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3-1 09:26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发表于 2011-9-23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0 c$ ^/ o0 ]8 @0 g3 ?
% `. R/ m6 Z" ]% m- A
) r: C/ f# L2 B8 ]8 h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且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和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例如,1991年江西上饶地区发生了一甲胺急性中毒特大事故,中毒人数达到150余人,39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发生的大量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造成20万人中毒,2500人死亡,举世震惊。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 Q. }; S! T# m6 Y! ?: ]2 m
/ ` {6 r B' i8 k; S7 M
1、毒物的分类
7 f0 ~& B7 i) C, P$ I' A
" w9 |& Q7 s- n7 X$ s' @. @毒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而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 m- Q" w R h. J Q8 ^" Z0 i
6 c3 K3 C" A/ i- B! I, Y1.1金属和类金属1 N$ K3 ~* e, m- [0 K
3 u7 I P$ g: z/ q) X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 A7 _; R( G1 Q8 f J: F, G5 T
, u- _' J0 p4 u2 v; J
1.2刺激性气体" E. l6 u7 X# R% J. ~0 K
- t9 s+ h7 y, e; J' [; }) E" {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酸等。
- |; y% r- o: ?' O" R) h
$ I; G3 Q) b8 u# |1.3窒息性气体( T3 w2 s6 k y8 G- e$ d- ?+ J
- ~; D, K- f0 V% C0 t3 p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9 I0 K- q& T# J+ W. q$ r& x! h% V8 ~: W
1.4农药4 C0 W9 \/ ~" @0 s k7 m
0 E# x! ~$ O+ [; Z+ ^9 }( y7 f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 d1 c+ w/ |1 n/ K o5 p# ~; C( ? o/ K& a2 d
1.5有机化合物
h* @( t2 a! @( l7 i, k, a) }
, j' \) {3 Q" ^ N" ]8 n. E6 E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1 G4 W' `/ f) I) G
: l" c. R4 o4 T2 w1.6高分子化台物
6 P: b) l) u4 ~ B8 F7 D) J
+ J; u3 J5 ]+ C% p+ ]-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 v0 X! `# {4 U' M$ `) U
! e9 i+ W6 J! l- M1 Q4 m5 q$ z3 T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6 @! c+ ]& K. r7 e9 I8 _9 i
+ C4 x |" \* T3 o" h6 l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0 G1 k n) O; s# }
$ F9 O" ]# l* [ I, c8 n I
2.1呼吸道
$ ?& S8 X) c, i# T$ M/ V# v5 u
z. N c& N4 x5 A2 D0 M* x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v# W' l6 u U- M; e. }! r3 a0 h4 y
2.2皮肤3 J& C5 ~( |- t& }
6 g4 K4 T1 f0 A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6 j8 s7 r9 V: x: c
! r/ h/ y* H' s2.3消化道
; m; R/ ^2 ^1 L5 W- m& J# O* z5 q* R" L: t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 Z/ f% p3 F- }7 K) e* D. m9 g. \
4 G; P/ z0 i, A/ V3、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 L! B$ v) }, k/ D) e m
5 d* I' C3 F) x, K% S, \
3.1分布( N' g/ u# m' W# T0 I
7 @* _# v: ^+ T9 M7 F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 O; Z% }( k- |& A8 w/ c( g/ E5 U
5 {' X' p$ C6 r W$ g
3.2生物转化
4 i( ]3 Z1 ]% k3 m" K1 C* k; r+ R$ H% |& H. R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7 ^4 K8 M4 p4 @3 J2 X/ X* j
, k, q& z5 ?4 F7 O, F1 H3.3排出
5 H% L; S% q" Z# z: x; D6 R6 X9 r7 K; h4 [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3 N7 l1 b1 `& p6 @0 c r2 Y8 p& h+ i
3.4蓄积& x* y0 L0 i" ?& R3 F @$ n
. ?+ ?* o0 }+ X& M/ x' y. [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0 A+ C0 H& F% V
- J) q1 B: C9 J! ~
4、对人体的危害
) O2 @3 b J" T1 [* F/ `2 }3 Y3 W* f& |) _# K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 V9 j4 Y+ ?# u% g
9 b+ H3 v K4 C
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病状分述如下。
' \1 ]2 v- w- `; U1 _7 G
. k% D* J$ z- D4.1呼吸系统
+ f1 O* \/ d4 k8 u* {
! s, F3 |1 {# n, F1 Z$ n! ]3 b( q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防水肿。常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 5 u- S: R8 x# u F& c
: {1 @( |" [3 ]
4.1.1急性中毒
% A& ] D. d. N- V( ^# \- G Z+ C
/ k- S2 x8 q# o+ P+ L- l# O4.1.1.1急性呼吸道炎
6 N& n2 H( n/ q! a( h* N Y
# w* J( |* A7 r) g1 S# [6 r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咽喉炎、声门水肿、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等。 4 Q9 T# h& I3 d3 N) g, @
4 ?( d$ Z6 f1 X" ?
4.1.1.2化学性肺炎1 e3 X1 h" g1 g* P% Z- o1 ?
