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10-30 09:21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1、我国纺织品静电性能测试的现行技术规范
3 c0 G( X. H" [( D( O- A) s& o' e3 |
4 ^* I! }8 ~2 \. |- N' k6 B" D* s# o0 M. Y+ _% g5 Y9 B7 O
静电测试包括危险静电源参数测试、材料和制品静电性能检测、以及易燃易爆物品静电感度的测试。表征材料和制品静电性能的主要参数有电阻率、泄漏电阻、电荷面密度及半衰期、摩擦带电电压及半衰期等。纺织材料静电性能的评价有电阻类指标(体积比电阻、质量比电阻、表面比电阻、泄漏电阻、极间等效电阻等)、静电电压及其半衰期、电荷面密度等指标,以及吸灰试验、张帆试验、吸附金属片试验等简易测试方法得到的低精度指标。. l( d# Q9 P" ?6 f) F" a
* f& z1 K- B: R: W8 _
" X7 O2 m" @1 n& n& U7 A我国现行纺织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与纺织品抗静电功能有关的产品标准有GB/T 12014-1989 防静电工作服;与纺织品静电性能有关的测试方法标准有:
4 i3 Q" A/ ^! q9 ^" O- Z
* t, D2 a% p) d- E$ v1 \+ e; ?& d# q$ t- W9 t5 u: C
GB/T 12703-1991纺织品静电测试方法;/ u6 G9 M ~; e7 x. w; K) W
FZ/T 01042-1996 纺织材料 静电性能 静电压半衰期的测定(代替FJ 549-1985);
1 M/ m* D( _! H4 R2 XFZ/T 01044-1996 纺织材料 静电性能 纤维泄漏电阻的测定(代替FJ551-1985);
: U# \; R: ^+ z4 L6 mFZ/T 01059-1999 织物摩擦静电性吸附测定方法(代替ZB W 04007-1989);. q/ S& b- K* ]3 L. x: F
FZ/T 01060-1999 织物摩擦带电电荷密度测定方法(代替ZB W 04008-1989);7 Q# p1 T: Y: \) M$ M2 I" P
FZ/T 01061-1999 织物摩擦起电电压测定方法(代替 ZB W 04009-1989);
& _( M2 m7 w% X7 O& C
( t& c& W: _# f+ c7 z7 D& @: p9 ~% n& s% ~6 C3 K g3 J
上述现行标准与ISO,AATCC,ASTM,BS,JIS,DN等同类标准非常相似。其中GB/T12014-1989基本上等同于JIS T 8118“静 气带电防止作 服”(1983);GB/T12703-1991参照采用JIS L 1094 “物及び 物の带 性 方法”(1988)。
" X9 S1 B5 G3 g# T8 i1 E; a! o2 Q+ c
7 m4 i% D; u. R7 u# D
2、我国现行测试方法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 \' g p: U `. q6 h5 L( lGB/T 12703-1991纺织品静电测试方法提供了6种测试方法:
+ b& Y! x) J) [% W3 NA 法(半衰期法):用+10kV高压对置于选装金属平台上的试样放电30s,测感应电压的半衰期(s)。FZ/T 01042-1996 “纺织材料 静电性能 静电压半衰期的测定”与之完全相同。此法可用于评价织物的静电衰减特性,但含导电纤维的试样在接地金属平台上的接触状态无法控制,导电纤维与平台接触良好时电荷快速泄漏,而接触不良时其衰减速率与普通纺织品类似,同一试样在不同放置条件下得到测试结果差异极大,故不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织物的评价。日本1997年修订的JIS L 1094“物及び 物の带 性 方法”。在文本种已列专门的条款指出此法不适合于评价含导电纤维织物的抗静电性能。
1 R4 N/ {2 E" C1 M, Q7 `2 l+ E2 @# u# t
6 \; j& y3 l* C- AB法(摩擦带电电压法):试样(4块,2经,2纬,尺寸4cm x 8cm)夹置于转鼓上,转鼓以400r/min的转速与标准布(锦纶或丙纶)摩擦,测试1min内的试样带电电压最大值(V)。除磨料规格、子样数等稍有差别外,FZ/T01061-1999“织物摩擦起电电压测定方法”与之相同。此法因试样的尺寸过小,对嵌织导电纤维的织物而言,导电纤维的分布会随取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故也不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纺织品的抗静电性能测试评价。; D" a, p: y9 y7 c1 C" t
: V/ V3 n7 j. K v/ v' j
4 S; k2 m$ g: w' U
C法(电荷面密度法):试样在规定条件下以特定方式与锦纶标准布摩擦后用法拉第筒测得电荷量,据试样尺寸求得电荷面密度(μC/m2)。除在摩擦布规格、试样预处理、摩擦棒直径、摩擦次数等方面略有变化外,FZ/T 01060-1999“织物摩擦带电电荷密度测定方法”与之相同。电荷面密度法适合于评价各种织物、包括含导电纤维织物经摩擦积聚静电的难易程度,所测结果与试样的吸灰程度有较密切的相关性。由于试样与标准布间的摩擦起电是人工操作实现的,故测试条件的一致性、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演性易受操作手法的影响。- r5 v6 E4 Y6 }) C; X% d
