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不再 中国服装企业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中国大陆服装企业必须由主要人力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创新意识,做大做强自主品牌,从生产优势转向品牌优势转变。只有这样,中国大陆服装行业才有希望。 曾几何时,服装行业曾是中国大陆制造强大的标志,为中国大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然而,中国大陆服装企业的发展在走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腾飞之路后,危机日渐显现。中国大陆的服装企业持续地处于全球服装产业链的低端,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成为中国大陆服装企业永远说不过去的痛。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服装加工业远胜中国大陆的低成本优势,更加剧了中国大陆的服装加工企业的危机。中国大陆服装企业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 代工之痛 “这件售价15,888元的世界品牌西装,是我们生产的。我们自己进面料、制成品之后,卖给这家世界上最出名的服装公司的价格,连888元的零头都不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加工厂老板苦笑了一下,对记者说。 对此,山东如意集团下属的叁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一位高层也有同感。尽管中国大陆的消费者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以为,像ARMANI、Ermenegildo Zegna等国际一线奢侈品的面料都来自艺术之都的义大利,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面料来自包括这家纺织公司在内的中国大陆纺织企业。更有甚者,不少中国大陆国内服装公司推崇ARMANI等品牌,花高价从海外进口同款面料,却不知道这些面料就是中国大陆企业出口过去的。这种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出口转内销,只是无谓地提高了面料的价格,让海外企业不费丝毫之力赚了差价,增加了中国大陆国内企业的负担。 “公司生产的面料,从每米从数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其中ARMANI所采购的面料单价是每米800元。其实,这并不是我们公司最好的面料”。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有些国际品牌会选择采购价格更低的面料,甚至低于一些中国大陆国内服装品牌企业。” 除了面料产自中国大陆,世界奢侈品牌服装的辅料也大都来自中国大陆。为了打上“made in Italia”这几个单词,“一些奢侈品牌的一整套衣服中,很可能只有几枚纽扣是义大利本地产的,其他的辅料统统是中国大陆制造。”一位业内人士称“这些全部辅料的价格,大概有二叁十块钱的样子”。 而衣服的的加工,则更是毫无疑问地在中国大陆完成。东莞这些地方有着无数的服装加工厂。一家外贸西装加工公司的李老板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他们每加工一件品牌西装,收取的加工费是一件80元。他的同行们的价格也差不多这个样子,绝少有超过100块的。几百块的面料,不到100块的加工费,再加上20-30块的辅料,这就是一件ARMANI西装的成本价。ARMANI为中国大陆的制造、加工企业支付了不到1,000块钱,拿到了成品在中国大陆销售,售价却是在10,000块左右。 看着记者惊诧的表情,李老板神秘地说:“给你透露一条我们服装行业业内公开的秘密吧。你知道红豆集团也给ARMANI做代工吗?LV的不少产品,是和凡客诚品从一个车间出来的。” 可是,为什么同一条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价格之差有如云泥之别呢?对此,《山东服饰》执行主编段嘉润很是遗憾,“以山东为例,山东的服装企业不可谓不多,但是能够拿出来、叫得响的品牌却是寥寥无几。当前仅山东一个省,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的服装企业就有1,400余家,但拥有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仅有200多个,至于能被消费者记住、不被当成是地摊货的服装品牌,也就舒朗、新郎这几个了。”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大陆的纺织行业规模巨大,配套完善,设施先进,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陆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服装消费国,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流品牌的服装企业。但是中国大陆的一些企业观念相对保守,满足于为世界品牌代工、赚取加工费,对自己打造品牌的欲望不足。记者就日前沸沸扬扬的“如意集团为ARMANI代工损失八成利润”一事,向山东如意集团进行证实。对此,如意集团表示,企业将继续当前为其他品牌做代工的工作,并没有打造自己服装品牌的计画。 不过,靠着为其他国际品牌代工就可以赚大钱的日子,似乎不会很久了。 优势不再 就像一个幽灵,除了长久地徘徊的产业链的低端之外,更大的危机也在日益威胁着中国大陆的服装企业。零售巨头UNY计画在2014年完成在华服装生产比例从74%降至65%的工作,而将在泰国生产比例从9%提高至13%;日本叁阳商会在缅甸新设的工厂也已在去年开始投产,叁菱商事更是计画在2016年之前,在印尼投入60亿日元新建7家合资工厂,以向日本和欧美服装企业提供贴牌生产。 “在东南亚、孟加拉这些国家开设工厂的成本比在中国大陆要低,而且低了不少。”叁阳商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叁阳商会计画,叁年后叁阳的生产比例要发生明显的改变,中国大陆所占份额将由当前的55%降至45%,减少的10%转移到缅甸。