标签的作用是警示能接触到此化学品人员。根据使用场合,安全标签分为供应商标签和作业场所标签(也称之为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 s& u6 @6 c! v$ k2 o! r  H/ l. M8 [1 B5 }$ l
    3.4安全技术说明书% m: [8 \! ^5 ]; p+ T9 @! D

    7 S! V: A& h# Y! X6 {. y$ _, j" r. i! {安全技术说明书详细描述了化学品的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给出了安全防护、急救措施、安全储运、泄漏应急处理、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化学品安全卫生信息的综合性资料。主要用途是在化学品的生产企业与经营单位和用户之间建立一套信息网络。
    ( `' `' ]9 O+ ^( B
    5 c/ G: I3 k$ d  V+ y  u: `3.5化学品安全教育
    + ~' ^& p9 N) [3 a' M* ?* G4 T: [- W6 f1 R
    安全教育是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工人能正确使用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了解所使用的化学品的燃烧爆炸危害、健康危害和环境危害,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互救措施,掌握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特定设备和材料如急救、消防、溅出和泄漏控制设备的使用。 # k0 \" d: \, `& F% b! {& ?5 E

    2 B/ ^; y1 [6 _2 `- }( x% H安全教育的作用是使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和接触化学品的工人能正确认识化学品的危害,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从主观上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与环境保护
    ) ~" L+ f1 Q3 y) c0 C1 `2 E4 Y- h; E$ o/ v8 M/ C
    1、有害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2 g& u+ n9 x/ s4 t" a8 j3 I

    0 F' U4 m7 s1 H8 d1 |7 x7 M$ k) H化学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化学品的生产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人们从化学品使用所获得的裨益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供现代医疗保健、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直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不少化学品是有毒有害的,在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销售和运输直至作为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由于误用、滥用或处置不当会损害人类健康和污染生态环境。有害化学品的安全与控制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环境问题之一。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降低污染危害的风险是各国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在努力的目标。 ' M; i7 a/ G) \
    " H9 u) V( k, P' }
    有害化学品是指在生产或使用中或者在环境中散布时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品。 8 K( Z- B+ c1 n* B& |8 g

    2 d- n- Y: p- X* o5 y: \' `" `有害化学品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生态环境:(1)在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作为化学污染物以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2)在化学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着火、爆炸等突发性化学事故,致使大量有害化学品外泄进入环境;(3)在石油、煤炭等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农药使用以及家庭装饰等日常生活使用中直接排入或者使用后作为废弃物进人环境。 2 c+ o7 c: B; G, l6 H- @
    8 Q% `6 M' v- B, ^% F: O
    进入环境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例如,冷冻与空调设备释放出的氮氟烃气体造成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破坏,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照增强,使人群皮肤癌发病率上升。燃煤发电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导致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繁殖甚至种群消失。土壤酸度增高可使细菌种类减少,肥力减退,影响作物生长。酸雨还使土壤中锰、铜、铅、镉和锌等重金属转化为可溶性化合物,转移进入江河湖泊引起水质污染。
    * P, z& t) |! ^! b  S) ~6 e+ G# z* ~+ y! i5 c; C$ O4 ?
    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氰化物对鱼类有很大毒性,当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0.5mg/L时,在两小时内鱼类会死亡20%,一天内全部死亡,含苯酚废水可抑制水中细菌、藻类和软体动物生长。用含酚废水灌溉农田能抑制光合作用和酶的活性,破坏农作物生长素的形成,造成减产。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后会使封闭性湖泊、海湾形成富营养化,造成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威胁鱼类生存、水质发臭出现“赤潮”。 * z7 W1 ?& U  S5 P
    : z! `5 H1 {7 u* m
    化学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存。目前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约500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10。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80%~85%与化学因素有关。
    3 @6 _5 i  p- D/ v. [. s* U1 d% P/ H! z% d$ I5 F8 {  J
    化学农药在喷洒过程中约有一半进入大气,或者附着在土壤表面,随后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污染。由于农民缺少必要的安全用药知识和技能,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发生农药中毒。我国每年由于农药中毒死亡约1万人,急性中毒约10万人。此外,农药污染水体还对鱼类和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具有难于生物降解和高蓄积性的农药的污染危害更为严重。 * x; }7 E* k' A( q* a4 z8 N1 O

