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凯:纺织强国建设如何“借东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号角。阵阵东风劲吹,纺织行业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和贯彻落实全会的精神实质?行业企业又应该如何多层面借势,破除旧有体制机制藩篱,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在建设纺织强国的努力中早日圆梦?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http://www.i100e.com/UploadFile/201312/9/0492732382.jpg建设纺织强国 必须突破改革深水区
“全面深化改革”
现实意义重大
记者: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30多年,纺织行业领风气之先,最早进入市场竞争,并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您认为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对纺织行业具有何种现实意义?
王天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层面上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投资驱动、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环境为经济发展的代价等问题凸显,提示我们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深化改革。
从行业层面上讲,30多年来,纺织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的前10年,行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纤维加工量占到全世界的一半,贸易量占全球纤维贸易量的1/3,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国。我近期到印度、缅甸等国进行行业考察,对这一点体会尤深。但机制体制制约、行业粗放发展、环保压力沉重、国际竞争激烈等问题,越来越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纺织强国的掣肘。因此,深化改革也是行业转型的关键思路。
领会《决定》内容
核心和重点
记者:《决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任务,进行了16部分、60条的阐述。您从中认读到了哪些最重要的关键词?
王天凯: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改革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内容丰富全面,非常重要,其中一些关键点、关键词,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深水区的改革,仅从单方面或单个领域的“单兵突破”是越来越难解决问题了,因此本轮改革将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又如,《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是说,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不单单是市场问题,也不单单是政府问题,而是两者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市场行为,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再如,《决定》指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其中特别提到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大家面对市场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开放透明的市场理顺价格,这样的市场环境将是更为良性的。
此外,《决定》明确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而意义深远的。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是重大利好
记者:能否这样理解,您所认读的关键内容,都是与当前纺织行业发展最为密切相关的内容。
王天凯:是的。纺织行业除了前面所说的共性特征,还具有一些突出特性。一方面,纺织行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市场意识强,我认为这是行业深化改革的一个突出优势。优胜劣汰,市场的无形之手是行业转型升级最有力的推手。
对于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这段话,大家看得最清,记得最牢,说得最多。对于纺织行业来讲,还可以说“体会最深”。为什么呢?因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要解决好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另一方面,纺织行业又是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并不公平,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国家反复强调要予以解决,但从纺织行业的实际体验来讲,其象征意义一直重于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困难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应该说,纺织行业并不害怕竞争,但同时渴望市场规则能够公平、开放与透明。《决定》对市场公平和提高运行效率的强调,对纺织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
与此同时,纺织行业还是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的行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此外,还有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这将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之面对更公平的市场条件。
借势深化改革 解决行业四大突出问题
纺织行业面临
四大待解难题
记者:您认为,《决定》对纺织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王天凯:要了解《决定》精神对纺织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总体还是要把握行业发展的现状,抓住现存最突出的问题,考察《决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推动。
记者:您认为纺织行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王天凯:从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情况看,目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四点:第一,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行业发展面临着重大风险。第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纺织强国纲要》中提出的科技、品牌、人才、可持续发展等四大目标,与创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环保问题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第四,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制约因素,致其进度放缓。而《决定》的发布,对解决行业现存的这四个重大问题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制机制改革
利于突破原料掣肘
记者:涉及行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问题,说到底折射的是现行体制问题,例如棉花、PX等。您认为,《决定》对这些纺织行业重要原材料领域的改革会起到何种推动作用?
王天凯:从2011年以来,国家对棉花采取了定价收储、定价放储的政策,其保护农民的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棉花的市场价格严重背离,最终的结果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农民并未得到好处,且棉纺企业竞争力严重被削弱。
在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相信现行收放储办法一定会得到调整。这固然是中纺联以及行业再三呼吁的结果,但根本原因还是其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而难以为继了。这说明,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事。《决定》的出台,更加确认了棉花政策将会得到重大突破。
记者:另一个敏感问题就是PX问题。
王天凯:PX是涤纶行业的上游原料,涤纶原料需求占到化纤行业原料总量的70%之多。在前期,受到投资准入政策的限制,民营行业不能进入PX项目投资领域;在后期,受到环保压力的限制,PX被视为洪水猛兽,群众闻之色变。自主建设不足,供应受到国际市场控制,这对纺织产业影响重大。现在,这一原材料安全问题开始得到高层重视,媒体的正面宣传也在逐步消除百姓的误解,逐步扭转事态。
记者:我们看到,全会公报提到,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此外,还将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是否意味着,纺织民营企业将获得进入PX领域的新机遇?
