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师:生存的考验
本帖最后由 野渡孤舟 于 2013-12-11 00:55 编辑最近一段时间,两件事情带来颇多感触和思考。其一,淘宝狂人的某友看到大牌的新款,兴冲冲地跑去挂着同样照片的淘宝店选衣服,却极度疑惑:为何翻了版的衣服会那般难看?其二,在天津开设定制工作室的同学,极其自得地在电话中说自己亲手采购回面料设计的新款涨了30%的价格,依然供不应求。 似乎在表面看起来,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应当是提倡原创反对抄袭的极好佐证。但事实上,买淘宝衣服的朋友并不缺少各种大牌的限量版,而做定制的同学也不乏从网上找来图片提供给顾客参考。所以,由两个小事情带来的思考是:中国的时装设计师们在未来如何生存?
与第一个案例相仿的是远在深圳经营设计工作室的另一个朋友——从英国学习服装设计海归的温莎莎,作为既有国内服装高等教育基础,又在西方开放式的时装教育和企业体系中经过磨炼的新生代设计师,现在极度担忧的并不是来自资本或者业务方面的压力,而是再过几年后,谁能帮她高效优秀地把创意思想转化成高品质的时装产品。
目前在国内,随着产业的细分化,有相当部分仅仅会画小人的设计师可能一样生存得很好,他们不会自己动手打样、裁剪、缝制,更不要说设置工艺流程、流水线布局等。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级的服装生产大国,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东西。但作为服装生产大国持续多年出现的企业用工荒,反映的不仅仅是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人才转移,更突出反映了服装产业缺乏一支强大成熟的服装产业工人来支撑时装创意实现的尴尬。或许在今天,我们可以说时装设计师们不缺才华、不缺想法、不缺创意,缺的是如何将思想变成现实的手段。换句话说,未来制约中国时装设计师才华表达的,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思维、出人意料的推广、高端先进的材料、惊世骇俗的发布、对外交流的语言障碍等等,而是能够支撑其将思想转变为产品的忠诚于职业、适合现代品牌产品生产节奏、对新型技术设备具有相当强学习操作能力的新一代产业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抛开抄袭基于无奈或是敢于无耻的争论,单就服装产品的品质程度而言,刚刚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号称出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借鉴整合了若干欧洲品牌新季产品的某设计师在时装发布上呈现出的似是而非的服装,就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更不用说在巴黎或米兰大牌发布会后几个小时就翻版出货的淘宝店了。
第二个例子,突出代表的是当前遍布大江南北的所谓设计师个人高级定制工作室,有不少设计师朋友正在以这种工作形态生存着。这一形式在产业的火热一如15年前红遍全国的“师企合作”,似乎便是时下的真理一般。以80后90后时装设计师为代表的大量自由设计师,开始成为各种时尚类和大众类媒体的新宠,在持续的舆论引导和深谙交互信息环境自我炒作的设计师个人的努力下,消费者尤其是网络消费者对于这些年轻设计师的认可度相当高,一批这样的设计师被称为中国时装设计的当代力量乃至未来谋求国际话语权和成就大师的希望。人们在热切地期盼着他们出人意料的概念秀,而不会留心发布会之后那些服装最终走向何方;人们兴奋地议论着设计师又和哪位明星牵手合作、上了哪个红毯、出席了哪个活动,而会刻意地漠视服装使用的低廉材料和粗糙做工。更少有人知道,其实那几位家族有钱纯粹玩票的设计师,工作室一年的经营收入还不到20万元。
虽然21世纪前后的20多年,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心理诉求、信息交流、材料使用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过去近千年的总和,时装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工作方式、工作环境等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变化息息相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中国时装设计师们的未来就会如他们这般生存发展下去吗?他们能够代表中国服装产业和时尚力量走向国际市场谋求时尚话语权吗?
出现在包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平台上的设计师中,年轻的面孔和不熟悉的品牌名字所占比重逐年增大,这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可能更多的人相信,不做时装发布会就不算设计师,设计师需要受到尊重,需要美女和鲜花的簇拥,需要在媒体前张扬个性。这种受表面西方设计师影响的价值取向,大抵是活跃在时尚杂志广告大片中的新生代设计师从业的根本动力。
当然有一顶帽子,他们谁都不会舍弃,即“时尚流行的缔造者”。所谓流行,需要市场价值的直接证明;所谓缔造者,大抵该像神话人物般,从无到有创造出某个事物来。虽然人人希望,而这顶帽子不是谁都能够配戴上的。国内著名企业家苗鸿冰早就曾言:“市场是检验设计师业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很多设计师,在闪光灯下、T型台上非常耀眼、非常夺目,但是我想你们还应该扪心自问,在市场上你的地位在哪里、在市场上有谁认识你?”一年只给明星提供一两件礼服、营业额不过20万元的设计师好意思说自己缔造流行吗?能撑得起中国时尚的未来吗?
不可否认,在新生代设计师中,无疑有才华出众也市场认可的人存在。特别是在这个个性消费前所未有强大的时代,除了各种以规模雄踞市场的成衣品牌外,设计师品牌也被高度认可,大量设计师品牌集合店的出现,以及包括中国国际时装周今年设立的10+3Showroom在内的各种专业平台的支持,是这些设计师走向成功的基石。但谁也无法确定未来市场的主体就是设计师品牌,他们肯定就能拿到时尚话语权。
在刚举行不久的武汉时装周时尚论坛上,清华美院的肖文陵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国际时尚体系上游的特征是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拥有话语权、传播权;国际时尚体系下游只提供资源、生产和市场。中国服装30多年的发展一直是将西方(上游)的现实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复制、生产成为世界工厂,但在国际时尚领域没有话语权、传播权和国际品牌的支撑。中国的时装体系是应用型,应用着西方的研究成果,实现国际时尚话语权需要步入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创新?或者需要首先建立基于中国经济文化的时装生态体系。现代设计,包括服装设计的标准都是西方人建立的,我们现在遵循的发展方向是西方时装产业的历史和现在,虽然现在国际化交流前所未有的深入,但由于文化差异,正如一位西方学者的告诫:欧洲社会并不是像你们看到的那样。而在这一点上,多年来一直谋求解决中国时尚设计语境如何在国际时尚语境包围的境况下建立起来的这一问题的设计师张肇达可能有更深的感触。
而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拥有了话语权,特定的领域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也就是说,时尚话语权是属于实力的衍生物。可以预见,当中国的时装设计师们伴随着国家的强大使用着国际化的材料、设计语言、制作技术,通过国际化的渠道进入多元化的市场时,属于中国时尚的国际化和话语权自然会到来。这样的愿景在今天的产业现状而言,似乎已能看到曙光。
短短的近代时装史发展到今天,全世界也不过仅仅十数人能留名至今,他们被称为大师。美国的时装设计大师Oscar de la Renta说:“从前的设计家只不过是裁缝——只会做衣服,卖衣服。今天我们卖生活方式给全世界,我们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大为改变,这种行业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我认为,所有社会结构最后都依赖于权利与影响力,当然也包括金钱带来的权利和影响力。”他应该是在对当代的时装设计领域作以评价,希望,他的观点并不会代表未来中国时装设计师们的生存。
来源:中国纺织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