    % N4 d; S0 t4 Q- A, I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最近提出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九种农药和多氯联苯、二恶英和苯并呋喃三种工业化学品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们在环境中化学性质稳定,容易蓄积在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其中有些物质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会对人类和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发生过60多起严重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公害病患者有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1952年12月5日至8日,由于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发生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一周内死亡了4000多人。1953年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候湾由于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致使当地居民食用水候湾的鱼类时造成甲基汞中毒,有180多人中毒,死亡50多人。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和1979年我国台湾宇城都发生过由于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的中毒事件,共有1000多人发生中毒。患者出现眼险肿胀、指甲和黏膜色素沉着、皮肤发黑和座疮样疹、恶心、呕吐和水肿等症状。中毒妇女生育的孩子都出现牙齿变形、智力发育不全和行为异常。
    ' n5 y7 o* d% n$ _& t1 L
    ; H8 F" }" O" K3 z5 k: H近年来,我国有害化学品重大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据浙江省统计,1985年至1989年五年中,全省共发生重大环境事故140起,其中有毒化学品相关事故133起,占95%。在这些事故中,中毒死亡10126人,伤59110人,统计到的赔款、罚款5000万元,相关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此外,我国有害化学品的公路、水陆运输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由于翻车、翻船,致使化学物质外泄污染环境和造成人身伤亡的占事故总数的1/3左右。
    8 ~, ?$ u; z  G% F3 m5 G/ J6 Q% G' n. k
    据国家环保局l995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统计结果,全国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三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1400万吨,向江河湖泊排放石油类54150吨,硫化物41554吨,挥发酚5335吨,氰化物2502吨,砷化物1086吨,铅1250吨。此外,还向陆地排放有害化学废物2242万吨。 , U0 b5 b  @* ^1 F' L
    , B7 O. ^% r& S1 z$ [6 i
    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据统计,1994年全国化工系统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全国每年随化工“三废”排放到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仅化工废水中氰化物、砷、汞、铅和挥发酚1994年达24274吨,对我国江、河、湖泊水体造成极大危害。 - @; e+ E2 Z) W; Z( t

    7 Y5 v0 o: h% n) X1 ?+ N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全国主要河湖泊,使水质恶化,有的河流已鱼虾绝迹。特别是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和太湖(简称“三河三湖”)水污染问题更为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1996年对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50个重点河段的监测评价结果表明,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难的第Ⅰ类和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仅占了32.2%,符合第Ⅲ类标准的占28.9%,而符合第Ⅳ、Ⅴ标准(适用于一般工农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的占38.9%。
    . A/ ]- ], y6 }/ ^. Q" @2 T/ [6 f0 E+ U5 q
    有害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V& G1 Z8 }  w+ b- }% i1 Q; @- O* i; [' G. Z7 w
    2、化学品的环境污染控制 / g& r6 h( [9 p* s& B

    ) w  i. k: S3 D1 f+ ^化学品的污染危害控制,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2 [( [7 I9 _, A4 R; n. o0 N3 ?5 _) b* Q1 y. B
    (1)制定和健全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 U0 j$ f) a+ f* f. q- F
    0 v  z' b3 [% ]! [; ~/ @' |: L2 ^
    有害化学品的安全与控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国际性环境问题之一。从70年代中期起,美国、日本和欧洲工业化国家相继制定并不断完善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到80年代初,各国已经普遍建立一整套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体系。
    ' N2 D* e% @; m+ @9 p
    2 w- ~( b. c, d3 Z+ y6 \* I/ W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国务院颁布了《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农药管理条例》等化学品管理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还颁发了《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化学品首次进口和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以及关于铁路、汽车、船舶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多项部门规章。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加强有害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防止化学物质污染环境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对化学物质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和进出口实行全过程有效管理。 4 t5 l* o# V; N/ `1 g: e2 W
      S( S9 }3 j* R* v. P/ S
    我国现行化学品环境立法需要针对当前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加以补充完善,并与国际化学品管理体制相接轨。此外,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从事化学危险品生产、贮存、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的遵法守法意识,加强对有害化学品的安全和环境管理。 + |" s& _8 V8 E- s& {

