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机构的内部管理与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质检机构的内部管理与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文/高晶晶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加大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检测机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就质检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来说,从质检工作风险、质检队伍风险两个角度展开风险点梳理及分析。质检工作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人员能力、设备、环境设施、试剂耗材、检测方法、内部管理过程等;外部风险包括体制机制、媒体宣传、行政干预、委托检验等。质检队伍风险包括从业资格、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人员管理制度、持续有效培训、人员结构合理性、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等。
关键词: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质检工作风险;质检队伍风险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加大了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力度,开展了一系列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政治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检测机构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提升机构自身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主要有三个方面:质检工作风险、质检队伍风险及产品质量风险。产品质量存在风险的地方主要有产品配方、供应链、生产工艺、包装储运等内部风险,以及监管力量薄弱、存在监管死角、经营者诚信问题、应急处理等外部风险。就质检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角度出发,产品质量风险暂不详细展开分析,从质检工作风险、质检队伍风险两个角度展开风险点梳理及分析。
2 质检工作风险
质检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情况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2.1内部风险
2.1.1人员能力
人员能力是贯穿整个检测过程的关键主导因素。首先,检测机构岗位职能培训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严格考核上岗、执证上岗起着关键作用。其次,人员队伍中存在缺少行业领军人物、与国际实验室领域专家交流很少甚至严重不足等风险。最后,需进一步关注如老员工知识老化、新员工经验不足、风险研判能力不足等风险的存在。
2.1.2设备
设备方面,存在设备稳定性、重复性、精确度不好的风险。如一些陈旧设备老化容易出现数据偏移的现象,可能影响检测结果,需及时更新替换。设备若未及时检定、未定期期间核查等,均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偏差。此外,检测机构存在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对设备重使用轻保养也对检测工作带来一定风险。随着检测方法标准研究的快速推进,行业使用的各种设备种类和数量的增长都非常明显。但目前计量单位计量校准能力滞后,部分设备存在某些参数无法计量检定的风险。
2.1.3环境设施
检测机构需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建立满足检测要求的检验设施,营造满足检测要求的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控制),并保证其可靠有效地运行。例如,恒温恒湿检验室均需配备自动温湿度记录仪、自动记录温湿度,保持监控记录,并进行定期核查。少部分机构存在因场地条件有限,未能对环境条件符合性进行有效监控的风险。
2.1.4试剂耗材
标准物质、化学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管理不到位,验收工作对其符合性检查验证不严格,导致其失效带来的风险。
此外,行业标准化工作存在不足,部分标准物质无证溯源甚至无处购买,存在不能完全正确使用标准的风险。部分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的关键消耗品欠缺行业统一的验收标准,存在因消耗品的品牌、批次差异导致数据差异较大的风险。
2.1.5检测方法
在标准缺失和更新替换时,存在对标准理解和执行不到位、对个别标准条款内容理解模糊的情况,造成了不同检测机构、不同检测人员的差异,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即使对同一送检样品,可能适用的检测标准不唯一,若由检测机构自行选择执行标准时,合同评审人员的经验及对各检测标准的异同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对产品质量的研判过程。其次,相同的指标有多种检测方法,导致不同的方法会出现检验结果差异的风险。
在检测操作过程中,各机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达成实际操作过程的完全一致,如取样过程、样品前处理等方式的区别,又如有些标准规定只需仪器满足要求即可,但不同厂家生产仪器的微细差异仍然存在等,均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差异,造成社会对检测机构公信力质疑的风险。
2.1.6内部管理过程
质量手册和程序性文件等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文件手段,其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内部管理执行是否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严格的内部管理,保证了检测能力在资质认定范围内,并能确保抽样、收样、检测、记录、报告出证等系列程序严格执行。
但在各工作程序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如抽样是检验工作的基础,抽样程序制定的不完善或不严谨、填写不规范、执行过程有偏差等会带来风险,如未严格执行随机抽样,导致样品代表性大打折扣,又如抽样单上相关技术信息缺失导致无法进行后续检验工作及影响结果判定;样品运输过程中,样品被恶意调换、防护措施不当;样品受理确认时,对样品状态未清晰描述、未及时处理受检样品的异常情况;样品流转过程中,因管理不严造成损失、破坏,甚至调换;检验完毕后,是否有对其数据的准确性、重现性、方法正确性与可靠性等进行考核的严格内部管理体系等等。
此外,质检机构存在着对检验结果判定发生更改的风险,特别是不合格产品的复检,则牵涉到程序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得当、后处理过程怎样妥善处理争议的风险。对于质量控制计划,该计划存在覆盖检测领域范围不全、记录不完整、未对质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评价或已进行评价但未及时采取有效纠正预防措施等风险。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体制管理与制度执行力,尽可能将此类风险降至最低,成为各机构持续改进的目标。
