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10-11 09:10 |
---|
签到天数: 2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30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籽棉掺混问题
: ]/ B" w z/ ^0 c6 O6 t$ X+ e2 u, l
在棉花市场放开以后,我国棉花的品级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3级、4级棉花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高等级和低等级的棉花所占比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按批检验的棉花无主体品级的批次所占比例仍然偏高。而且这一现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此很多棉花从业人员都认为我国的棉花质量是在不断下降。
& l, I3 {3 l4 `, k' p* @( Z
3 M2 j" ?5 j, ~0 W7 Q, n T+ R# G& i; r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我国的棉花价格体系和市场需求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籽棉在生产、流通和棉花加工等环节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掺混。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行之前,供销社系统作为单独经营棉花的部门,在履行指导棉农组织生产的职能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其中利用国家核定的棉花收购和调拨价格等有利条件,引导棉农按照分摘、分晒、分存、分售的“四分”原则组织生产是其中比较有成效的一项工作。由于当时是棉农直接向棉花加工厂、棉花收购站交售棉花,供销社所属的这些单位的宣传指导信息能够直接传递给棉农,在引导棉农组织生产方面的确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棉花分级工作做的比较细致,高等级棉花所占比例一直较高,国产棉花各等级所占比例也比较均衡。3 |% e5 `0 Z& l G# v( s
0 O0 ?: e6 E% l: Y5 i: Q7 y随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棉花生产环节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一是由于打破了棉花由供销社专营的体制,在棉农生产棉花的环节也没有部门再去履行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的职能,棉农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棉花市场和价格放开后,由市场确定形成的现行棉花价格体系,高等级棉花级差价格偏小,而高、低等级棉花极差价格偏大,使得按照“四分”原则进行棉花生产产出的高等级棉花获得的收益,不能抵消同时产生的低等级棉花带来的价格损失,棉农缺少了按“四分”原则组织生产的积极性。三是随着棉花市场的放开和收购资格认定制度的取消,在棉农和棉花加工企业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籽棉收购专业户。这一环节的现有从业人员基本不具备细分棉花等级的能力。四是棉花加工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大量个体私营企业的加入和无资格企业的出现,许多企业不具备按照要求在收购棉花时细分棉花等级的能力,现行价格体系也使得企业没有细分等级加工棉花的积极性。五是棉纺企业对棉花质量的需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表征棉花纤维细度和成熟程度的马克隆值指标,逐渐成为很多企业选购棉花时的主要参考指标。而且马克隆值A、B、C级之间的价格差异也相对较大,因此造成棉花加工企业对马克隆值指标的重视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对品级的重视程度。
4 S2 i" v( I X3 t2 V0 X. W7 {! H. q9 p- n5 W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目前在棉农种植生产环节,很少有人按照“四分”的要求组织生产,大部分都是将早、中、晚期收摘的籽棉掺混在一起进行储存和销售。在籽棉收购环节由于取消了市场准入制度的管理,加上收购业户数量多、流动性强且十分分散,使得监管的难度较大。籽棉收购业户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存在故意将收购的低等级籽棉掺混到高等级籽棉中销售牟取利益的情况。在棉花加工环节,除了因为收购到的籽棉本身已经被掺混、收购时不能细分等级等情况之外。近几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有的企业为了使加工的棉花马克隆值指标适中,以利于销售,开始采取将早期收摘的马克隆值偏高的棉花和后期收摘的马克隆值偏低的棉花混在一起加工的方式;也有的为了改善棉花的色泽特征,采取将不同地域生产的籽棉产混在一起加工的方式。例如2009年度山东省除了东营市和滨州市东部地区种植的棉花未受水灾,色泽特征较好外,其他地市生产的棉花都因为雨水过多而造成棉花色泽普遍偏差,很少有品级达到3级及以上的棉花,在一部分棉花加工厂中就出现了专门从东营市收购籽棉再掺混到从本地收购的籽棉中进行加工的情况,以达到提高棉花等级的目的。
) _! F6 }2 `3 O1 x# [. j# T. E8 F) ^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发现故意掺混等级的情况,要继续采取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而在棉农生产环节、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出现的籽棉普遍掺混严重的情况,则需要依靠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进行引导和解决,只要市场需求出现变化,棉花生产方式就会随之出现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什么样质量的棉花来适应,而完全借助于行政手段是无法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的。
% I3 r9 V+ t, C8 u# P" ?' r* h7 O e) E! _9 w9 Z
对于目前国产棉花按批检验时无主体品级的批次所占比例偏高的情况,笔者认为,随着棉花检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逐包检验和按检验结果组批销售棉花的方式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形式,这一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Z3 n5 f @/ i' I+ G6 v
(摘自《中国纤检》,作者单位:淄博市纤维纺织产品监督检验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