    9 a( }# t# H% h- t+ f" W(2)加强对重点有害化学品的环境管理近几年,一部分国外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的有害化学品,如DDT、氰化钠、三氧化二砷(砒霜)我国仍有大量生产和进出口。有些发达国家正在伺机将自己国内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化学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然后再从中购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我国正面临着国外将污染严重的化学品向境内转移的威胁。
    2 V& i$ q6 V2 T) q
    & J% i! ^  q5 V( S% ]& C$ l建立相应登记管理制度,对那些已知或怀疑对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或者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化学品采取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和淘汰、替代措施,将有效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
    8 |1 u2 U: J+ s2 K3 Z! B* i3 P  H0 W+ h: Z9 q) [
    (3)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环境中排放 # t5 [$ `) d9 s. u" _& @% t# S1 i5 y9 E
    " x2 b2 t7 F7 Z+ p  [
    所有工业企业都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改革工艺设备、采用无毒无害物质替代有害原材料、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等措施,在污染的源头削减污染物和废物产生量并在厂内回收利用废物。最大限度消除或削减有害物质的排放。对通过预防不能解决的污染物,应采取源控制措施进行安全处理处置,使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0 D' Q! Q/ W, q* B: O6 f- B/ x; l' J& ~* ^% {
    (4)强化危险废物管理
    8 t) m* S: M( y9 Y2 C+ \- \2 m- B) C% _" _4 j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爆炸性、急性毒性、传染性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弃物。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难并领取经营许可证。国家对危险废物的产生实行申报登记制度和对危险废物处置实行行政代执行制度,即对产生危险废物而不按规定处置(处理)的,依法指定其他单位代为处置,所需费用由被代理方支付。
    3 `* ^1 r( L: T/ c- h& V) F, ?- v: G  u3 ]" i8 [& P
    国家环保局和国务院经贸委等最近颁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名录中列出了47种类废物名称,并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申报登记。
    & t# H/ ~, F* j& ~3 B" A
    # ]! y+ v) W" m8 A. l* s(5)普及化学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防治 8 ?9 t- K; y# p6 a2 @* N$ {
    & o3 x7 K" l, C8 j2 r
    积极宣传有关化学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有害化学品的危害、安全防护措施和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建立和实行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标签和安全技术说明书制度,在企业员工和化学品使用者中普及化学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知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 A4 e8 u, A+ j( F: m9 P% y5 A: e; x: z' j/ w4 l

    ( V6 c: t+ u# s: K- `. ?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Z. {8 u9 a$ k. I# k: ]5 M7 w+ f9 `" ~0 a
    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
    ' n5 z, F# ^1 i1 \+ y
    ! R& h) _$ E4 ]( y# a# x* ~4 w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根据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 z7 i0 G: c' x6 D6 }. A$ I7 q$ i7 ?+ Y& s# N7 n# \" P5 H
    1.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x) X. Y+ z  F
    ) j& D. E. `8 E/ A( s' N& g(1)爆炸极限 8 _$ X5 o$ g( r( u( M  N' F0 F
    , Y7 P( b% E3 q$ }+ p0 i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O%。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等等。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9 c& v. ]0 p- D! Z' g9 T

    , V6 b7 z* j0 d" H' K9 D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 \* ]/ k( [- a) N! [% \1 x5 a3 n# d# T% \5 q2 u
    (2)最小点火能
    . I4 \" p6 [# ^! W  _" R* e
    9 O2 y6 l3 a7 S% A7 e6 |4 n* M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如氢的最小点火能为0.019mJ,甲烷为0.25mJ,乙烷为0.25mJ,环氧乙烷为0.065mJ,乙烯为0.096mJ。 2 h8 n% u% ~! [! \# F5 N0 b
    1 H- H' G; J/ V" b! }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 e  P  i- O0 X* l  f! Z4 z: l; C9 E7 I( K
    (3)爆炸压力 8 N& B4 J- o6 P: w0 z6 y

    ) H9 P( v3 J$ g" q# j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 ' [1 ?. W9 h* t+ |% M