王天凯:根据全会精神,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国家重大生产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的项目,企业都可以投资进入。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体制改革虽然为民营资本进入PX项目打开了可能之门,但目前还有待于审批领域的负面清单发布。但是,即使PX项目位列负面清单之内,纺织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来进入,因此说,体制改革的突破,将为PX原料项目的建设开辟更多渠道。
行业自主创新
将获更好环境
记者:最近几年,行业领域内技术创新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十二五”中期评估认为,这些联盟尚未发挥充分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什么?创新联盟能否在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精神指导下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王天凯:近年来,纺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关键技术,开发关键产品,创新活动比较活跃,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但就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形势要求来讲,仍显不足。
为此,近年来纺织行业围绕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一些创新联盟,但它们在持续发挥作用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身份不明确。联盟是一个什么组织?如何承认它在人才、技术等要素方面具有的价值?它又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现有制度没有明确其法律地位,使其难以实施融资等实质性运作。
我注意到,《决定》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有几个关键点,既是破解创新联盟问题的钥匙,也非常全面地涵盖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要点问题。
一是强调市场导向作用,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二是提到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深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的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三是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四是提出“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这些内容将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这些改革要点,关注到行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整天照抄照搬、假冒伪劣,我们就没有创新可言;应由市场决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分配而非行政命令,应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价值而非哪位专家;创新有风险,怎样完善创新风险机制?创新需要人才,科研成果是技术更是资本,人才的价值和技术资本该怎么体现……
回到技术创新联盟的问题上来,单个企业单枪匹马来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显然能力有限,要建立起更加开放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充分利用行业内外一切资源。应该给这类组织以合法地位,真正实行创新联盟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快速的增长。对此,全会向我们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我们也期待更多更具体的措施出台。
不遗余力
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记者:节能减排任务一直是摆在纺织行业,尤其是印染行业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面对更为系统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纺织行业应该重点加强哪方面的自律?
王天凯:这些年政府一直把环保工作当成重点来抓,《决定》在第14部分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态度坚决,要求严格,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坏境”。由此可以看到国家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纺织行业特别是印染行业的环保问题,近年来已得到业界的普遍重视。从目前情况下,仅印染行业单个谋求转型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引向整个产业链。纺织行业对《决定》的相关内容要深入理解,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对污染问题应当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为此,行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把握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形势,只有认清形势才能明确任务。纺织行业“十二五”中期评估显示,行业节能指标基本能够按进度完成,但总体上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其次要加大对成熟环保技术的推广力度,以及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如占印染行业1/3份额的绍兴,当地政府对印染行业整体采取集聚提升、集中排放、集中治理的办法,在一些印染集中的地区,同样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三,我们还应引导企业对一些高污染的落后装备有序退出,同时探讨能否在环保项目中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加快推进印染污水排放的技术改造。未来,纺织行业要更加不遗余力地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是必然趋势
记者: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整体区域性调整的进度有所放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天凯:纺织行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在转型发展中加快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优化配置方式包括国内自东向西的区域转移,也包括有序进行跨国资源配置。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问题,且压力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进度在放慢:我国中西部土地、劳动力政策变化等原因,梯度转移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速度放缓;在跨国资源配置上,由于周边国家治安环境、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具备较大规模优化配置的条件。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纺织行业目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决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论述中提出了“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等“以开放促进改革”的思想,对推进纺织行业区域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纺织行业在区域结构调整中,要结合中西部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更加突出市场的作用,特别要关注中西部消费市场变化,着力发展有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着力构建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思考如何营造更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加强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引导而非直接干涉,实打实地为企业服务。同样,在融入国际纺织产业格局的调整中,企业要充分、主动地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条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可以通过新建、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在海外建立研究中心、营销网络、原料或生产加工基地来实现优化配置。
行业组织以更大活力
服务纺织强国建设
记者: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治理方式,《决定》在谈到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时指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您认为未来中纺联的重点工作职能将有哪些?
王天凯:中纺联成立10多年来工作活跃,在为行业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套思路和做法,在产业集群、展会服务、社会责任、节能减排、产品开发、品牌推进、标准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将进一步研究深化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机制,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对产业集群的个性化服务,为纺织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来源:中国纺织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