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T0 s: G7 ] U% Q注:此为收集自网络的文章(下面文章不代表本站观点),大家看看其可信度怎样,是否真有其事。
4 q- Z5 d& |$ l6 s; \" J# B) c8 Z, c: d" S* H% l7 @
据南方都市报8月5日报道,龙岗区港资企业阳光塑胶厂经过必维国际检验集团4次审核未能通过,这意味着阳光塑胶厂不能获得相关质量认证;更严重的是,必维检验集团是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ICTI)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即意味着此认证不获通过的阳光塑胶就失去了做国外订单的必要条件。从国际市场的大盘来看,也就一小CASE而已,太正常不过。# |, G% C5 N4 v$ N/ s
) n% M9 `, E; P( {& H" U( _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据南都报道,阳光塑胶厂工会向龙岗区工会和市总工会诉称:必维集团深圳分公司审核人员“索贿”不成恶意报复,致使千余员工即将失业。并且,提供了必维国际认证审核人员“索贿”的电话录音证据。阳光塑胶的投诉把这件普通的质量认证审核推向了舆论高峰,让公众见识了一个不被关注的行业潜规则。. ], D# Y2 H6 j U* C
: l A8 ^/ a* X6 Z. q. s M 其实,在制造行业内认证检验行业潜规则早已是不宣的秘密;阳光塑胶揭开的只不过是检验认证行业潜规则的冰山一角。认证检验行业的潜规则与公众孰知的公权力寻租一样,是阳光阴影下的权钱交易。“客观”与“公正”是检验和认证机构的生命,没有客观和公正的检验与认证行为,就会丧失其权威性和可靠性,也就丧失了立命之本。明知是玩命的游戏,为什么权钱交易在检验认证机构和制造企业之间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两点。. J- H$ i( J8 ~5 f6 Q D1 |8 }. {# @
9 v5 d8 L9 S" C+ h2 J, L6 s 其一,制造企业的惯养。一些制造企业为了获得认证,而自己又不愿意彻头彻尾实践履行相关认证标准,在“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不良社会氛围中自然会慷慨出手惯养检验认证机构里面的那些“硕鼠”。其二,管理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检验认证机构监督和违法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甚至空白,导致检验认证机构在“法律不明文禁止则是合法”的幌子下大行权钱交易。
2 o3 g; d4 ]1 t% y; [9 E B
. m; N2 @) X* ?& E& v 所以,发生在检验认证机构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众多权钱交易都是“自愿”的,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阳光塑胶披露必维国际集团索贿一案,只是这个潜规则运行中的失误而已。对于阳光塑胶的投诉,笔者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而,阳光塑胶为什么不直接向检验认证机构的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投诉,而是拿一千多名员工的饭碗大打悲情牌?其中,是否也有难言之处,笔者不能瞎猜,也不便评论。笔者更愿意谈这件“索贿”案反映出来的行业潜规则对检验认证机构、制造业、甚至整个市场环境的伤害。& X/ s0 F" Y4 u+ @; S
+ y, L+ j8 g. U: J5 M$ D5 f0 Z
多行不义必自毙,此乃公理。作为检验认证机构不能坚守公正与客观的天平,失去的一定是权威,收获的一定是不被信任;而制造企业贪一利之图、解一时之急、弄虚作假,最终丢掉的是一大片市场。长此以往、此风大长,“中国制造”的信誉将渐渐暗淡褪色,也必将使中国失去世界,受伤害的最终是中国的消费者、纳税人。检验认证潜规则盛行的必然结果是多方共输,而非共赢。所以,清理整顿检验认证机构已势在必行,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了。破除检验认证机构的潜规则,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检验认证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检验认证机构、制造企业均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约束之中;否则,这种钱权交易的潜规则不但不会被消灭,还会更加泛滥与蔓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