    / _- a; E$ ^1 z. p1 j2 O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出来的,但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能进行计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原始压力、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
    2 `6 S! K! t) K# _9 J! X: @
    4 m" }6 t8 S. z0 V最大爆炸压力愈高,最大爆炸压力时间愈短,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愈高,说明爆炸威力愈大,该混合物或化学品愈危险。 . F6 v4 C0 N) v1 d! \( i+ `: _+ l
    5 t- O8 A; C- j1 t  ]
    1.2易燃或可燃液体的燃爆危险性# y' M" i* u4 P2 @9 M2 r) k

    ; ~- {# ?! J! [6 @, S' f1)闪燃与闪点 ; d2 K2 [' I+ s8 e. d* B' d1 h3 S

    ) S: F& u( \" j2 Y2 d# M( ^5 S液体燃烧时,液体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先蒸发成蒸气,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而燃烧。每种液体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蒸气浓度也随之增大,当蒸气浓度高于其爆炸极限下限时,遇火焰则会引起燃烧。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在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发生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引起闪燃时的温度称作闪点。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
    , M3 [7 e, E1 W6 k) D6 A
    . n4 A, c% Y1 d" k6 L闪点愈低,该化学品愈易引起燃烧与爆炸。 $ s3 x0 A8 M) c3 l' d

    0 [0 V! O) m. H2 }4 t4 H(2)燃点
    + \- P$ t7 k- a. C4 ]* I2 h
    $ K; t0 x/ Y4 j6 ]* Y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 S( L# y5 \/ E- i1 c# o/ ]- s

    4 K+ |& U! `+ w(3)自燃点 - |* J& X/ N4 u" h, v# X8 \- u

    % f$ d* S5 M( }2 D+ k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火源的作用下,在空气或氧气中被加热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5 R9 f0 Q) W# a: a5 ?8 O( \. |0 L9 K
    9 l- z6 @4 h; E3 H" R6 X/ |/ @
    自燃有两种情况: # A& F; W, q$ G( o; q

    3 x, \5 j. P3 w+ U( e+ g" ]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 v( O1 A0 {* k0 e: M, a3 u$ I
    ( i6 {6 G  G) \4 }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 A& k1 |1 {! V5 w+ d, U  C
    9 s# Y- ~2 x% Q* s; \3 {
    引起物质自然发热的原因有:分解热(如赛璐珞]、氧化热(如不饱和油脂),吸附热(如活性碳)、聚合热(如液体氰化氢)、发酵热(如干草)等。自热自燃是化工产品贮存运输中较常见的现象,危害性极大。
    5 j9 Q$ {6 _5 d3 w
    & K8 ^+ q/ d" G4 e' X1.3固体的燃烧爆炸危险性: Y7 ]6 r  x; r) h1 M
    , O1 ]4 {! T7 S+ k; O$ ^4 y# g
    固体燃烧分两种情况,对于硫、磷等简单物质,受热时首先熔化,继之蒸发变为蒸气进行燃烧,无分解过程;对于复杂物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物质的组成部分,生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液态产物蒸发着火燃烧。 , c$ r$ B- h" S7 \6 E2 Z0 ^

    % i5 W  w0 L. F( a$ z$ X评价固体物质的燃烧、爆炸危险性指标主要有燃点、自燃点、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静电火花感度、火焰感度、冲击波感度、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等。
    / C, ^( B* [- v: b' b9 i% V+ Z  a+ J8 W* H) M( @4 `$ g) v
    燃点与自燃点愈低,说明该固体物质愈易燃。 * X6 I! S# O  e* m  i3 D( }

    7 M. Q# [6 d- h- s! a; {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静电火花感度、火焰感度、冲击波感度等是评价化学品爆炸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分别指该物品对撞击、摩擦、静电火花、火焰、冲击波等因素的敏感程度。如有机过氧化物对撞击、摩擦敏感,当受外来撞击或摩擦时,很容易引起物品的燃烧爆炸,故对有机过氧化物进行操作时,要轻拿轻放,切忌摔、碰、拖、拉、抛、掷等。
    9 B4 t$ }  v# j! t6 X" E, |, b, a+ N6 z' f9 _% `
    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则体现了爆炸物品爆炸时的爆炸威力大小。 ; _" p2 z0 R# _6 U0 B+ G# M
    - `6 F" [9 u! a0 y5 I* |! @8 ]
    氧化性固体物与还原性固体物接触后,在大气中水分参与下激烈反应、放热,甚至燃烧,因此强调危险化学品要分类储存。
    2 y2 M. J; e* o7 ^, u) m; `: ~0 P% B" P
    2、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 k4 L4 [& M8 o0 M2 c+ L