2.2外部风险
2.2.1体制机制
因大部分检测机构既作为事业单位接受严格的行政管理和考核,同时又需参与市场竞争保持机构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存在定位不清晰、责任监督机制执行不到位的风险。
2.2.2媒体宣传
针对质量安全问题,仍有部分媒体未能正确履行舆论监督的责任,由于对于质检工作的不了解,更为了赚取读者眼球,对少数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以偏概全,甚至虚假、夸张报道,造成舆论恐慌和民众误解,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给质检机构造成不良后果。对于机构本身,需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工作,避免处于被动地位,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并讲究方式方法,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质检工作,进而更好地宣传质检工作。
2.2.3行政干预
检测机构因受上级或地方政府的监管,有时候存在上级或地方政府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质检机构进行工作干预的现象,从而带来工作风险。例如部分地区行政经费可能与执法监管罚款挂钩,或者部分质检机构规模较小,存在发展过度依赖行政任务的风险。
2.2.4委托检验
由于委托送检的样品来源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对其真实性与代表性进行验证,给样品信息核实工作带来了困难,存在不可预知的检验报告滥用风险,如以偏概全,就个别项目当成全部项目去宣传;又如夸大检测结果造成虚假宣传等。
以不断涌现的职业打假人为例,虽然这个团体潜移默化地促成了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对产品质量、消费领域的立法、执法也起到了一定完善作用,但仍存在部分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的营利目的驱动,他们可能利用不实样品委托送样,这也直接给质检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问题。
对于送检企业,存在企业蓄意应对监督抽样,采取偷梁换柱方法,带来所抽样品不能客观反映产品的真实质量情况的风险;企业针对竞争对手,出于不正当竞争目的购买其产品,恶意送检,带来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助长不良竞争的风险,还给质检机构带来牵连风险;少数企业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在收到不合格报告后,会尽量想办法来推翻不合格报告,逃避处罚等,也给监督工作带来履职风险。
3 质检队伍风险
3.1从业资格
检测机构存在未能按时接受各项监督检查与评审活动,资质能力保持与相应证书未能及时更新的风险;检测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等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3.2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技术人员比较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缺乏法律知识的普及。尤其在政务信息公开、应对媒体、法律仲裁等方面,存在法律知识欠缺的风险。
检验技术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欠缺,缺乏诚信意识,行风不正现象屡有发生。要严格杜绝部分企业的经济利益腐蚀与贿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与政绩观,工作作风不浮夸、不脱离实际。各质检机构需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诚恳地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降低此类风险。
3.3人员技术水平
人员技术水平是决定检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存在差异,直接给质检工作带来风险。需要通过人员自身学习与组织系统培训相结合,提高整体队伍水平。此外,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国内本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学习、交流不足也存在风险。
3.4责任心
工作责任心是规范检验最可靠的保证,存在检验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信用理念意识薄弱的风险。质检过程往往牵涉多环节,任何环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后续检测工作。如合同评审人员,若对检验方法与依据理解和运用不严谨,出具检测结果的负责人对测量不确定度等环节的忽视,从而形成误判、错判的风险。
3.5人员管理制度
各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对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人员要有意识专门培养,以旧带新引导与培养新员工,注重效能、素质的提高。
3.6持续有效培训
员工队伍的培训将是常态和长期的工作。因检测方法处于不断更新中,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接受培训以应对各类新问题。但是,由于日常检验工作较多、事务繁忙,存在人员培训的覆盖面不足,持续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欠缺有效评价的风险。
3.7人员结构合理性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资源,人员结构分析是其中必做工作之一。目前大多检测机构人员结构多呈现“金字塔形”的结构,年龄梯队、经验梯队等人员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因员工整体结构比较年轻,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学习吸收力强,创造力强,有利于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但另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可塑性强,创造力强,在经验方面略显不足,其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明朗的风险。
3.8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因编制问题、分配机制及外资检验机构的影响冲击,质检机构仍然面临人员队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质检工作带来隐性风险。
4 结束语
随着检测事业发展开始全面走向法制化,检测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工作领域逐步扩展,工作能力持续增强。各级专业检测机构应进一步重视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工作,为全面履行职能、深化纺织流通体制改革、服务于纺织服装产业经济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纤检》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