叁阳商会开始在缅甸生产一种女装品牌羽绒服,这种在日本的销售价格接近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400元)的羽绒服,在缅甸生产,比在中国大陆生产相比可以降低5千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400元)的成本。叁阳商会还计画将男裤等其他产品的生产也转移到缅甸去。 之所以向孟加拉、缅甸转移,首要原因便是中国大陆的人力成本持续增长,而孟加拉、缅甸等国的人力成本稳定且远低于中国大陆。甚至不少中国大陆企业也将国内的服装厂转移到了东南亚。南通新高是最早到孟加拉开设服装厂的国内公司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唐群这样介绍孟加拉的人力成本之低:“孟加拉的人力成本非常低,月薪只有70到1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430元至614元),几乎是中国大陆国内服装工人的五分之一。在孟加拉生产的衬衫,可以做到18美元一打(12件)还赚钱,如果中国大陆国内生产那肯定是要赔钱的。”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力成本低,即使加上物流、关税等费用,进口到中国大陆国内再销售,整体成本也要比中国大陆国内生产低15%以上。“不要小瞧了这15%的利润,这对于国内服装加工企业可是极大的诱惑。因为服装加工本来毛利率就很低,有的甚至还不到3%。”一位行业专家介绍。凭藉廉价劳动力优势,孟加拉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大陆的全球第二大针织品出口国。这简直就是1980-1990年代中国大陆服装加工业迅速兴起的再现。
除此之外,东南亚发达中国家还有着远比中国大陆优惠的地租,以及更稳定的工人来源。“尽管现在服装工人的月薪已经上涨到2,000-3,000元,企业还有四险一金和食宿等方面的投入,但就是这样,很多企业依然招不到工人。”一位中国大陆服装厂老板这样抱怨道。 如何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昕教授指出:“近年来中国大陆劳动成本大幅上升,比东南亚的缅甸、孟加拉、越南、印尼高出了很多。因此,低附加值的制衣业,把工厂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是必然的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就是一开始从欧美转移到日本,再转移到东南亚四小龙,再在20年前转移到中国大陆。随着中国大陆各种成本的上升,未来大部分产能肯定要被东南亚甚至非洲等相对落后的地区承接的。中国大陆国内的相关企业须加快转型,否则将面临严重危机。” 前有国际品牌的压力,后有东南亚地区的成本优势,中国大陆的服装企业正处于不上不下、又不得不向上前进的尴尬时期。当前中国大陆经济的大势和服装企业的状况,要求中国大陆服装企业必须由主要人力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创新意识,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升级运营模式,从生产优势转向品牌优势转变。只有这样,中国大陆服装行业才有希望。 业内专家指出,即使是中国大陆国内的服装市场,也已经进入了“比创意”、“拼品牌”的时代。中国大陆的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的认同与需求与日俱增。这对服装行业来讲,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际遇。闯过去,就会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当然,一个品牌从诞生到家喻户晓,需要时间的培育。陈昕认为,对于中国大陆企业来讲,欧美持续疲软的经济状况,将给中国大陆企业以机会。中国大陆的服装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参股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进行合作,进而借助品牌的的经验,提升自主品牌的档次,使自主品牌实现飞跃。浙江富丽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珏美表示,富丽达集团收购加拿大纽西尔公司,就对富丽达的品牌提升起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深耕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二的中国大陆国内市场,也是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乘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积极在第叁方平台上设立旗舰店,甚至深度融入移动互联,打造020闭环,也成为中国服装企业转型的出路之一。 由于便于快递运输,毛利率远较3C品类高,服装品类可谓是最适合电商时代的商品。2013年中国大陆的服装网购规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了全部网购的四分之一以上,高居网购榜首。2013年11月11日,淘宝和天猫商城共实现销售额350亿元。服装类目仅用41分钟便突破10亿元,堪称惊艳。在天猫双11单店销售榜前十位中,有5个是服装品牌。据业内专家估算,2016年中国大陆服装网购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中国大陆服装企业的电商化转型提供巨大的空间。 在电子商务浩荡潮流的带动下,中国大陆国内的服装品牌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电商运营团队。李宁、真维斯、美特斯邦威、报喜鸟、贵人鸟等企业将电子商务升格为事业部,并由集团董事长或副总裁直接分管。这些品牌服装企业加速了电子商务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传统品牌企业电商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以凡客、梦芭莎为代表的服装企业,更是建立起自己的垂直型B2C平台。电商市场依旧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把握好这段红利期,将是服装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来源:全球纺织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