    7 ~) {9 a1 n* A# o7 E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爆炸则是淬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
    % x  ?  {& Z+ h
    : r4 n% ^% @. H6 T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 W5 G' X% c9 c; M

    5 M7 i2 D% F6 K+ g! T" ?7 Q! f) p2.1直接的破坏作用
    7 P$ ^/ ^  Z" w& {+ T# K4 v% T; H1 e6 u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米内飞散。 ' W+ I/ x; I0 ^  w! F' @! A

    # ~* R- c4 R. W6 x' x2.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d6 d5 |8 U: h0 g$ r7 H
    & a8 W: m' m2 H6 A5 s2 @4 F2 `
    爆炸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象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3 F8 S* n$ y2 y( G, ^- \

    7 L+ Y4 ^  ~8 Q7 N1 r  [& t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这样高的超压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
      X3 B& K- c8 f6 C2 s
    " A) @; r( Z& u9 @1 {/ t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kPa~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强烈破坏。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
    9 P: i: ~: A4 _% ^1 E0 t" q% e# T9 N0 }) g  }" |9 U, \
    2.3造成火灾& S' V$ n" `# p: J8 {7 m

    & |% `" J# R2 ?: I3 m, i7 c,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遗留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 e6 p" i% _1 @0 o6 i2 _8 s
    + B  f* C; ]. z4 P7 f6 r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起火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1 09:2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9-23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 L  d4 R  j) f$ P. v
    & B+ K- t2 Q' z# K
    # j8 i, }& h( w! a9 N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且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和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例如,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了一甲胺急性中毒特大事故,中毒人数达到150余人,39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大量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20万人中毒,2500人死亡,举世震惊。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 |0 X9 c6 [" b$ t# k# [2 u

    , }- [  S" l( r$ C2 s1、毒物的分类
    4 H7 \- J5 Z' z1 v% f8 I
    , x2 Y  j: `" u7 S毒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而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 u- x5 r4 c! d& _( E, s
    * |  l/ l+ l. e) X1.1金属和类金属2 S& t+ w( ]" m8 f, E/ \4 @; U% t
    9 o+ O* V0 \5 ^* [9 \. [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g" d8 g! a4 y/ e7 T( K: w
    4 B' |8 a: T. h! Z) w
    1.2刺激性气体
    2 p8 u3 D7 b0 }
    " w: Z) H$ \9 |7 V  v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酸等。 , @8 V2 G. o' b
    , T- O/ ]# o- t
    1.3窒息性气体8 N3 h% p& G" z( l, o3 u4 M

    # \. w! ]1 L  G' o; U% z1 _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 x) L% T  ?# V% ^9 n3 A  t: G2 t

    2 F9 m5 J6 J, `+ l" ~% {: W2 @9 W1.4农药
    ( @; L, _: b2 S7 q; s/ l2 r- T
    0 v8 M' e) M3 g3 A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 B4 m! j$ U' C* S5 t7 F* O: b; c
    1.5有机化合物1 s8 F! R6 i, n' \! c+ Q" Q

    # c8 p" F# \1 @; K6 @1 C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9 C+ m% ^; R' N9 F2 u9 k

    6 ?) g% p/ r+ G5 C6 Y0 A$ H1.6高分子化台物! Y$ P4 X* ~8 m6 Y1 l8 F( w

    3 q2 _4 Y2 ~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8 t$ f3 i7 y% H
    ! r' _% ?1 ~. k; c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 ?% f& P1 ]# Q0 M
    , J0 G( l4 y! `) d% x+ o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 V* Y! I( d3 h+ [
    & R% q  `% _) [; ?2 e1 I/ [2.1呼吸道
    0 j& o9 _. L5 N9 a5 D3 E0 ^% F' B/ P+ X9 F3 X
    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 p. u( h% |4 @

