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xuefeng_126 发表于 2011-6-16 16:26:00

棉用匀染剂的测定

1. 离子性
取亚甲基蓝试液8ml于25ml具塞试管中,加5ml氯仿,逐滴加入0.05%磺化琥珀酸辛酯钠盐溶液,每加一滴剧烈摇动,直至上下两层同一深度色调为止(约10-12滴),然后加入2ml 0.1%待测样品溶液,摇动,静置分层。若氯仿层色泽深,水层几乎无色,则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若水层色泽深,则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若两层色泽大致相同,且水层呈乳液状,说明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上为水层,下为氯仿层)
2. 润湿性(渗透性)
浓度与渗透力的关系实验:选定一个待测样品,按表要求配制8个溶液,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力,然后绘制试样浓度c与沉降时间t之间的关系曲线。
试样编号
1
2
3
4
5
6
7
8
试样浓度c(g/L)
0.25
0.5
0.75
1.25
1.75
2.5
3.75
5.0
取50g/L样品溶液(ml)
5
10
15
25
35
50
75
100
加蒸馏水合成(ml)
1000
不同种类渗透剂性能比较实验:在同一浓度(0.1%)条件下分别测定其沉降时间,然后比较、评价他们的渗透力。
3. PH值
4. 起泡性
起泡比法:取0.125%待测液10ml置于100ml具塞量筒中,加蒸馏水稀释至30ml,加盖,剧烈振荡10次,静止30s,立即记录泡沫体积。
起泡比=泡沫体积/试液体积=泡沫高度/试液高度
5. 耐电解质性(食盐)
取同样大小的烧杯数个,分别加入5g/L的被测样品100mL,然后以5克为增加量依次向烧杯中加入电解质氯化钠并搅拌均匀,观察有无浑浊或分层现象,发生浑浊或分层的烧杯中的电解质溶液加入量即为耐电解质量。
6. 耐碱性(常温下的耐碱量)
取同样大小的烧杯数个,分别加入5g/L的被测样品100mL,然后以10mL为增加量依次向烧杯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并搅拌均匀,观察有无浑浊或分层现象,发生浑浊或分层的烧杯中的烧碱浓度即为耐碱量。
7. 对染料的助溶性
比较染料未加匀染剂和加入1g/L匀染剂的溶解度。
8. 初染性
染料
(owf)

1%
棉用匀染剂    (g/L)   1

氯化钠
(g/L)
    20
         碳酸钠
(g/L)
    10
工艺流程:浴比1:50,染色65℃ ×30min,固色65℃ ×30min,皂洗,烘干。
称取2g织物,平均分成2份,并将它们润湿,按实验方案配置染液,待染液升至规定温度后投入第一块织物染色,并开始计时,在2min时投入另外一块织物进行染色,共染5min,染毕后取出,水洗,干燥(同时需做未加匀染剂的空白实验)。对比第一块与第二块色泽。
9. 移染性
染料
(owf)

1%
棉用匀染剂    (g/L)   1

氯化钠
(g/L)
    20
         碳酸钠
(g/L)
    10
工艺流程:浴比1:50,染色65℃ ×30min,固色65℃ ×30min,皂洗,烘干。


按实验方案要求配置染色空白液,投入预先润湿的色织物(染
制 1/ 1染色标准深度染样)与白织物的组合体。按规定条件下染色,固色后取出,按正常要求后处理,烘干.
评级: 目测法



定变色用灰色样卡,按GB 250-1995对移染后的原色布和移染后的白色织物进行目测评级,具体分级方法如下:
大于或等于灰色卡3级:   优
相当于灰色卡2-3级:   良



灰色卡2级:   一般



等于灰色卡1-2级: 差
10. 匀染性
染料
(owf)

1%
棉用匀染剂    (g/L)   1

氯化钠
(g/L)
    20
         碳酸钠
(g/L)
    10
工艺流程:浴比1:50,染色65℃ ×30min,固色65℃ ×30min,皂洗,烘干。


称取5克布,平均分成5份,分别在达到温度时,2min,4min,8min,16min加入,续染30min,固色30min,染毕,取出皂洗,干燥,评级。第5块与第1块色泽相似,评为5级(最好);第4块与第1块色泽相似,评为4级;第3块与第1块色泽相似,评为3级;第2块与第1块色泽相似,评为2级;第2块与第1块色泽不相似,评为1级(最差)。
11. 对染料上染率及色光影响
染料
(owf)

1%
棉用匀染剂    (g/L)   1

氯化钠
(g/L)
    20
         碳酸钠
(g/L)
    10
工艺流程:浴比1:50,染色65℃ ×30min,固色65℃ ×30min,皂洗,烘干。
分别染一块加匀染剂和未加匀染剂的试样,染毕后用机器读色,测其表面深度K/S值,若
越大,说明该匀染剂增深效果越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棉用匀染剂的测定