* e: X1 m2 i+ c: e
+ Z1 ?3 ]& K0 M; I8 y3 Y9 M- }D法(脱衣时的衣物带电量法):按特定方式将工作服与化纤内衣摩擦后脱下工作服,投入法拉第筒,求得带电量(μC/件)。此法的测试对象限于服装,且内衣材质未作规定、摩擦手法难以一致,缺乏可比性。' l! t0 q; [. L- r
5 f7 I& ?% ^ A2 G( R
3 E6 i; ?- d* F
E法(工作服摩擦带电量法):用内衬锦纶或丙纶标准布的滚筒烘干装置(45r/min以上)对工作服试样摩擦起电15min,投入法拉第筒测得工作服带电量(μC/件)。此法与"防静电工作服"产品标准GB/T 12014-1989所规定的电荷量测量方法基本一致,适合于服装的摩擦带电量测试;其技术实质与C法(电荷面密度法)也相一致。& F' J" u* R0 l
) v' f: r2 Q" x3 L9 \, r3 Y
. o" J/ U& |) V, l
F法(极间等效电阻法):织物试样与接地导电胶版良好接触,按规定间距和压力将专门的电极夹持于试样,经短路放电后施加电压,据电流值求得极间等效电阻(Ω)。含导电纤维织物与导电胶板接触时会引起导电纤维暴露的局部区域之间的短路,难以测得真实的等效电阻。FZ/T 01044-1996 “纺织材料 静电性能 纤维泄漏电阻的测定”等电阻类测试方法的主要检测对象为纤维。
# B2 q) j. R, t( _2 s- g) X4 x! z! X+ m9 X" l# E: }5 s$ m+ x8 r
: I4 H: f+ R1 u4 ~6 k1 X6 LFZ/T 01059-1999 “织物摩擦静电性吸附测定方法”将织物以规定方法摩擦后吸附于金属斜面,据吸附时间评价织物抗静电性能。此法设备简单,适合于反映服用织物因静电吸附肢体的程度。但测试结果受操作手法的影响过大,属简易测试方法。对含导电纤维的织物试样而言,金属与裸露导电纤维的接触状态的不确定性也将导致测试结果的失稳。
9 K! z3 P. y5 q4 c9 j m) L9 Q8 q( G5 C/ b+ k' l
, T: ]* N) W* V5 K
因此,现行纺织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织物静电性能测试的方法标准,只有GB/T 12703-1991(或FZ/T 01060-1999)中的“电荷面密度法”有实际使用意义。GB/T 12014-1989防静电工作服标准规定的“防静电织物”的概念是“纺织时大致等间距或均匀地混入导电纤维或防静电合成纤维或者两者混合交织而成的织物”,规定的测试方法是:对经规定时间(33h和16.5h两档,对应洗涤50次和100次两档)和规定方法洗涤的防静电工作服试样,由内衬锦纶或丙纶标准织物的回转式滚筒摩擦机进行摩擦起电,由法拉第筒测试样的带电电荷量(应满足<0.6μC/件),由带电电荷量来评价防静电工作服的抗静电功能。由此可见,GB/T 12014-1989 标准也采用电荷面密度作为评价含导电纤维纺织品的评价指标。8 E+ u- a7 X, _$ I" J! u
& F! w' w& K) s& U5 z8 y7 N; n+ p
& L; |: f z2 l" m5 F$ i3、含导电纤维织物抗静电性能评价体系的探讨" C4 D2 I: N# X$ b' i
有文献指出,现行测试方法所得的纺织品、特别是含导电纤维织物的各个抗静电性能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差。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反映的是纺织品静电产生、逸散及其平衡过程中的各自的侧面或平衡过程中特定时刻的状态,故不一定要强求个各指标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而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来反映含导电纤维纺织品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状态下的抗静电特性及实际使用效果。包括:& g- m4 O2 A. |1 n8 k5 k
_: i* J& \5 y: F# s* R
! ?- d H. A/ c: O r
在摩擦起电方式下、织物接地和不接地两种状态下的最高电压及半衰期、电荷面密度及施加特定放电途径后的半衰期;- |$ c3 g6 G3 w0 w( \& d
在电晕放电方式下、织物接地和不接地两种状态下的最高电压及半衰期、电荷面密度及施加特定放电途径后的半衰期; 吸灰高度,等等。" {: L5 |3 Y( ]
% ~: o: F/ @& b2 @$ n. [, I
2 E2 u3 c- L1 J% L对于现有的“电荷面密度”测试方法,应进一步研究摩擦方向与导电纤维排列方向的搭配问题、采用多种摩擦布以避免接地序列接近导致的起电电压低的问题、将试样和摩擦布之间的人工摩擦操作改为自动化操作,以消除人为误差。对其他测试方法,应解决由样品过小、接触状况失控等原因导致测试精度下降、重现性差、不适合于含导电纤维纺织品抗静电性能测试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