    & w* F* V6 }* C! B5 E" f# v0 p2.2皮肤
    % E: d# R3 s6 X* @4 i4 b5 `0 ?. U1 K0 Z# e) E2 e. l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 P7 i$ I0 \5 o- S0 L  r
    : a9 _8 x: n: z
    2.3消化道
    ( O. G- @. @/ l* q; b) U" c8 O- P  E+ Q$ I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7 v/ a& ~5 A0 C/ @# }' t2 a. z# u

    4 q7 K: B5 A3 b4 q+ P- ^3、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 Q5 f$ i$ ~) H! w; ?: i2 A( C3 Z- g
    1 r& Z( x$ l8 p0 H, v9 y& D
    3.1分布
    * L, w. U/ {: m/ T1 \
    + A8 h/ D  l! s, {- G  S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 G7 m; Q+ }9 ~! g# I

    / {; a, R$ F0 l, W6 c3.2生物转化
    4 r0 m8 H$ _/ s  ~5 b# I4 t+ V% H9 Z2 F2 K  `1 o4 g! @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 _5 r0 P- @( p2 t- h( X# H( j* `/ R$ N0 f6 M5 b  l
    3.3排出4 p: D9 J+ [# t) r1 g, i5 a) N

    $ w! m3 \7 J# \' u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 h3 e' b" X( c' Q
    $ s& o, P% X' b- ^3.4蓄积
    5 G& r) R* x! ^2 i) S1 \) Z
    * \( e; }  I; Y5 k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 _: b2 D2 E7 \5 g3 R

      Y# _* a1 [1 q6 ?4、对人体的危害 0 [9 j8 h4 V) X

    4 [4 h' t4 D# c% K: I0 G7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2 U) X9 L3 y: e. `

    $ U" O" i8 ]! B  ]4 P; Z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病状分述如下。
    8 {7 `3 e( Q+ X8 ]
    7 a% m; z+ k4 i4.1呼吸系统; e, [6 \* M' q. C/ [3 H; M5 T( c+ f0 T

    9 u' e3 k6 h0 f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防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5 b/ m! W. a4 t2 f
    4 }- ]  Y* f$ Q5 i. d( V" l4.1.1急性中毒
    ' ^! s/ e% R! e  [2 N9 |
    * R2 x& ?: O" e! A4 O: t4.1.1.1急性呼吸道炎; D( g. {; ^9 k1 _
    ( T) v5 f$ I& h5 }
    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咽喉炎、声门水肿、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等。
    2 _, ]7 P( s% h5 [3 q9 i( L3 o) L# H6 ~$ u2 `% I/ x
    4.1.1.2化学性肺炎
    , N+ p8 s3 ]7 m9 t) V
    3 V1 b1 j) v5 E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患者有剧烈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热等。 % ]6 H- S, u; U7 ]5 G$ r% T
    8 }; n* Q/ f0 e
    4.1.1.3化学性肺水肿- n; D/ v8 Y, i5 t0 L, C
    ) n* f: m5 M; }3 m; V$ C
    患者肺泡内和肺泡间充满液体,多为大量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是最严重的呼吸道病变,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黏膜青紫(紫绀),剧咳,带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等。
    8 N! c5 o- O0 ^" m% R6 W
    8 c5 z: H+ p% e2 k8 O4.1.2慢性影响
    " T  ]: h4 q$ t. _) o7 d5 V6 m: K7 k5 l) u
    长期接触铬及砷化合物,可引起鼻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鼻中隔穿孔。长期低浓度吸人刺激性气体或粉尘,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重者可发生肺气肿。某些对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 n! _) p. W1 H0 w9 Y" i- P# W5 n' h( j
    4.2神经系统1 r2 w: f' |* G/ Q) [4 p( P

    & {( D- }. i6 X- t,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 _- Y* r; A1 s5 H- }/ ^
    ( D2 F1 X( d% F# f
    4.2.1神经衰弱综合症
    : x, E* |8 \3 Y: U+ H5 ?( x0 j( ^: D
    7 f1 O1 P- g2 d5 `这是许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 j/ f4 l2 P- D5 x1 v; E5 ?# [; s, B
    4.2.2周围神经病4 _( V6 X/ @# q$ G1 q