2 _( C" d& y' n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患者有剧烈咳嗽、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热等。
: t$ b2 P: J0 i! n8 E. ~1 y
+ S1 E8 U# p& B4 Z+ A4.1.1.3化学性肺水肿
* `/ I( Q, f' c5 r' x' I1 L- y" m/ X) w- J# H( z, @" W
患者肺泡内和肺泡间充满液体,多为大量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是最严重的呼吸道病变,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黏膜青紫(紫绀),剧咳,带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等。
: x& W; i5 L; ?! R9 e$ Z) U
% Q" F" }# Z! `% a: o4.1.2慢性影响" V& F5 \) K0 [! R) f c; k
Q# T4 t) B, |- C
长期接触铬及砷化合物,可引起鼻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鼻中隔穿孔。长期低浓度吸人刺激性气体或粉尘,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重者可发生肺气肿。某些对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 I, |' O" p. _1 N* Q, s
$ l! i0 V, a9 X5 e: \9 s4.2神经系统6 G/ u9 P4 ~0 F; C, H
0 P8 f2 T! x2 U* m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 P( b6 {( `( b' V }6 b
" X8 A- u* @" i+ l" H4 a0 C: I+ x4.2.1神经衰弱综合症" A7 w( ] c. p) e, m3 e# T
7 Z* C- Z `' O' z0 m6 K
这是许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 |3 S& a* ]% }
6 j- R7 e* J+ i4.2.2周围神经病" g! \5 [! _6 e$ b" n+ i! C
. \8 x/ e& ?3 R$ b n0 h5 P常见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毒物有铅、铊、砷、正已烷、丙烯酰胺、氯丙烯等。毒物可侵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表现有运动障碍,四肢远端的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严重者可出现瘫痪。
3 p8 P+ r, H) c5 x
9 `; ?. ]# d; V. X4.2.3中毒性脑病
2 P8 j' h# Z; U/ L) ]( c1 @; }& Z- W% @/ |9 }
中毒性脑病多是由能引起组织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对神经系统有选择性毒性的毒物引起。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氮气、甲烷等;后者如铅、四乙基铅、汞、锰、二硫化碳等。急性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中最严重的病变之一,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嗜唾、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甚至烦躁、抽搐、惊厥、昏迷等。可出现精神症状、瘫痪等,严重者可发生脑疝而死亡。慢性中毒性脑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颤麻痹型、共济失调型等。 0 p! J( z6 S3 S+ _, X5 `' M
2 p- R+ i* ?2 V, g. Z7 k3 l* V
4.3血液系统
0 i! ]$ E; L* G- ^% b( @5 c7 z
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能引起贫血;苯、琉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黏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0.14‰。 & W% E0 }$ _9 J0 H( W/ d4 N
9 K! o- V* m0 P4.4消化系统
' ]) `5 b0 ~" @8 T. G0 P2 w1 q# ]! t4 B0 S' F1 M
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如:汞可致汞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黄磷、砷化合物、四氮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 L1 T! p+ p, L- v/ ]3 ?
: c5 [! [) L. W2 w
4.5循环系统! A+ g- M2 u' }7 u* }3 h$ b" q ^
, C" b0 ?4 x8 G
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磷农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可出现的休克;长期接触;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 M6 i+ \7 U( g: x
" `# ^3 ?4 B/ l7 C. G) b' K4.6泌尿系统$ o0 ^) J" C! D" N, ?( A6 ]
4 Z @2 w& H7 h; t. F# q. N: t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性,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氯仿、六氟丙烯、二氯乙烷、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3 S, q9 n$ i1 W( m j) i, F
" h4 h& e7 _; `, y# w. ]
4.7骨骆损害9 F/ w0 T( j! Y
' G) |' F2 _5 }8 Y5 ?" I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下颌改变首先表现为牙槽嵴的吸收,随着吸收的加重发生感染,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期接触氯乙烯可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发生骨软化。
P, V1 d D, D
L9 M. Q9 a8 V1 i" k4.8眼损害
8 @ {0 z) j2 V+ i3 |7 V6 W/ g# R5 ]; T# |4 Y S8 {
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前者是毒物直接作用于眼部所致;后者则是全身中毒在眼部的改变。接触性眼损害主要为酸、碱及其他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限部的化学灼伤重者可造成终生失明,必须及时救治。引起中毒性眼病最典型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甲醇急性中毒的眼部表现有视觉模糊、眼球压痛、畏光、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等,严重中毒时有复视、双目失明。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中毒性白内障,即眼晶状体发生混浊,混浊一旦出现,停止接触不会消退,晶状体全部泥浊时可导致失明。
+ @% z7 ~, F. i( j0 [% w
6 N8 j; Z8 W- n+ m! {3 K9 l* |, h0 I4.9皮肤损害
. y- \, S2 v8 U" c1 I& r! o3 g% g% q ^
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屑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的疾病有接触性皮炎、油疹及氯唑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及疲裂等。
( a9 |3 I% l7 M: U& w0 K' h) r8 [% K8 O3 q! @, ?/ P* \
4.10化学灼伤( _1 B* Z4 G# S/ I; }
5 Z1 J2 A; T6 u3 H4 ]0 \% r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刺激、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分类有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
2 `, z B3 G( @& y3 t. D( R) D
5 g; ]6 @. O0 |' \+ f4.11职业性肿瘤
3 n6 t4 x* F, p/ \1 M& K/ V. S% `; `
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4年公布了对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种物质或环境。致癌物质有苯、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环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a—荼胺、4—氨基联苯、联苯胺、煤焦油沥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环境有煤的气化、焦炭生产等。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 y& S9 V+ }5 n: m: ^2 T
) R, j2 C8 b3 I$ Q& |5 X( U2 s& z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这在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此外,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感受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