    ( `% G9 Q8 _; c! B8 X常见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毒物有铅、铊、砷、正已烷、丙烯酰胺、氯丙烯等。毒物可侵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表现有运动障碍,四肢远端的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严重者可出现瘫痪。
    - O. f+ b2 c) r3 H( C+ E& v, J! Z, S2 {  C* k- S
    4.2.3中毒性脑病
    8 A! F: x) r3 C+ x3 ^% e7 w2 Z! ]6 i) S; c
    中毒性脑病多是由能引起组织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对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毒性的毒物引起。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氮气、甲烷等;后者如铅、四乙基铅、汞、锰、二硫化碳等。急性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中最严重的病变之一,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嗜唾、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甚至烦躁、抽搐、惊厥、昏迷等。可出现精神症状、瘫痪等,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而死亡。慢性中毒性脑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颤麻痹型、共济失调型等。
    * L& e+ O' F! s" Z8 X: O# Q+ J0 J) ?4 g! _
    4.3血液系统
    ) E( V' f, D. B; A% [6 c' d5 z" c" g- x/ Q* ]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琉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0.14‰。
    ! i2 P* }( }- p/ r' k/ N. J3 J" q8 `! n
    4.4消化系统, d6 P& Z5 j, R0 m
    / E. e* l; G7 W5 i3 T! j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氮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2 M# _3 ?  @) a: P

    1 K# X: K, B: n3 H4.5循环系统( m& C+ G! _  E

    & s+ A9 p% Z1 I- _& \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长期接触;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5 h4 Z, E8 X$ |' R$ D4 m# S" S" r) j- w4 u
    4.6泌尿系统
    # c7 ~' c3 F2 f: ?2 M4 `2 A3 I5 D- l# B7 R9 W) T, b% }& k# W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 u$ B0 R4 r4 z, x" `; @+ L# a5 X5 b5 d- X' T) m  ^' a2 r+ J
    4.7骨骆损害0 M9 a% P% B' V

    2 Y: _% \6 K. L4 j1 J* o& ~" ~, c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 6 y  N  _8 v/ n- h; {% l' q
    ! ?5 i# W4 T7 r1 I3 F
    4.8眼损害
    0 }0 R7 V2 \# ^& @0 q0 z; F
    * m! R( g% O: c) {3 E' K) T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限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甲醇急性中毒的眼部表现有视觉模糊、眼球压痛、畏光、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等,严重中毒时有复视、双目失明。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中毒性白内障,即眼晶状体发生混浊,混浊一旦出现,停止接触不会消退,晶状体全部泥浊时可导致失明。
    ' k" i* m+ u: K$ J/ c
    4 x7 H- j8 V6 Z; ~4.9皮肤损害3 N9 [2 m7 T6 H. l! h  T% S

    . D' x5 Z0 [% `1 F" `" y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屑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唑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疲裂等。
    , d/ {# p8 M% I& X+ O4 B3 q- i& F, v4 ?6 L0 [
    4.10化学灼伤
    9 f% ?# j) s; U* l7 G" h
    8 Y- J2 W* O- F1 L/ Q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7 n6 p, ^, _! X2 {) l: N( W% {
    5 V  a. x9 R. L. G( m1 ~, i! y4.11职业性肿瘤
    2 P- S  E) j: P6 X0 G: f9 o
    ( ]/ g* e; B$ u& ?* ?& K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4年公布了对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种物质或环境。致癌物质有苯、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环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a—荼胺、4—氨基联苯、联苯胺、煤焦油沥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环境有煤的气化、焦炭生产等。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 i2 t9 Q' m' O* a. X

    9 I$ x, j  M5 T1 R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这在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此外,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感受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3-17 14:1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2-20 22: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好耐心,这么多!
    / n+ w0 \! o6 t最好写点实际点的内容,譬如,发生工伤了,怎么和公司讨钱!9 Q$ o3 M" }  Q* z6 K1 G$ e
    职业病如何识别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3-1 13: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量都在通风橱里完成实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纺织服装检测论坛 ( 苏ICP备17035522号-2 )

    GMT+8, 2024-5-19 05:53 , Processed in 0.10593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